首頁 > 繪畫

華州“鹹林”探源

作者:由 華州文史薈萃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1-12-22

林之緣地板怎麼樣

鹹林探源

作者 肖 勇

作為華縣人,你可能知道鹹林是華縣的古地名,但你知道鹹林之地最早並不在華縣嗎?

鹹林,或作棫林。《毛詩·鄭譜》雲:“ 初,宣王封母弟友于宗周畿內鹹林之地,是為鄭”。而《史記索隱·鄭世家》曰:“又《系本》雲:桓公居棫林,徙拾。宋忠雲:棫林與拾皆舊地名,是封桓公乃名為鄭耳” 。

同為桓公封鄭之地,二書一曰鹹林,一曰棫林,可見兩者並舉,漢代已然。

鹹林為何又作棫林,有以下幾種說法:

清王引之認為:“ 鹹,當作或,或者,棫之借字也。古音或如棫,故棫通作或。或與鹹,字形相似,因誤作鹹耳。” (《經義述聞·毛詩上》);

已故著名考古學家陳夢家引《禮記·喪大記》“ 大夫士以鹹”鄭注:“ 鹹或為椷”, 遂謂“由椷而誤為棫”;

今人常徵認為:“棫林之得名,由《詩·大雅·緜》篇觀之,乃緣其地多叢生之棫樹……其林之所以又名‘鹹林’,則因此棫樹叢生之諸原,屬於鹹山山脈。”(《周都南鄭與鄭桓封國辨》)。

不論持何種說法,但學界基本認為鹹林和棫林同為一地。當代學者根據史籍記載,大都認為棫林應位於今鳳翔縣。

棫林之名,見於《左氏春秋》:“(魯襄公十四年)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鄭司馬子蟜帥鄭師以進,師皆從之,至於棫林,不獲成焉。”

當時之秦國位於晉國之西,諸侯從晉侯伐秦自然是由東而西,諸侯之師渡過涇河而至於棫林,那棫林就應該位於涇河之西某地了。

吉林大學蘇勇的博士論文《周代鄭國史研究》,綜合前人對文獻和出土文物中關於“奠”、“ 棫”、“ 淢”“(周或)”等字的研究成果,認為“棫林、(周或)林、 下淢與淢,為一地異名,是周穆王以後在西鄭設廟寢之地,位於陝西省鳳翔縣。從木,說明此地多棫樹;從周,說明地處周原附近;從水,說明此地近水;至於下淢,說明此地地勢低窪”。

那為何鳳翔之棫林,又成為華縣的舊地名了呢?清陳槃認為“華縣或其附近之地固可有棫林,涇陽之間乃至雍縣亦有棫林,名同地異”(《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然錢穆先生在《史記地名考》“自序”中說:“地名遷徙,必有先後,決非異地同時可以各得此名不謀而合。地名遷徙的背後,蓋有民族遷徙之蹤跡可資推說”。鳳翔之棫林與華縣之棫林是否也有民族遷徙之蹤跡可循呢?

鄭之名,在鄭桓公之前早已有之。殷代的甲骨卜辭中,就有關於鄭的記載。日本學者白川靜和清陳槃等考證,殷之鄭應該是殷王室之支裔,他們就生活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附近。

武王滅商之後,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與商紂之子武庚分治殷畿內之地。武王崩後,管叔蔡叔與武庚作亂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位於殷畿內的鄭人,在叛亂之後被遷徙到了周都附近以便有效控制。殷之鄭人遷徙史籍雖無記載,但根據殷之其它遺民被遷徙的事實,及陝西出土殷代文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作出殷之鄭人遷徙陝西的推斷。而殷之鄭人遷徙陝西后的居住地之一,就是棫林,即今之鳳翔縣附近。

桓公年輕之時,居棫林而治殷之鄭人,並帶領他們,一起抵禦外族的入侵。1980年11月,在陝西長安縣出土了一件名為“多友鼎”銅鼎。經學者考證,銘文記載了鄭桓公早年率兵車迎擊進犯的獫狁部落、並取得勝利的史實。正是由於才能卓著,兼之有厲宣之親,在周宣王二十二年,鄭桓公被分封於鄭,即今之陝西華縣。

桓公就國於鄭,棫林之地的鄭人也隨之而來,並以舊名棫林命新居之地。古人遷徙,用舊地名來命名新地,這是常見之事,何況棫林之名中含有“棫樸”的典故。

“棫樸”出自 《詩經·大雅·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濟濟闢王,左右趣之。”“芃芃”,指樹木茂盛;棫、樸,兩種樹木。毛傳釋曰:“山木茂盛,萬民得而薪之;賢人眾多,國家得用蕃興。”此是將棫樸喻賢人。而《詩集傳》釋曰:“芃芃棫樸,則薪之槱之矣;濟濟闢王,則左右趣之矣。”意為灌木茂盛,則為人所樂用,君王美好,則為人所樂從。此是將棫樸喻君王。

棫林之名深得鄭人喜愛,在桓公之子武公隨周東遷之後,棫林、鹹林之名仍在華縣的民間世代流傳,作為華縣的代稱一直到今。

編輯:華州文史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