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倪瓚筆下的樹

作者:由 一點書畫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1-12-28

倪瓚漁莊秋霽圖多少錢

倪瓚筆下的樹

倪瓚 容膝齋圖

樹是山水畫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它好比人體的骨骼,支撐起全身肌肉結構,也是體現山水精神必不可少的元素。筆墨灑脫的樹,能使整幅山水畫增添強烈的藝術魅力。樹的獨特之處在於能烘托整幅山水畫的氣氛,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山水畫如果沒有樹木,就會變得死氣沉沉,缺乏生氣。相反有時候即使整件作品只畫樹木而不畫山石,也能構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縱觀倪瓚的傳世作品,樹是其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其特殊的地位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倪瓚筆下的樹

倪瓚 《漁莊秋霽圖軸》

第一,樹在倪瓚山水作品中大多處於“近景”位置,是畫面構圖的中心。倪瓚的構圖,大多采用立軸的形式,坡腳以淡墨渲染出水面,坡上一組雜樹,樹後一個茅亭。整件作品的近景和遠景,或者靠得較攏,或者隔得很開,但樹在畫面中一直處於視覺中心的位置。倪瓚山水畫的構圖看似簡單,實則別出心裁,準確地概括太湖一帶的典型,形成了寂寞空曠的意境,體現了他孤高傲物的心志。

倪瓚的作品題材幾乎都是水墨山水,從早期的設色作品到後期的一河兩岸或枯木石類題材,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畫中的構圖是以樹木為中心的。例如他在《六君子圖》中,大量運用空白,把近坡和遠岸徹底分開,樹處於作品的近景位置,六株不同品種的樹木顯得更加“勁挺”,構成了畫面的主體,隔著空曠的水面,和畫面上方的遠山形成呼應。這是倪瓚早期最典型的構圖模式,到後期的《容膝齋圖》,他更是把這種構圖發揮到極致,該圖畫壘石疏林,平坡小亭,江山平遠,寂然無人,給人以蕭瑟疏落之感。

倪瓚畫中的樹,與坡岸、渺茫的太湖共同營造出“天荒地老式寂靜”的氛圍。除了整體構圖蕭疏潔淨外,樹的排列也十分講究,基本上都是以幾株枯樹出現,同時佔據了畫面的主要位置。倪瓚作品中的樹即使不是大面積出現於畫面,但是仍然處在畫面構圖的最重要位置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倪瓚筆下的樹

倪瓚 秋亭嘉樹圖

第二,樹在倪瓚作品中是一個永恆的象徵主題。文人作畫,必然將其情感注於其畫中,並在畫中構建出作為自身情感載體的存在。樹是倪瓚山水畫作品的中心內容,是靈魂所在,並且和他那獨特的折帶皴一道構成他高雅清逸的繪畫面貌。

倪瓚的樹,常常借景抒情,感嘆山河,以景喻人,將自身的情感灌注於畫中而吐露心懷。倪瓚繪畫中的樹是表現特定情緒的符號,三五株枯樹,不只是一般的意像,更把倪瓚內心的感受和心境傳達給讀者,樹在這裡成為他抒發情感的載體。

倪瓚的樹,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區域性,反映的卻是元代社會環境的一個側面。倪瓚雖然對現實不滿,但他作為一介書生,又左右不了多少時局,於是他只能透過畫中的幾株枯樹寄託自身細膩而豐富的情感和理想了。他幾乎把湖光山色之美融入血液之中,以致他筆下的樹,彷彿就是一種內心情感的表白。而這一種心境,歷代知識分子多多少少都會遇到,所以可以說倪瓚的作品對文人畫的精髓作了最透徹的闡釋。

倪瓚筆下的樹

倪瓚 六君子圖

第三,倪瓚對於樹木畫法的貢獻,還在於筆法的創新。倪瓚所處的時代,山水畫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倪瓚的筆下,樹木描繪尚未呈現完全程式化的跡象,似乎每一棵樹木都有他自己的生命和活力。

倪瓚的遊蹤,主要在江南一帶,也就是今天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倪瓚曾自稱“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元蒙時期的政治壓抑使得倪瓚希望遠離充滿殘酷、又無法改變的現實,不再追求表現真實世界的“形似”,“逸筆草草”“聊以自娛”的背後構建的是倪瓚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如其中以一河兩岸題材類的畫最有特色,構圖簡單,樹木獨特,以簡見稱,充分體現出倪瓚惜墨如金的繪畫特色。

倪瓚畫樹的用筆看似漫不經心,但是細看卻又簡中寓繁,似嫩實蒼,後來的人怎麼學就是學不像。董其昌在《畫旨》中說:“沈石田每學迂翁畫,其師趙同魯見之則呼曰:‘又過矣,又過矣。’蓋迂翁妙處實不可學,啟南力勝於韻,故相去猶隔一塵也。”說的是沈周年輕時多次臨摹倪瓚的作品,每次都被老師呵責“畫老了”,所謂“畫老了”,顯然是用筆過於講究以致拘謹的緣故吧。倪瓚之所以如此獨一無二,在於他以真純的感受直探人生核心而形成的高逸意境,這種意境乃是屬於“天”而並不屬於“人”的。

倪瓚筆下的樹

倪瓚 紫芝山房圖 臺北故宮藏

倪瓚筆下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