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天下三大行書蘊含的三個人生真諦

作者:由 如水青言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7-27

摧人心肝什麼意思

天下三大行書,第一是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是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是宋蘇軾的《寒食帖》。

我敢打賭,海明威如果看見過天下三大行書,一定不會說出“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這樣的話,因為天下三大行書全部都是草稿!

作為塗塗抹抹,有錯字、漏字、補字的草稿,三大行書的動人、過人之處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當我反覆揣摩這個問題的時候突然發現:如果把它們連綴在一起,恰恰是對如何度過智慧一生的一個完美詮釋。

《蘭亭序》代表人生得意的繁花似錦;《祭侄文稿》是遭受重創的烈火焚心;《寒食帖》則是返璞歸真的靜水流深。

這樣的發現讓我十分感慨,其實人生的很多難題和困惑,歷史都悄悄給出了答案,只是我們陷於繁忙和浮躁,一一忽略掉了。

《蘭亭序》:心之所向就是人生方向

天下三大行書蘊含的三個人生真諦

蘭亭序

“書聖”王羲之是一個連皇帝都尖叫的明星。

唐太宗就是王羲之的骨灰級粉絲,他對王羲之書法作品的痴愛到了不惜毀滅的程度。為了得到《蘭亭序》,他甚至派間諜蕭翼到民間做臥底數年,最後在辯才和尚處騙得。唐太宗至死不肯放手,他下令將王羲之所有的書法作品陪葬昭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王羲之的字都是唐朝留下來的摹本和拓本,無一真跡。

王羲之是含著鑲玉的金鑰匙出生的。

山東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的門閥士族,東晉時候威望更是到達了巔峰。當時流傳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意思是說琅琊王氏和皇帝司馬一家共同掌管天下。

出身於如此顯貴的名門,王羲之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是他的啟蒙老師。他臨摹的作品也都是大書法家張芝、鍾繇的真作。耳濡目染加上天賦異稟,王羲之少年成名,並很快當上了“右軍將軍”。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邀約41位社會名流雅士在會稽山陰蘭亭聚會。大家曲水流觴,逸興思飛,紛紛寫下了詩詞文章。這樣的雅事當然要結集出版留念。

集子有了,誰來寫序呢?大家一致推舉人品、字品一流的王羲之來寫。王羲之當時已經是薄醉微醺,亦不推辭,揮筆寫下了這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一共324個字,其中“之”字就有二十多個。王羲之不愧是大家,二十幾個之字寫法不一,形態各異,令人歎為觀止。

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日子裡,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走進自然,吟詠揮毫,放飛自我,這應該是王羲之最喜歡最快樂的日子吧。《蘭亭序》應該是王羲之極致情感體驗之下的巔峰呈現,是可遇不可求的靈光一現。

當一個人知道什麼能帶給自己最大的快樂和滿足的時候,他就不再能容忍那些凡俗的日子。

寫完《蘭亭序》兩年之後,王羲之攜子孫來到父母墓前,發下重誓,與官場決絕。從此,那個官場上的王右軍死了,一代書聖王羲之涅槃重生了。

很多人認為王羲之是因為和王述不和,不堪羞辱,賭氣離開官場的。這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我覺得,能夠在相親時候“坦腹東床”的王羲之,骨子裡根本就是一個特立獨行愛自由的人。

正如他所說,人世間的一切聲色犬馬,極樂享受都是短暫的,人都是要死的。所以,為何不在活著的時候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心之所向就是人生方向。

王羲之要做一個自由快樂的人。

《祭侄文稿》:人品+書品=百世流芳

天下三大行書蘊含的三個人生真諦

祭侄文稿

面對堂兄顏杲卿的一根腿骨,侄子顏季明的一塊頭骨,五十歲的顏真卿五內俱焚、老淚縱橫,他顫抖著雙手,飽蘸悲憤的膽汁,寫下了名傳千古的《祭侄文稿》。

世人皆知顏真卿是大書法家,卻少知他也是一名指揮若定,精忠報國的英雄。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明皇攜楊貴妃倉皇逃往四川。顏真卿和他的堂兄顏杲卿,一個駐守平原郡,一個駐守常山郡,兩兄弟遙相呼應,誓死守衛大唐疆土,同心平叛。

顏杲卿在與叛軍血戰六天六夜後被活捉,叛軍以其子顏季明的性命相要挾,但顏杲卿毫不動搖,親眼看著兒子被砍頭。降顏杲卿對勸降的安祿山破口大罵,安祿山惱羞成怒,令人把顏杲卿綁在橋柱上,割掉他的舌頭,並把他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來給自己吃。

由於戰事緊迫,顏真卿無暇沉湎傷痛。他是在兩年後才找到哥哥和侄子的部分屍骨。在侄子的靈位前,顏真卿將心中所有的血淚悲恨直貫筆鋒。從藏鋒到露鋒,從濃墨到枯墨,墨盡了,恨不得把紙戳破。他的每一個字都錐心泣血,他的每一次塗抹修改都纏繞著他無窮的悲痛、不甘和憤恨。當他寫到最後“嗚呼哀哉”的時候,字形已經失去了控制,猶如奔湧暴怒的山洪猛獸,席捲雲漢,摧人心肝。

顏家一門忠烈,侄子顏季明也從小便有報國之志,是顏真卿最喜歡的一個侄子。他萬萬沒有想到,禍起蕭牆,山河飄搖。年紀輕輕的侄兒因為“孤城圍逼,父陷子死”!讓顏真卿氣恨難平的是,造成這一慘劇的原因是”賊臣不救”。那些平日裡滿口國家社稷、人民福祉的人,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卻為了自保見死不救!

年紀輕輕,前途無限的侄兒慘遭殺害,身首異處。顏真卿大聲質問蒼天:“是誰製造了這樣的慘禍?就算有一百個軀體又怎能贖回侄兒的真身!”

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用血淚寫出來的。

顏真卿《祭侄文稿》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他的斑斑血淚。顏真卿將對國家的忠義、對戰亂的痛恨、對生命的疼惜,一一訴諸筆端,全然不在意什麼技法規則,寫了塗,塗了改,長期積累的書法功力賦予這些真情實感以靈魂,產生出恆久動人的藝術魅力。

唐興元元年,即公元784年,76歲的四朝元老顏真卿被叛軍李希烈“縊殺”。史書上用了四個字記錄當時人們的反應:“三軍皆慟”。明朝的張鳳翔說,古來殉難的忠臣不少,唯獨顏真卿和岳飛的死最令人扼腕。

人品亦書品,書品亦人品,顏真卿和他的《祭侄文稿》將永遠被世代後人景行仰止。

《寒食帖》:接納了人生的醜,才能收穫曠達的美

天下三大行書蘊含的三個人生真諦

寒食帖

蘇軾,北宋詩詞書畫各個領域的天花板。他24歲時就一舉拿下北宋開國百年來“制科考試”第一名,從此他的人生一路高歌猛進,直到45歲,一切戛然而止。

因為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差點成了北宋開國以來第一個被斬計程車大夫。從天堂到地獄,從雲端到汙泥,從枝頭到溝渠,人生的巨大落差,103天的牢獄折磨,讓蘇軾一夜白頭。幸好有親友多方營救,他最終未獲死罪,被貶黜黃州。

謫居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陰雨綿綿,蘇軾住的小屋像一條漁舟飄蕩在茫茫水雲間。就在不久前,從小到大陪伴他的乳孃也突然去世了。蘇軾枯坐窗前,一隻銜著紙錢的烏鴉飛過,他才恍然驚覺寒食節到了。

人生至暗,末路窮途,萬分落寞的蘇軾提筆寫下《寒食帖》。據說這也是他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

很多人會疑惑,蘇軾《寒食帖》的字笨笨的、醜醜的,怎麼就天下第三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第一個跳出來搶答的一定是黃山谷。

黃山谷的書法修長挺拔,餘韻悠長,字漂亮得不得了,在北宋書法中排名第二。但他卻是蘇軾的鐵粉兒,有蘇軾在,他甘願做千年老二。他盛讚蘇軾的《寒食帖》,認為此帖中的詩勝過李太白,書法兼具顏真卿、楊凝式、李建中三個大家的優點。此帖是 “無意於佳乃佳”,也就是我不在意好,結果卻是最好的。

當一個人看淡一切榮辱回來做真實的自己的時候,是最放鬆、最美的時候。

從《寒食帖》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已經在做迴歸自我的功課了。

《寒食帖》中的每個字都很獨立,字與字之間斷得都很乾脆,唯有“臥聞海棠花,泥汙胭脂雪。”中的“花”和“泥”之間,蘇軾用到了漂亮的牽絲。其實在蘇軾內心,一直把自己當成嬌貴的花的,但入獄的經歷讓他領悟到:他到底是一個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貪生又怕死的凡夫俗子。花沒有想象的那麼高貴,泥也沒有認為的那麼卑賤,只有花落入了泥土,根植於泥土,才會活出人生的大氣度。

當世人都追逐美的時候,蘇軾開始接納生命中的醜。

蘇軾曾自嘲自己的字是“石壓蛤蟆”體,是被石頭壓死的癩蛤蟆的風格。他看盡了、也接受了自己的狼狽、邋遢和恐懼,他不再追求華美刻意,不再計較法度結構,他只在乎心境的自然流露。他把生命中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生命體驗逐一消化吸收,然後用最率性的筆觸,最自然的線條呈現出來,無言卻深刻地打動你。

自《寒食帖》起,蘇軾對自己的生命重新打理,開始走向一種譭譽之外的灑脫曠達。

天下三大行書,用最真實、真摯的情感,詩意地刻畫了人生的極致體驗,為我們呈現出不同的人生狀態,帶給我們深深的啟迪和思考。

所幸,除了《蘭亭序》在昭陵不見天日外,《祭侄文稿》和《寒食帖》都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果你有幸一睹真容,一定會看見一滴滴穿越千年的血淚,聽到一聲聲遙遠沉重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