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妄言哉」何為“五斗米”

作者:由 羲和書社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22

五斗米是什麼意思

「妄言哉」何為“五斗米”

陶淵明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當時在宣威將軍劉敬宣府中任參軍的陶淵明,得到了一次任地方一把手的機會——出任彭澤縣令。

對於陶淵明而言,這次縣令之職可以解決他的燃眉之急。因為他家太窮了!五個孩子一個老婆,連大帶小七口人!作為歷史上著名的窮苦文人,陶淵明的生活壓力實在太大了。

可就這樣一次改善家庭條件的機會,陶淵明僅僅把握了八十餘天。

有一天,上司州府派督郵下來視察工作,督郵相當於巡視員之類不入流的職務。自從設立這一職務,督郵圈裡似乎就沒出過好人。三國的時候,劉備就因受不了督郵的傲慢擺臭架子,拿鞭子暴抽了一頓(《三國演義》裡寫的是張飛,其實論脾氣,這個哥仨誰也別說誰)。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東晉時期官場黑暗,督郵這類小官尤其喜歡仗勢欺人。而此時的陶縣令正在品嚐新漉的米酒,只想按規制接待接待,再找時間打發走。縣裡的小吏卻知道這幫人的厲害,便悄悄告訴陶淵明,別看是個沒品級的芝麻官,也必須整冠束帶出門迎接,怎麼對待上司就怎麼對待督郵。這下陶淵明火上頭了,說出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吾不為五斗米折腰”,遂掛印而去。

在這裡,很多人對這句話的解釋是,陶淵明不願為了掙五斗米的俸祿而逢迎一個小小的督郵。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首先,我們設想一下,當一個人喊出“我才掙你多少錢啊,憑什麼要我低三下四的!”這樣一句話的背後,隱含的其個人標準是什麼?那一定是以金錢為標準,是利益層面的價值觀。這能是陶淵明這種性情的人說出來的話嗎?要是真把五斗米當做工資來理解,陶淵明等於否定了自己訂立的價值觀,啪啪打自己的臉。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五斗米”其實指的是當時一個成年人每月的飯量。這種說法的問題是,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成年人的月飯量在3鬥到9鬥之間,“五斗”的說法雖然取中,但實在牽強,依據不是那麼令人信服。

胤曰:“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鬥米不盡”。——《梁書·何胤傳》

“日給脫慄三升,僅餘性命。”——《梁書·江革傳》

“懷慎孤貧獨立,宗黨哀之,日斂給升米。”——《南齊書· 崔懷慎傳》

“作縣令唯日食一升飯而莫飲酒,此第一策也。”——《南史·傅埮傳》

“效能多食,一飯三升乃飽。”——《魏書· 闞駰傳》

再有,五斗米也不可能是一個縣令的工資水平。按照晉朝的官制,當時發放俸祿的辦法是給官員職田或叫公田。田裡的出產就是一個官員的工資。按這個標準,縣令這種級別的官員大概有600石的薪俸,1石等於10鬥,也就是6000鬥。《宋書·陶淵明傳》記載了一件事,陶淵明做縣令的時候,想把自己的公田全種上用來釀酒的秫稻,但妻子說你喝酒能當飯,咱還一堆孩子呢,不能跟著你拿酒頂飽吧。於是陶淵明同意,用兩頃半土地種口糧,半頃地種秫稻。

也就是說,陶淵明的公田至少有3頃。漢代時一畝地的產量是3石,東晉時的農業技術有所提高,姑且還當做畝產3石。1石10鬥,一畝地就有30斗的產量,1頃等於100畝,3頃地就是9000斗的產量。排除僱傭農人的費用,那麼薪俸差不多在5000到6000鬥之間。因此無論怎麼算,也算不出五斗的工資標準來。即使按天算工資,也比五斗多得多。

那五斗米所指為何?正是當時盛行的天師道,也叫五斗米道。當初陶淵明做江州祭酒的時候,當時的上司江州刺史是王凝之,他就是一個五斗米教的教徒。王凝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但是王羲之的基因不知怎麼的,愣是沒傳給王凝之。這小子極其平庸迂腐,不好儒不談玄,天天研究五斗米教裡的法術,琢磨的都是玄幻小說裡的那些仙法。當初陶淵明做江州祭酒的時候,辭官的理由是“不堪吏職”,正是由於王凝之在任上大搞五斗米教那點事兒,把江州官場整成了法壇道場,陶淵明實在看不慣就辭職離開了。

後來陶淵明在桓玄軍府做參軍的時候,桓玄恰好也是五斗米教的教徒。桓玄的人性心術令陶淵明不齒。

因此陶淵明說的那句“吾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兒邪!”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陶淵明連王凝之桓玄都不稀得伺候,還能向你這麼一個小人獻殷勤?這就符合陶淵明的性格特徵了。

記住,重視金錢財富的人,會拿金錢做標準;重視道德的人,會拿道德做標準,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對史料中的言語,必要從其個人的實際出發,而不能以自己的標準來理解,否則就是斷章取義,曲解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