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建立大明居功甚偉的劉伯溫,為何僅僅封了他個小小的伯爵?

作者:由 良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5-19

居功甚偉的意思是什麼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以後,對跟隨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將進行了加官進爵,大肆封賞。這也不奇怪,畢竟刀槍火海,一群人跟著你老朱,整天把腦袋別到褲腰帶上拼命,也就是為了這一天。朱元璋當上了皇帝,於是,眾人皆大歡喜。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封了六個公爵,這六個人,分別是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而對於在建功立業過程中,功勞較大的劉基劉伯溫,卻只是封了一個伯爵而已。相對於其他人來講,這個伯爵確實不算很大的封賞。但是這其中的原因,則是朱元璋對於文官的態度以及對劉伯溫微妙且又矛盾的心理。

建立大明居功甚偉的劉伯溫,為何僅僅封了他個小小的伯爵?

對以劉伯溫為代表的的文人文官的態度

朱元璋出身於草莽,這一點眾所周知,他的家境,已經不能用貧寒來形容,可以用悲慘來概括了。在朱元璋早期的生涯中,接觸的更多的就是起義軍,這些起義軍兵士大多來自於三教九流之輩,其中文人基本屬於珍稀動物,可能數支起義軍都不會有一個所謂的軍師。所以,對於文人,從心理上就沒有對武將們的感情來得深。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逐漸意識到文人的作用,每攻下一座城市,就會主動拜訪當地的名人雅士,或請或迫,將其拉攏到軍中為之效力。而做這些動作,並不是朱元璋對文人的感情和態度有轉變,而是朱元璋發現文人對於軍隊裡思想的管束會起到很好地作用,同時,對於每個地方的文人士子,均在當地有一定的名氣,老百姓也怕這些人和服這些人。把這些人招致麾下,老百姓也就乖乖的跟著來了。因此,朱元璋在創業期間,都會把各地的讀書人,採取軟硬兼施的額方法拉攏到自己手中。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朱元璋深知這些讀書人的厲害,明白文人們能講道理,能出主意。但是前提是,誰對他們客氣,給面子,養得好吃得飽,他們就給誰效力。而且,如果你不養,這些人就會跑到你對手那裡,幫助你的對手出謀劃策來打擊你,與其這樣,倒不如自己來養。

為了這個,朱元璋在招募這些文人後,曾下過命令,嚴禁將士和這些儒生交結,為的就是防止軍營裡的將士被這些讀書人所誘導。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於文人的態度,在本質上是持有牴觸心理的,而這一點,在開國後的封賞上就能略知一二,封為公爵的,除了李善長不是武將之外,剩下五個公爵均為武將,包括其他的封賞,也都是以武將為主。所以,作為劉伯溫,本身又非“淮西派系”,也就談不上能得到更高的封賞了。

建立大明居功甚偉的劉伯溫,為何僅僅封了他個小小的伯爵?

對劉伯溫微妙而又矛盾的心理

劉伯溫是在朱元璋平定浙東時,加入組織的。而加入的過程,卻不是賓主盡歡。劉伯溫的家族是浙東當地的名門望族,而他本人,之前是在元朝將軍石抹宜孫府上當幕僚,也就是說,是鎮壓如朱元璋這些紅巾軍的幕後推手。在朱元璋平定浙東後,以劉伯溫為首的文人名士,對這些野蠻的起義軍相當不感冒。於是就躲在山中不肯出來。朱元璋先是禮賢下士般的去請,三番五次後,人家根本不鳥朱元璋,最後實在武力威逼下,這些人才勉強出來,進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對於這些人,朱元璋千方百計的逼迫他們出來,不僅僅是要禮賢下士,更重要的就是不讓這些人為其他人所用,同時也是讓這些地方上的代表人物加入自己的隊伍,這樣地方上基本可以保證平安無事。

而對於劉伯恩本人,朱元璋也是相當的矛盾,一方面,劉伯溫確實是在創立明朝的過程中,立下不少功勞。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劉伯溫計謀過人,在他的幫助下,朱元璋一步一步取得了江山,所以,朱元璋難免會對劉伯溫有所忌憚。如若之後他被別人所用,是不是也會如同幫助朱元璋一樣,再建立一個王朝。

所以,封劉伯恩為伯爵,也是從側面對他進行敲打,讓劉伯溫安分守己,不要有非分之想。

建立大明居功甚偉的劉伯溫,為何僅僅封了他個小小的伯爵?

作為劉伯溫來講,也算是相當有自知之明,在明朝建立後沒多久,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因為他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知道朱元璋內心對他的猜忌和不放心。雖然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辭職,但是劉伯溫還沒在家鄉待多久,就被人以“佔王氣”為由,召至南京,最後,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宰相胡惟庸的手中。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胡惟庸是奉朱元璋之命,但是胡惟庸只是一個打工的,沒有老闆的授意,怕是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毒殺一個開國功臣。說到底,朱元璋對於劉伯溫,還是相當的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