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作者:由 大河州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1-07

刷釉是什麼時期

臨夏文藝

9月2日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山 轉 水 回 千 古 韻

王維勝

大邑燒瓷輕且堅,

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

急送茅齋也可憐。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唐代詩聖杜甫的這首詩《乞碗詩》讚美的是古代四川大邑窯瓷器。

我國是舉世聞名的陶瓷王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時已燒製出了原始瓷器,但是原始瓷由於工藝和溫度等方面的限制,煉泥粗糙,經常胎裂,施釉不均。漢代時期人們發現了釉料,開始在陶器表面刷釉作為裝飾,因為外觀和普通陶器大為不同,所以發明了“瓷”字。東漢時燒出了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了成熟的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

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在野蠻時代人們就已經能夠燒紙陶器了,歷史上以燧人氏為陶器鼻祖,《史記》記載“燧人氏範金合土為釜”。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溼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乾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久遠的,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

中國原始美術如巖畫、彩陶、雕塑等,是透過民俗、社會結構、宗教體系、巫術儀式等各種文化形式,探尋其生命活動的深層創作意識的藝術形態。而最早最集中體現出遠古人類文化魅力的,當屬彩陶。

早在五、六千年前,從甘肅秦安的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到仰韶文化,再到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甘肅彩陶就經歷了從產生、發展、繁榮、流變到衰落的漫長過程。作為“彩陶之鄉”的甘肅,彩陶的數量品種之繁多、花紋之華麗、圖案之精美,在全國彩陶中也都是屈指可數、無可比擬的。

尤其是種類繁多、大小不一的馬家窯彩陶,因首次發現於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並因其別緻的造型、精美的製作而著稱於世,具有非凡的藝術價值,被考古界公認為“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之冠”。還有在廣河縣排子坪鄉齊家坪發掘的齊家文化遺址中也不乏製作水平極高的彩陶,主要有夾砂粗陶、細泥紅陶、灰陶等,以及在積石山縣出土的“彩陶王”和永靖縣發現的大量的精美彩陶,形式多樣,造型優美,線條豐富,嫻熟流暢。這些作品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現存最古老的藝術珍品,而且它們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傳承意義。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彩陶不同於巖畫、壁畫藝術等,它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自它誕生之時起就與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絡,雖不能排除某些紋飾帶有神秘莫測的神靈巫術色彩和象徵意義,但更多的是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站在形形色色的古彩陶面前,今天的人們不禁要發出種種的猜測、假設和推論。即那些貌似拙雅但充滿靈性的器物造型,到底反映著原始祖先怎樣的意圖和構想?而那些又看似隨意奔放但是飽含創造精神的紋飾色彩,究竟又是為了滿足祖先們怎樣的審美需求?帶著種種假設、猜測與推斷,考古工作者們從未停止過對神妙絕倫的彩陶飾紋和藝術的深層探究追問。

公元2004年的陽春三月,甘肅的50多名考古、文化史學專家及學者攜起手來,自發地成立了我省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彩陶研究會——甘肅省彩陶研究會。

該會一經成立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蘭州交大藝術學院教授、甘肅省彩陶研究會副會長蔣書慶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準確了定位甘肅彩陶:“甘肅是黃河流域與西部中亞地區的結合部,它不僅成為華夏文明和黃河文明的發源地,同時還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大量史蹟和考古資料表明,甘肅彩陶文化在中國彩陶文化和世界彩陶文化中都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有關專家、學者認為,研究完整的彩陶發展史就必須研究甘肅彩陶,可以說甘肅彩陶史是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活化石。專家們還驚稱:在馬家窯彩陶上發現了最早的漢字!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蔣書慶先生說:1981年,他在臨摹彩陶圖案時漸漸地研究發現,在我省臨夏市南龍鄉張家咀村出土的一件馬家窯半山型別彩陶罐,上面的符號形式及其表現手法,與甲骨文“燎”字的構形方式及幾種不同寫法竟不謀而合,其寓意內涵也很接近,展示了共同的文字元號的作用,成為最早的漢字形式,比殷代甲骨文的年代還早一千多年,應該說是中國漢字的原始起源。

與此同時,也在同一個春天,在臨夏州的康樂縣出土了3件6000年前的彩陶顏料瓶和1個調色缽,這為研究彩陶圖案深埋黃土中數千年而不褪色,色彩依舊豔麗清晰則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它的發現過程同臨夏積石山出土的“彩陶王”有點相似,也是由廣河縣排子坪農民在地裡幹活時偶然發現的珍貴文物。它們均為素陶。調色缽形狀為橢圓形、敞口,最長直徑約10釐米,最短直徑約為5釐米,高約5釐米,上面沾滿了銅紅色的顏料渣。3個顏料瓶大小相當,呈直桶狀,高約7釐米,直徑約3釐米。據專家們初步分析,這些原始的顏料是一種礦物質,研碎後燒製而成,因而顏色不易脫落。甘肅省彩陶研究會副會長王海東定論道:雖然甘肅出土的素陶製品較多,但專門用於彩陶顏料的盛器和調製器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不能不說是進一步探索彩陶藝術之謎的珍貴資料。

學者們認為,彩陶的許多現象,尤其是它的繁雜紋飾之中隱藏著大量的千古之謎,為人們提供了令人值得玩味的藝術遺產。是的,當我們展開想象的雙翅時,幾多神秘、幾多莊嚴的遠古彩陶飾紋,使我們飛向了遠古的西部原始社會,會一再驚歎人類的古老祖先那無比高超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作者簡介:

王維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茅盾獎入圍作家。出版長篇小說《黃蠟燭》《雙城》《打馬走過草地》《花兒》;傳記《胡廷珍傳奇》《馬殿選傳奇》;大型旅遊散文集《尋古探幽覽勝》;網路小說《王維勝揭秘馬仲英》。曾獲《小說選刊》筆會獎、黃河文學獎、敦煌文藝獎等多種獎項。長篇小說《花兒》入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第六屆黃河文學獎,第八屆敦煌文藝獎。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

「維勝講河州」山轉水回千古韻(彩陶神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