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作者: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3-29

南浮漲海人何處怎麼讀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編者按

滄海何曾斷地脈?一道“天塹”瓊州海峽,卻無法攔阻人類跨越和交流的腳步,自古至今皆然。

海南海北,氣候相似,鄉音相同,風俗無異,文化相通,兩地民眾的交流不絕如縷,甚至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

對於交通,人們往往擇其近者、快者而行之,往返於瓊州海峽的船隻亦然。從海南島設立郡縣以來,與海北的雷州半島尤其是徐聞縣之間的交通,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兩地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文化交往?本期《慢讀》為您娓娓道來。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9月26日上午10時,徐聞港首班客滾船“紫荊二十二號”緩緩駛離泊位駛向海口,這標誌著湛江港徐聞港區南山作業區客貨滾裝碼頭正式開港運營。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徐聞港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時開闢。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吳學儼撰寫的《地圖綜要》 有“海康,漢徐聞地”“遂徐聞縣地” 的記載。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陸應陽的《廣輿論》亦稱“徐聞,漢縣”“海康,漢徐聞地”“遂溪,漢徐聞地”。

徐聞港三面環海,風帆會聚,扼守瓊州海峽北岸,與海南島隔海相望,是我國西南沿海地區通往海南的咽喉。向南可出瓊崖,東可通閩浙,西直往欽州廉州,沿中南半島而下可到越南、暹羅、南洋群島及印度等國,是古代中西方航海交通的必經之地。

海南海北港口碼頭演變一覽

兩漢魏晉南北朝

海南:烈樓港

海北:討網港

隋唐兩宋

海南:白沙津(白沙港、神應港)

海北:杳磊渡 (後更名杏磊渡)

元明清

海南:海口港、天尾港

海北:海安港(那黃港)

清末迄今

海南:秀英港、新港、新海港(原天尾港)

海北:海安港、徐聞港

整理:陳耿

“欲拔貧,詣徐聞”

古代貿易的重要港口

徐聞是我國南疆漢代重鎮,陸道驛站,海路要津,濱海縣治,海上“絲綢之路”的首發站,也是中國大陸南端的海防要塞。徐聞出海的船隻曾遠渡重洋,抵達非洲紅海,擁有“大漢三墩”“漢港大堤”等遺蹟。

由於地處瓊州海峽,是古代船舶沿岸航行到東南亞各國的必經之地,徐聞港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後來,徐聞港隨縣治的遷移而變化。《徐聞縣誌》記載和考古發現:漢代港址在今徐聞城西南35裡的華豐大隊討網村,唐朝以後遷到今徐聞城南海安港西側的麻城大隊的杏磊村(原名“杳磊村”);宋末元初遷至海安,徐聞城在明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才形成。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徐聞海邊漁舟唱晚美景。鄭林 攝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僕平定南粵,設南海、合浦諸郡,置徐聞縣,其時,徐聞港對外交往繁忙。《漢書》記載:“粵地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經商賈者多取富焉。”

南粵沿海一帶,物產極其豐富,且當時已與中原商人貿易。《漢書》:“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當年,大漢樓船的登陸地點在烈樓港(舊址在今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鎮海村五源河入海口處),史稱“焚舟烈樓,飲馬瓊山”,說的就是當年漢軍樓船從徐聞港渡海登陸海南島的歷史遺址。

烈樓是開瓊第一港,是開啟海南文明的古港口。從徐聞渡海,烈樓港最近。正德《瓊臺志》記載:“烈樓港,在縣西北三十里烈樓都。水自五原鋪下田澗流出成溪,至此與潮會成港。按《雷志》:徐聞那黃渡開帆,小午至瓊山烈樓,乃漢軍渡海樓船佈列之處。”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首發站,漢王朝曾派黃門譯使從徐聞、合浦登船出發,到東南亞和南亞各國進行外交活動和經濟文化交流。《漢書》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又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明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由此可見當年的興盛。

漢平帝元始年間,皇權旁落,王莽竊取大權,他“厚遣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古籍錄下了我國邊境徐聞、合浦等港口海外貿易的最早歷史。

東漢初年,劉秀稱帝,改元“建武”,東征西伐,最終掃滅了公孫述的割據。當年,西域陸路交通阻塞,所以我國與大秦、波斯的貿易主要靠海上運輸。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王安敦來貢,即走經徐聞、合浦、九真、日南出海,以通波斯的水路。

進入唐朝,《元和郡縣誌》有記:“雷州徐聞縣,本漢舊縣……漢置左右候官,在徐聞縣南七里,積貨物於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時人諺語“欲拔貧,詣徐聞”,說的意思是“想脫貧,到徐聞”,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年徐聞港貿易獲利的歷史事實。

“天涯更復有天涯”

雷瓊海路交通要津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海南島歷史上的木帆船(復原圖)。郭萃 翻拍

西漢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海外貿易興盛,徐聞港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大漢王朝的前期,獎勵農耕,減免賦稅,休養生息,經過五六十年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使國民經濟得到較好恢復。漢明帝時(58年—75年),社會安定,百姓殷富。

漢武帝開疆拓土,開創海外貿易,國內不設關卡,商業通行無阻。那時,宮廷的直屬黃門譯長經常率應募的船員,帶著黃金和絲織物,從徐聞或合浦上船,出海遠航,與海外各國進行官方的外交活動和商業貿易,交換明珠、寶石及其它奇石異物,滿足宮廷需求。

東漢後期,宮廷政治派系互相角逐,地方官吏和豪強集團的鬥爭日益加劇,經歷了一場大混戰,最後形成以曹操、劉備和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國割據局面。政治的動盪使經濟的大衰退,直接影響了對外活動的正常開展和商業貿易的實施。三國時交趾數次反叛,使徐聞、合浦至東南亞各國的航路受到嚴重阻礙,以致繁榮的貿易中轉港受到嚴重影響。

自秦通五嶺後,珠江三角洲日漸開發,廣州已成為西江、北江、東江的三江貨物集散地,更由於梅嶺孔道的暢通,使廣東與中原的聯絡和商業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晉代以後,廣州港逐漸取代徐聞,合浦成為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加上航海技術進步,船舶噸位增加,抗風能力加強,航行里程縮短,廣州港就逐漸成為我國交通海外諸國的主要港口。

《新唐書》記載:唐貞觀年間(785——805),宰相賈耽記述了從廣州出發到印度洋的交通中一條最重要的航路“廣州通海夷道”。這條航線是中國聯結東南亞、東亞、西亞和東非地區的重要樞紐,成為“阿拉伯商人薈萃之地”,形成“萬舶爭先”的盛景。

成書於8世紀末的《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錄了商人利用中國製造的海船從廣州啟航,穿過馬六甲海峽至印度南部,又沿印度南部海岸西上,再沿海岸線西行至波斯灣的盡頭,全程航行的時間大大縮短,只需幾十天。

因此,我國商船航行到今印度“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漢書·地理志》)的悲慘記載成為陳跡。

遠洋航路的歷史改變,徐聞不再成為中轉港。但是,這條航路大部分航船往返於海南島,或乘東北季風從海南東部經七洲洋直下南中國海,仍然擔負區域性外貿業務。當年,大批貶官南渡,徐聞港口成了他們泣血呼號“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的絕唱。

宋紹聖四年(1097年)六月十一日,蘇東坡踏上從徐聞開往海口的船隻。他心潮起伏,南望連山,若隱若現,杳杳一發,令人“眩慄喪魂”。可是,返回之日,天高雲淡,海燕矢飛,海鷗低迴,他佇立船頭,坦然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悔,茲遊奇絕冠平生”的詩章。

元代,詩人範梈遷官海南海北廉訪司照磨,他《登杳磊驛樓自此渡海》,慨嘆自己半生飄泊,如今更遷徙至天涯海角極其僻遠的地方:“半生長以客為家,罷直初來瀚海查。始信人間行不盡,天涯更復有天涯。”與蘇東坡相比,他的心緒非常悲沉。

“南海波平,中華一統”

海北海南 血脈相連

海北海南,一衣帶水,徐聞海口,血脈相連;地理相近,語言相似,風俗相類。起初,世居郊區,住海濱沙洲者,自稱“疍家人”,即原先生活在海北的海上漁民。直到海南建省前,海北海南基本上屬同一行政管理區域。元至元年間(1264—1294),先後設定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和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其治所就在當今廣東省雷州市。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海北海南道併入廣東行省。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分巡雷瓊兵備道,屬廣東省提刑按察司分司機構,治所在瓊州府,轄雷瓊二府,轄境包括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光緒年間(1875—1908),雷瓊道尚存;也就是說,海北海南密不可分。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海口長流鎮伏波廟。清風 攝

“海北”有伏波祠,當地人稱為雷州伏波祠,也叫徐聞伏波祠。該祠始創於東漢,現在是雷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裡面供奉“兩伏波將軍”,即西漢邳離侯路博德和東漢新息侯馬援。經歷了近兩千年風風雨雨,先後經過十幾個朝代的修葺,至今仍在。

海口的海甸島、新埠島也有伏波祠,不過村民習慣稱之為海北伏波祠。調查表明,並非伏波廟如此,位於海甸島、新埠島的關帝廟,當地村民也稱為“海北廟”。還有,海口白沙坊山旺村伏波廟也稱“海北廟”,因為立廟之人來自海北,他們帶有濃濃的鄉情,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瞭解海南移民的史實及其文化信仰,對於增加海北海南相互瞭解,相互融洽,推進合作,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儋州白馬井鎮伏波廟。 清風 攝

由此可以推斷,所建之廟宇及設立廟宇之人,與海北有很深的淵源關係。或是該廟系海北搬遷而來,或是建廟之人乃海北移民及其後裔,為不忘原籍,不忘祖廟,便習慣上仍以“海北”來相稱。

史書記載,宋蘇東坡被貶昌化軍,路經雷州。按時人所示:“南北之濟者,以伏波為指南。”蘇東坡入鄉隨俗,拈香參拜,神色甚恭。也許是心誠則靈,果然“往返順風”。蘇東坡感慨系之,感激不盡。為答“神貺”,蘇東坡為該祠題寫了《伏波將軍廟碑記》。

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今越南境內)姐妹徵側、徵貳反叛,佔據了九真、日南及合浦等郡65城。光武帝劉秀封命馬援為“伏波將軍”,討伐交趾。漢軍到達徐聞,馬援兵至瓊州海峽西海岸馬流村,曾立石柱以測海潮,教人濟渡。當年,天氣酷炎熱,瘴氣毒人霧瀰漫,形勢險惡。志書記載,“上露下潦,飛墜水”“刊道千里,長驅苦戰”。

海北伏波祠有不少文物,有“南海波平,中華一統”的題匾,祠堂西北角有“馬跑泉”。相傳,馬援將軍曾駐兵於此,軍馬以蹄掘地得泉,故名“馬跑泉”。有意思的是,海南島儋州也有白馬井,得名的傳說與“馬跑泉”類似,也有白馬用蹄刨沙湧出清泉之說。

看來,不管海南還是海北,人們所奉祀敬仰的都是有益於國家、民族的英雄,這應當是伏波廟分佈於海南、海北的真正原因。

徐聞港的歷史變遷

疍家故園變身客滾運輸港口

海北是海南新埠、海甸居民祖先早前的家園。他們原先是“疍家人”,從海北的徐聞浮海而來,一葉小舟一張小網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產。他們來到“外沙”,看到周邊的海岸綿延,海域遼闊,魚跳蝦躍,是一處很好的漁場,而對面的白沙商港則是一個很好的市場。

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雷州伏波祠。 (資料圖)

以船為家,以海為活,以魚為食,“外沙人”世世代代生措繩度存與發展都離不開眼前這片大海。在海邊出生,在海上成長,大海是漁民的搖籃;颶風怒潮肆虐,大海就成了令人恐怖的墳場。疍民的到來,使“外先放蜷沙”出現了漁民茅舍,夜晚的漁鍾拉火成了港灣的生活景緻。

2200多年過去,徐聞港默默見證著古往今來海北居民與貶官謫客往返海南,見證他們抒發內心的喜樂與悲哀。徐聞港在歲月流逝中等待,終於等來了激情澎湃的新世紀、新時代,見證了徐聞人民立功受獎的喜訊,見證徐聞港歷史性變遷,煥發出青春活力。

燈樓角,舊稱尾角,位於徐聞城西南海濱。徐聞鹽場燈樓工區的東南處三面環海,有一角狀沙灘延伸入海。該角與海南島臨高角對峙,海峽寬12海里,為海上交通要衝。光緒十六年(1890年)於此地建造燈塔,因而得名燈樓角。

2004年12月,粵海鐵路正式通車,結束了海南島火車不出島的歷史。粵海鐵路是我國第一條跨越海峽的鐵路通道,也是進出海南的第一條鋼鐵動脈。它北起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穿越雷州半島,跨過瓊州海峽,到達海口,然後穿越海南島直至南端的三亞。

進入新世紀新時代,地處海南、廣東之間的瓊州海峽是海南島與大陸海上物流、人流的海道要津。這條交通大動脈迎來歷史性時刻——廣東省湛江市徐聞港區南山作業區客貨滾裝碼頭專案進入收尾階段,真正實現了公路、水路、鐵路、城市公交之間的無縫對接。

徐聞港建成,成為國際一流的、功能最全的、具有示範性的新一代客滾運輸港口,進一步提高客貨滾裝運輸效率與服務質量,為過往海峽的車輛、旅客提供安全、優質、環保、快捷的服務,對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原標題:

商港—漁港—客滾運輸港

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編者注:本文原載於2020年9月28日海南日報海南週刊)

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日報海南週刊聯合策劃

撰文:蒙樂生

值班主任:張傑

值班總監:袁鋒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海南日報客戶端“慢讀”頻道

慢讀丨你聽說過“地下瀑布”嗎?帶你去海南這個地方一探究竟!

慢讀丨海南出土的宋代窖藏銅錢,背後蘊含著哪些時代資訊?

覺得內容好看

原標題:《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