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路幽遲晚日,巖古浥流香——張浚永州打卡記

作者: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7-28

告勞伊何打三個數字

打卡時間:紹興八年(1138年)、紹興二十年(1150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

打卡地點:零陵

路幽遲晚日,巖古浥流香——張浚永州打卡記

魏國公忠獻公像(資料圖片)

路幽遲晚日,巖古浥流香——張浚永州打卡記

張浚畫像(資料圖片)

路幽遲晚日,巖古浥流香——張浚永州打卡記

《張魏公集》內容(資料圖片)

為了解張浚,我多次去零陵文星街的張浚故居參觀,嘗試穿越到他所處的年代,走進他複雜的內心世界。可是,感覺很艱難。

漫步在故居里,總感覺到有一個孤獨的靈魂離遊客時遠時近,總感覺到有一種呼吸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只感覺到有一種憂鬱穿越近九百年的時光而投射到我的跟前……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張浚出生。父親張鹹,是漢州綿竹人。宋神宗元豐二年舉進士,官宣德郎,籤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

張浚四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只好跟著性格溫柔、內心堅強的母親計氏過日子。由於母親管教嚴,少年時代的張浚品行端正,勤奮好學,且從不誑語。後來進入太學學習,並於政和八年(1118年)考取進士,實現人生的第一次跨越。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分東西兩路南下,經過兩次作戰,攻取北宋首都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就此滅亡。

此時,張浚剛剛擢任太常寺主簿。面對金人的入侵,他恨不得馬上持刀上陣。無奈金兵實力太強大,他這類書生是無法抗衡的。

最令人氣憤的是,金太宗下旨前線將帥,要挾留下的那些漢臣和學子立宰相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建立偽政權,以便治理大宋遺民。張浚獲悉,就與開封士曹趙鼎、司門員外郎胡寅商定,不甘受辱,不書議狀,並一齊逃至太學中,伺機復仇。

靖康二年(1127年),倖免於難的徽宗趙佶第九子、欽宗趙桓之弟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改元建炎。張浚獲悉,馳赴而往,除樞密院編修,累遷至侍御史。

建炎二年(1128年),轉任為禮部侍郎。稍後,又兼任御營使司參贊軍事。進入軍隊之後,張浚開始熟悉軍情。一個偶然機會,讓他實現人生的第二次跨越,成為高宗最信賴的近臣。

那是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初五日,武將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逼迫高宗趙構禪位三歲幼子趙舜,改元明受,由孟太后垂簾聽政。而當時張浚正沿長江一線節制軍馬,訊息傳到軍營,張俊就扣住改元赦書秘而不宣,並與大將張俊、韓世忠等率軍進逼杭州,馭逐苗、劉,使高宗復位。

關鍵時刻,彰顯忠義。這一點,令高宗趙構銘記於心。

張浚由此被任命為知樞密院事,開始顯赫。是年五月,詔令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

紹興二年(1132年),張浚再次升遷,任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三十八歲的張浚出任右相兼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宋高宗讓他“總中外之政,幾事叢委,以一身任之”,而高宗則“事無鉅細,必以諮浚。錫諸將詔,往往命浚草之”。

年紀輕輕,位極人臣,張浚成為三百年宋史中最年輕的宰相。

紹興七年(1137年),張浚因建功卓越,加封金紫光祿大夫。後來,力排眾議,讓兵部尚書呂祉接管被免去職務的劉光世所部,結果導致劉光世部將酈瓊反叛,不僅殺了呂祉,還率四萬精兵投敵。

這年九月,張浚跌了人生第一個跟頭,被迫引咎辭職,提舉宮觀,後貶居永州,正式打卡斯地。

張浚一生閱讀甚多,著述頗豐。對於永州,他多少是知道一些的。這裡雖然荒僻,但歷史十分悠久。且不說遠古時期的虞舜,春秋戰國跟秦漢時期有諸多先賢名人在此留下足跡和詩文,僅唐一代,就有李白、元結、顏真卿、高履行、崔敏、韋宙、崔能、柳宗元等人路過此地或在此任職。入宋以來,也有李琯、歐陽曄、柳拱辰、潘衢、邢恕、範純仁、範祖禹等人在此任職或謫居,因此,當他奉旨謫居永州時,心情是十分複雜的。

張浚派人去家鄉接了母親和六歲的兒子張栻,於第二年暨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抵達永州。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張浚就寄住在旅館。而當時的永州太守叫許尹,比張浚大兩歲,對他十分敬重,偶爾來串門。

後來,張浚覺得帶著家人長期住旅館也不是辦法,就在寄居地的東角建了一僅可庇風雨的廳堂,取名為“三省堂”,為此還寫下一篇《三省堂記》:

紹興丁巳(1137年)冬,予以淮西兵變言者論列 ,謫居零陵。明年春二月,既至,寓止客館。作堂 於地之東隅,僅庇風雨,庶幾燕息 ,取曾子三省之日以名之。其省謂何?思吾之忠於君,孝於親,修於己者,恐或未至。嗚呼!士大夫於聖人之道,當求所以通於天人之際。予之三省,殆將有進於斯而愧其未能也。吾兄昭遠喜,為書其名,於予有光焉。

也許,張浚在這裡對自己四十年的人生進行了深刻反省吧。特別是富平之戰後,自己斬殺了臨陣脫逃的環慶經略使趙哲,原想再用口碑很好的曲端,沒想到與曲端有宿怨的吳玠、王庶反覆挑唆,加上曲端有一個部下帶兵投敵,一些人給自己打小報告,說曲知情不報,導致自己將曲端下獄致死。之後,告狀信雪花般飛向京城,朝廷因此懷疑自己“殺曲端、趙哲為無辜”,於是去職,謫永州。

遠離廟堂,棲居小城,身心輕鬆,正好閱讀。

太守來訪,他告訴張浚:瀟水西岸的朝陽巖是唐代道州刺史元結所開闢,歷代吟詠頗多,不如一起去看看?

去就去吧,由於母親喜歡去附近的東山寺院拜佛,兒子張栻也愛跟著去溜達,張浚只好跟許尹及他的隨從結伴而行。

渡江,攀緣而登。張浚發現斯地巖幽、崖險、草綠、水深,果然名不虛傳。於是,一首《朝陽巖》詩脫口而出:

已覺雲天闊,風輕水面涼。路幽遲晚日,巖古浥流香。

客舍長年靜,漁舟底事忙。相逢賢太守,不同管絃張。

沒想到,太守許尹立即以詩唱和:

漫作遊仙去,靈槎近晚涼。懸巖迷日月,倒影浸瀟湘。

風滿征帆過,雲歸渡鳥忙。相志物外趣,時許悼相將。

兩人的吟詠,在瀟水江面激盪出一層層歡樂的漣漪……

不久,令人不快的訊息自京城傳來: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秦檜被任命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次拜相。五月,金派使者議和。高宗擔憂太后年事已高,告訴秦檜不惜屈己稱臣,希望和議速成。

張浚獲悉,憤怒不已。接連上奏《罷居永州諫和札子》《永州第二札子》《永州第三札子》《永州第四札子》《永州第五札子》等。向朝廷力諫秦檜“屈己和戎”之議。十一月,張浚又奏:燕雲之舉,其監不遠。“一旦北面事仇,聽其號令,小大將帥,孰不解體陛下欲經理河南而有之,臣知其無與赴功而共守者也”。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張浚的五十道上疏,如同五十支利箭,射向投降派,令朝廷上下為之譁然。

主戰派見狀,跟著呼籲。高宗迫於無奈,只好平衡關係,於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詔令張浚復官,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二月,任命他為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撫大使。

東山再起,信心百倍。張浚以反投降為己任,接下來兩年,積極上奏,要求高宗堅持抗金,驅逐外來入侵。

秦檜見狀,十分煩躁,遊說高宗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解除韓世忠、岳飛等將領的兵權,製造了岳飛冤獄,取得了與金和談的資格,十一月正式與金簽訂“紹興和議”。

同月,為了安撫張浚,授其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等閒職,免奉朝請(次年,又封和國公)。隨後,殺掉岳飛,在滿足了金國殺害抗金英雄、向金稱臣、割地、賠款等諸多屈辱條件之後,南宋得到了所謂的“和平”。

但是,張浚是犟脾氣,眼裡容不下投降的沙粒。他雖然被晾在一邊,但沒有人能阻止他的進諫。

紹興十六年(1146年),天空西邊出現彗星。張浚借彗星直言上疏,認為與金人和議無異於養癰招禍,當備戰抗金,否則將後悔莫及。他暗指秦檜是“以國與敵者”,希望高宗“謀之於心,斷之以獨”,不可再為秦檜所左右。

權相秦檜豈能容得下這種冒犯?更重要的是,由於受高宗偏安一隅思想的影響,當時朝廷上主和派占主導地位,張浚的抗金主張被彈劾為“惟欲四方多事,幸僥再進,包藏禍心,為害實大”,被貶連州,跌下人生第二個跟頭,

張浚在親人的陪伴下,去到連州。在他們看來,也許跟上次一樣,大不了一兩年就會回京城的,因為高宗皇帝那麼信任他。

哪知道這一回情況不同,由於秦檜主政,張浚一待就是四年。直到紹興二十年(1150年)八月,才接到詔令,不是讓他回京,而是移永州居住。

還是綠水環繞的零陵城,還是當年修建的三省堂。

再次來到零陵,陪伴的除了年屆古稀的母親計氏和十七歲的長子張栻,還有次子張杓、三子張枃,侄孫張炎、張默、張炳等人,一家多口,十分熱鬧。

因幾年沒有人居住,三省堂顯得有幾分荒蕪。好在張浚為相之後,地方官員對他還很客氣,為他配備了兩個僕人。張浚父子經過規劃,與僕人對三省堂進行一番擴建和修整。計氏平時向佛,心地善良,見附近老百姓下坡到河邊去取水,因此要張浚在三省堂前挖了一口井,便於自己家和廣大百姓飲用。

有人問他這井叫什麼名字,張浚想起自號紫巖,在連州又剛剛完成《紫巖易傳》初稿,現到了永州正好仔細修改,於是回答說:紫巖井。

附近百姓一聽,十分高興,紛紛來紫巖井取水。但他們知道張浚的規矩,所以取水是取水,但不會敲門打擾。

不久,永州太守換成了彭合,吉州廬陵人,從臨江軍轉知永州的。到任之後,十分關心教育,經過巡察,他下令修建府學南門。落成之際,登門拜請張浚作文紀之。張浚就寫了一篇《新學門銘有序》:

宋紹興甲戌(1154)冬十二月,永州學南門成,太守廬陵彭侯所建也。太守視民以身,以王事為家事,政治既舉,又思有以教化之。得蜀文翁《禮殿繪像》本,使工次第摹寫堂上,勸士子以儀刑之學。復建斯門,闢壅塞,導勝氣,氣象偉甚。學舍廚廡,從而易新。示勸之意厚矣!宜銘之。辭曰:

人不知學,莫適褆身。學而不行,不學為均。行之伊何?惟一惟誠。孝弟忠信,本之於心。成之於性,守之以仁。日積月化,粹然其純。可以格天,可以感神,可以正物,可以化人。發為辭章,德人之文;施於政事,君子之名。其道甚大,與天地並。凡爾為士,勿替於勤。欽之勉之,無愧此門。

第二年,彭合決定將府衙後面的萬石山更名為環翠山。端午之後,邀張浚遊覽。張浚本已去了多次,但出於禮節,還是欣然參與,並題名碑上:

紫巖張浚同郡倅長樂張登謁太守廬陵彭公合於環翠,酌泉小飲,觀景物之勝,俟月上而返,浚子栻、杓、枃,侄孫炎、默、炳從行,紹興乙亥(1155)端午後六日浚題。

張浚人在江湖,心繫廟堂。他心中惦記的是南宋的安危,思考的是破金大計。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飛被冤殺;第二年十一月,劉光世逝世;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紹興二十四年七月,先主戰後主降的張俊去世。四大將領全部凋謝,除了自己,還有誰能挑起抗金的重任?

張浚想得很多很多,但他唯獨沒有想到,由於高宗任用秦檜為獨相近二十年,而一直執行屈辱乞和政策的秦檜,因為用巨大代價為高宗換來了所謂的和平,便成了高宗眼裡的能人。至於張浚,因為秦檜、湯思退等人的渲染,居然漸漸成了高宗的“眼中釘”。

站在瀟湘大地,眺望杭州。張浚望穿秋水,依然不見要他回去的詔令。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罪大惡極的奸相秦檜一命嗚呼。雖然高宗忽然想到了張浚,重新起用,恢復他觀文殿大學士職銜,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但張浚還是那副臭脾氣,對投降派不依不饒,翌年又上疏直言,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哪知道秦檜雖死,其爪牙還在,接替秦檜相位的万俟卨,勾結湯思退等人繼續執行投降路線,跟高宗報告說:皇上,您看那張浚是不是像個狂人?趙構點頭道:這個時候還說打仗,確實是無事生非!

万俟卨一聽,心領神會,立即叫人起草詔令,十月,張浚跌下人生第三個跟頭,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而且是服除落職,以本官奉祠。

一個人三起三落,與一座偏遠的城市三次結緣,這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頗為罕見。

這時候,張浚的母親已經去世,只有兒子等人陪同回到永州。

回到三省堂,張浚苦笑不已:自己昔日為住處取名三省堂,沒想到居然會三次謫居永州。難道,這是天意?

從此,張浚閉門不出,就連以前經常去的東山,也懶得去光顧了。因為他心中那座山,比東山更高,帶來的壓力更大。

獨坐在書房,回想起自己幾十年來的風雨歷程,張浚陷入了沉思。想到高宗對自己的態度,前後判若兩人,張浚百思不解。

難道在高宗面前秦檜居然陰魂不散?難道自己主張抗金也有錯?

或許,自己該徹底反思了!

僕人張栻跟張浚報告:去年上任的零陵縣丞楊萬里求見。張浚一聽,說道:管他千里萬里,一概不見,老夫只想清淨。

如是現象,半年之內竟然出現多次。這讓張浚忽然對楊萬里這個人上了心。

紹興三十年(1160年) 春的一天,兒子張栻回來跟他說:有一個好友想前來求見。張浚問:是誰?張栻說:您見了就知。

張浚讓張栻帶人進來,原來就是他經常跟自己提起過、並且轉來好幾封求見信的零陵縣丞楊萬里!

楊萬里一見張浚,跪拜在地:弟子廷秀拜見丞相!張浚將他扶起,說:其實,我早就聽說過你的大名,詩歌寫得不錯!為了見到老夫,你至誠至信,殊為難得!

這對楊萬里來說,註定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見面。楊萬里的博學與性格,給張浚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從此,兩人經常見面,從時事政治,到詩歌文學,再到《易經》,到零陵風土人情,無所不談,談無不透。

楊萬里屢屢問道,張浚告誡對方:儒家聖賢傳心,佛教明心見性,修心的根本均在於誠。說完,寫下“誠齋”二字,贈予對方。

楊萬里何等聰明,深知“正心誠意”是理學家修身立命的主題,只要以“誠”對待萬事萬物,萬事萬物也就具備生命,充滿靈性。回到縣衙,楊萬里遂將書房命名為“誠齋”。從此,以“誠齋”自號,並將自己的詩文集亦命名為《誠齋集》。

張浚謫居五年後的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宋金交戰,高宗又想起了他,起用他判潭州。隆興元年(1163),張浚升任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不久,拜右相。隆興二年(1164 )八月,張浚卒,年六十八,贈太保,諡忠獻。

身為臣子,張浚一生忠心耿耿,這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政府來說,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他三次謫居永州,在永州留下的詩文,康熙《永州府志》的記載不多,僅有一記一銘一詩(《三省堂記》《新學門銘有序》《朝陽巖》)。

其實不然。至少還有兩銘,見岳飛之孫岳珂所撰《程史》:

張紫巖謫居十五年,憂國耿耿,不替聽夕。適權奸新斃,時宰恃鄰好而不固圉。紫巖方居母喪,上疏論事,朝以為狂。復詔居零陵。一日,慨然作《幾間丸墨》並《常支節竹杖》二銘以寓意。《墨》之銘曰:“存身於昏昏,而天下之理因以昭昭,斯為瀟湘之寶,予將與之歸老而逍遙。”《杖》之銘曰:“用則行,舍則藏,惟我與爾;危不持,顛不扶,則焉用彼。”或錄以示當路,大怒,以為諷己。將奏之,會病卒,不果。他日陳正獻俊卿為孝皇誦之,摘其一銘,書於御杖焉。

【來源:永州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