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作者:由 插畫師的三國夢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6-20

太山寧比一毫芒 什麼意思

讀史(陸游)

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

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一直以來存在這樣一種陰謀論的說法,在關羽北上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劉備和諸葛亮不發一兵一卒,導致關羽的覆敗。也就是說,是劉備和諸葛亮合謀害死了關羽。此論點似乎來源於章太炎先生,又經過方詩銘先生的補充(章太炎側重於諸葛亮除關羽,方詩銘側重於劉備和關羽的矛盾)。可以說早已經有源頭,在現代的網路社會上也非常受歡迎。不過這個觀點雖然清奇有餘,但是論據不足。下面小編就來就這個論點說一下自己的一些淺見。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一觀點

這個觀點小編在上一篇文章闡述得比較全面,不過為了方便閱讀,在這裡再做一個簡單的概述。首先的這個觀點的概述。

由於關羽一直在荊州,與在益州的劉備聯絡很少,而且關羽都督一州(雖然不是全部的荊州,但地盤也不小),對劉備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關羽和劉備逐漸產生矛盾,劉備想除掉關羽,諸葛亮作為法家人物,堅持君主集權,也願意除掉關羽。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劉備集團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確定了,要處理關羽,但是關羽沒有犯過什麼大錯,貿然處置會彈壓不住人心的浮動。於是劉備和諸葛亮決定借江東人之手,來除掉關羽。具體的做法就是放任關羽和孫權、和下屬(其中還提出糜芳和傅士仁是監視關羽的劉備的“自己人”)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放任關羽主動對曹操發動大規模的北伐,最後在關羽落敗的時候沒有進行一丁點的救援,寧可把荊州送給江東,也要除掉關羽這個不穩定因素。

此觀點的論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劉備沒有對關羽進行任何救援,導致關羽兵敗身死;二、諸葛亮是法家人物,推崇擅長權謀之術的晏子;三、糜芳和傅士仁與關羽不合;四、關羽對劉備將黃忠與自己並列的行為感到不滿;五、廖立談論關羽覆敗一事,被諸葛亮以“誹謗先帝”的名目廢棄不用。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對上述論據的逐條反對

雖然上述的一些論據都是大師提出來的。不過歷史這個東西經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尤其是這種主觀的推測。所以小編也試著對這些論據進行逐條反駁。

一、劉備剛剛進行一次大規模戰役,以及關羽的敗亡出人意料

關羽北伐的時候,劉備確實沒有響應的意思,在關羽失敗後也沒有主動出兵救援。不過這並不代表劉備在主觀上沒有這個想法,而是受限於當時的環境。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而在之前,劉備已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即從建安二十三年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漢中之戰”。

劉備先是擊敗夏侯淵,初步在漢中站穩腳跟;而後又與曹操在漢中相持。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有些疲敝了。在“漢中之戰”中,劉備不斷向後方徵兵,諸葛亮問楊洪,楊洪回答:

“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這固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能說明劉備為了爭奪漢中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當然劉備也沒有到山窮水盡的程度,在“漢中之戰”之後還是有支援關羽的能力。

但是關羽的敗亡其實是非常出人意料的。

事實上劉備還是準備呼應關羽的,他派孟達、劉封進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就是體現。這個舉動的目的只能是出兵進攻襄陽,配合關羽北伐。

只不過關羽北伐的時機不成熟,劉封、孟達還沒有完全消化“東三郡”,拒絕配合關羽。不過即便如此,關羽在前期也取得了巨大的優勢,圍攻樊城,切斷襄陽,利用水利完全吃掉于禁的七軍。這個時候劉備不出兵也是情有可原的。

結果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徐晃挫敗關羽的攻勢;閏十月,孫權也開始實施偷襲荊州的計劃;在十二月,關羽就已經覆敗。

也就是說,關羽的敗亡也就三個月時間(其中有一個閏十月),而且荊州丟失是在十一月,給劉備的反應時間只有一個多月最多兩個月。

劉備遠在成都,訊息要從荊州傳過來,劉備又要做戰前的準備工作,又是在“漢中之戰”這樣的大戰之後,時間上實在太過緊張。

二、諸葛亮否定晏子

諸葛亮常常吟誦《梁甫吟》,《梁甫吟》又是說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這個不假。但是吟誦《梁甫吟》可能有兩種寄託。一是諸葛亮推崇晏子的權術;二是諸葛亮同情自殺的三個勇士。小編更傾向於後者。

在《梁甫吟》中有一句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詩句“一朝被讒言”,將晏子的計謀定性為讒言,可見諸葛亮是否定晏子的。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當然章太炎先生也把這一點考慮到了,稱讒言是“特婉辭爾”。不過還有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內心當中不認可晏子的做法。

諸葛亮在年少的時候自比為“管樂”,就是管仲和樂毅。而在諸葛亮之前,管仲並不與樂毅並稱,通常與晏子並稱,稱為“管晏”。

二人都是齊國名相。諸葛亮為什麼放棄晏子選擇樂毅呢?很有可能是因為他並不認同晏子的做法。

而且諸葛亮雖然是法家人物,但一向賞功罰罪,被評價“開誠心,布公道”,並不是玩弄權術的人物。

三、糜芳和傅士仁與關羽不合不能證明二人監視關羽

方詩銘先生認為,糜芳和傅士仁與關羽不合,是因為他們本身是監視關羽的人。其中糜芳和劉備有聯姻關係,傅士仁是劉備幽州老鄉,劉備對二人具有完全的信任。二人監視關羽,所以關羽和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不好。

然而這一點缺乏必要的證據不說,

如果按照姻親關係的話,吳懿不應當背叛劉璋投降劉備;按照同鄉關係的話,關羽雖然不是劉備的老鄉,但也從一開始就跟隨劉備在涿縣起家的故人。

如果僅憑藉姻親和同鄉,就判斷劉備將二人視為心腹,顯然是失之武斷的。而且糜芳和傅士仁和關羽之間的矛盾在《三國志》中已經有所體現。

二人在供給軍資的時候不盡心盡力,而且糜芳還因為工作失誤導致軍械被火焚燬。這裡面完全看不到監視的原因。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四、關羽的驕縱

關羽因為黃忠和自己同列為四方將軍就不跟就拜,這是一種驕縱的表現,說他對劉備不滿也說得過去。但是如果就因為這一點就說關羽和劉備的矛盾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未免太誇張了。

劉備走武途出身,身上帶著一種江湖草莽的氣息,又善待下人。和劉備一起周旋的涿郡故人,都有一些驕縱的味道。

比如簡雍,和劉備交談的時候“箕踞傾倚”,不拘禮節;張飛喜歡鞭打士卒,被劉備屢次勸告,卻不聽從。除了這些涿郡起兵的人,龐統也頂撞過劉備;劉巴和張飛交惡,並且公然表示歧視武人(劉備就是武人出身),這些人都可以說對劉備有些驕縱,但也沒有受到什麼責罰。關羽作為劉備手下首屈一指的名將,為人也有傲氣,表現得驕縱一些可以理解。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五、廖立除了“誹謗先帝”,還有“疵毀眾臣”

廖立指責劉備,到漢中和曹操爭鬥,導致關羽在荊州兵敗身死。諸葛亮給廖立定的罪名確實也有“誹謗先帝”。

但是廖立同時也指責關羽有勇無謀,導致荊州兵敗。諸葛亮也給廖立定了“疵毀眾臣”的罪名。

這個在邏輯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方詩銘先生將廖立對關羽的評價,與“誹謗先帝”聯絡起來,稱這是陳壽將關羽的死指向劉備的曲筆,這是沒有道理的事情。

如何看待劉備、諸葛亮合謀害死關羽這一說法

劉備、諸葛亮害死關羽得不償失

劉備和諸葛亮害死關羽,表面上可以遏制關羽反叛的可能。但是其直接造成的代價是荊州三郡丟失。

失去荊州,或者說南郡之後,可以說《隆中對》基本上宣告破產,劉備缺少一條北伐的方便的通道,只能從漢中走秦嶺進攻關中或者隴右。這樣缺少奇兵的牽制,劉備的北伐事業會變得非常困難。

具體可以看諸葛亮的北伐,五次北伐都沒有實現攻佔隴右的目的。

如果說劉備是寄希望於孫權殺死關羽,自己再奪取荊州,這種想法也非常單純。

這樣荊州易手一遍以後,劉備和孫權的關係可以說跌進了谷底,在荊州上肯定是一種不死不休的局面。這就違背了《隆中對》中聯合孫權的條件。

在荊州要防備孫權的襲擊,也難以再分兵進行北伐。

況且如果真是這個想法,劉備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在關羽失敗之後立刻出擊。

但實際上劉備是在章武元年(即公元221)七月,期間耽擱了超過一年半的時間。可見劉備對關羽被偷襲是很措手不及的,沒有做好準備。

也沒有主觀上藉助孫權之手消滅關羽的,因為那樣得不償失。所以小編認為這個陰謀論是不靠譜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建康實錄》、《訄書》、《晏子春秋》、《三國人物散論》、《中國歷史地圖集》、《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