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小閣當喬木,清溪抱竹林——陳與義永州打卡記

作者:由 永州廣播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1-30

溪道即名陳是什麼意思

打卡時間: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秋冬

打卡地點:祁陽、零陵、道縣、江華

小閣當喬木,清溪抱竹林——陳與義永州打卡記

陳與義畫像

小閣當喬木,清溪抱竹林——陳與義永州打卡記

《增廣箋註簡齋詩集》目錄

小閣當喬木,清溪抱竹林——陳與義永州打卡記

陳與義《愚溪》詩作

小閣當喬木,清溪抱竹林——陳與義永州打卡記

陳與義《題道州甘泉書院》詩作

從衡山坐船到衡陽,再轉陸路到邵州,一路行來,陳與義心裡悶悶不樂,回想起自己滿了三十七歲之後,就沒有睡過一個好覺。自從靖康元年 (1126年)正月,金兵南下攻打汴京。在逼迫朝廷議和後暫時撤軍,不料西夏趁機進犯杏子堡。而金兵毀約,再度南下攻打汴京。自己原本由符寶郎謫監陳留酒稅,無奈父親去世,就地丁外艱。因戰火逼近,只好出商水,由舞陽至南陽,開始四處避亂。

靖康二年(1127年)閏十一月,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導致北宋滅亡。

而彼時,自己帶著妻子和未滿五歲的兒子陳洪,避難在河南鄧州。又從鄧州轉到湖北房州。在路上過年,那種寒磣滋味簡直難以言狀。

在房州城待了才幾天,金兵就追來,全家人趕緊逃入附近南山,輾轉幾個地方。夏初,奔向均州。稍後,又沿漢江順流而下經襄陽鄧城,改陸路取道荊州,過長江,抵達湖南嶽州。在嶽州待了將近一年,在那裡迎來自己四十歲的生日。

之後,繼續南下,於十一月抵達潭州。歲末,抵達衡山縣。在衡山腳下,邂逅好友席益。席益,字大光,比自己長一歲,曾任郢州知州,時間極短,兩人相識於四年前。此刻相見,彼此驚訝:都才四十歲左右的人,沒想到都白了頭髮!

在衡山,兩人迎來了新的一年。至此,全家已在亂世中流離五年,所以在新年來臨之際,自己寫下了《元日》一詩,開篇便是“五年元日只流離,楚俗今年事事非。”的句子,實為人生感慨。

于衡陽與席益作別,他要去永州,自己轉向邵州。為此,自己寫了《別大光》詩:

堂堂一年長,渺渺三秋闊。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髮。

自己之所以選擇去邵州,是因為好友邢子友在那裡做監郡。正月十二抵達之後,遭遇大雨。雨後天晴,邢子友安排自己住到離府城四十里外的紫陽山一個周姓人家裡。

三月,忽然收到邵州官方轉來的詔書:

中書舍人綦崈禮試尚書吏部侍郎,給事中汪藻試兵部侍郎,仍兼直學士院。時從官隨駕者惟崈禮及藻兩人,它在道未至也。尋又詔崈禮兼直學士院。中書舍人李正民、右諫議大夫富直柔、徽猷閣待制李擢並試給事中,徽猷閣待制席益、胡交修並試中書舍人,宣教郎陳與義守尚書兵部員外郎。

自己喜出望外,寫了一首《三月二十日聞德音寄李德升席大光新有召命皆寓永州》:

塵隔鬥牛三月餘,德音再與萬方初。

又蒙天地寬今歲,且掃軒窗讀我書。

自古安危關政事,隨時憂喜到樵漁。

零陵併起扶顛手,九廟無歸計莫疏。

兩個月後,他又寫了兩首《寄大光》託人送去永州:

其一

心折零陵霜入鬢,更修短札問何如。

江湖不是無來雁,只慣平生作報書。

其二

芭蕉急雨三更鬧,客子殊方五月寒。

近得會稽訊息否,稍傳荊渚路歧寬。

臨近秋日,接到席益來信,他與李擢都在永州,也接到詔令,準備從永州出發,如果你速度快的話,也許能到永州見一面。自己就從紫陽山出發,趕赴永州。

與妻小趕到永州,已是九月三日下午。到永州府衙報到,得知席益與李擢已經離開,趕赴臨安。

知州說:首先祝賀陳大人高升,既然來了,不妨到處看看。特別是元次山的浯溪和柳河東的愚溪,很值得去看一下的。愚溪那裡有“八愚”遺址,還有附近的西山、小石城山。浯溪那裡更值得去,有許多題刻,人們說百看不厭,不看遺憾。

陳與義說:哦,那先去浯溪看看吧。

知州很熱情,安排了範直愚和單履全程陪同。

第二天,幾個人從永州出發,坐船順流而下,抵達湘江之濱的浯溪。

棄舟登岸,仰望絕壁之上聲譽遠播的元次山雄文《大唐中興頌》,陳與義發現,顏魯公寫此碑時有意創新,一反常人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書寫方法,而改成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最驚訝的是,顏真卿寫此碑時還創制了十一個簡體字,讓全碑空間錯落有致。

望著三百五十九年前鐫刻在此、高與寬都超過一丈二尺的《大唐中興頌》鉅製,陳與義感覺那兩百六十三個字,如同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呈現出一段血腥而滄桑的歷史,讓原本冰涼的石壁產生了溫度,可以觸控到彼時元次山顏魯公二人的澎湃血性。

無論是元次山,還是顏魯公,都是唐代著名的愛國臣子,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保家衛國,安撫民眾,造福一方,都是自己學習的榜樣。想到這裡,陳與義忽然覺得元次山與顏魯公的形象在自己心目中瞬間高大起來,彷彿變成了一對頂天立地的漢子,他有感而發,吟出了一首詩《同範直愚單履遊浯溪》:

瀟湘之流碧復碧,上有鐵立千尋壁。

河朔功就人與能,湖南碑成江動色。

文章得意易為好,書雜矛劍天假力。

四百年來如創見,雷公雨師知此石。

小儒五載憂國淚,杖藜今日溪水側。

欲搜奇句謝兩公,風作浪湧空心惻。

離開《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陳與義又來到元顏祠。想起元次山當年發現浯溪,晚年還在此隱居,除了閒居潭州和赴任容州各一年,中間在永、道二州八年,前後則跨越十年。一方山水令人如此迷戀,這是什麼樣的情懷啊!

元次山,元漫郎,真是一個奇才啊!想到這裡,他又吟出一首詩 《漫郎吟》:

漫郎功業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黑白半頭明鏡裡,丹青千樹惡風前。

星霜屢費驚人句,天地元須使鬼錢。

蹈破九州無一事,只今分會結跏禪。

除了元結在永州待了將近十年,還有一個人也在永州待了十年,這人便是柳宗元。到永州追慕柳宗元的風範,追尋柳宗元的足跡,成為一種時尚。

因為在城區及近郊,加上下雨,出行有些不便,陳與義就不想勞煩範直愚、單履等人,自己安頓好妻小,獨自出遊,一邊問路,一邊欣賞。

他到東山參觀法華寺和府學,還參觀了府學隔壁的柳子祠。柳子祠為至和三年(1056年)時任永州知州柳拱辰修建,漫步在七十四年前修建的祠堂裡,仰望柳子塑像,想起永州人民對他的崇敬之情,陳與義心裡感慨不已。

下午,他獨自從西門出城,坐船過江,便到了柳宗元筆下的愚溪。想起愚溪的傳說,還有當年柳宗元從城內龍興寺移居過來之後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的事蹟,對比眼前的雨中即景,他有感而發,腦海裡想到了一首詩《愚溪》:

小閣當喬木,清溪抱竹林。

寒聲日暮起,客思雨中深。

行李妨幽事,欄干試獨臨。

終然遊子意,非復昔人心。

是啊,獨坐在溪邊小閣裡,望著被竹林掩映的溪水,想起古今人與事,真是感慨萬千。

當年柳子自嘲愚蠢,把原本叫冉溪的這條溪水改為愚溪。自己何嘗不是一樣?想當初,自己以詩歌《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 其四》引起了徽宗的注意,書畫兼修的皇帝說自己的詩句“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道出了繪畫真諦,更道出了用人的真諦,因而立馬召見自己,讓自己脫穎而出。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當年為自己呈送詩歌的宰相王黼被清算罷相,自己受累謫監陳留酒稅,跌入人生低谷。其實,自己跟王黼沒什麼交往,他雖然舉薦自己的詩歌,自己卻從沒去其府邸拜訪他,但在反對派眼裡,卻被視為他的同黨,自己的遭遇,是不是跟柳子當年一樣愚蠢呢?

想起柳子當年謫居永州十年,雖為閒置官員,不許他過問國家大事,但他還是在踐行自己的民本思想,在這裡寫出了當年農民生存狀態的調查報告《捕蛇者說》,讓世人為之一震。同時,他還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永州八記》,為永州的自然山水做了一個很好的廣告。自己也應該向他跟元次山、顏魯公等人學習,效忠於自己的國家。

離開永州,繼續向南,便到了道州。

陳與義抵達道州是當年的十一月。當時,周敦頤已故去五十七年,雖然其理學光芒是到了南宋才由朱熹推崇出來的,但在其家鄉流傳著不少故事。陳與義抵達道州之後,也去了濂溪故里,還去了附近傳為周敦頤少年悟道的月岩。

陳與義很固執,他認為既然叫月岩,就該在晚上去看。果然,天遂人願,在當地朋友的引導下,讓他在一個月光皎潔的晚上,目睹了月岩的神秘。是夜,他漫步在虛空的巖洞內,看到空中的月亮隨著人的移動而不斷變化,雲朵如同空中樓閣,也隨著人移而變,真是玄妙無比。是夜,他在巖洞裡住了一晚,認為這是一座悟道之山,寫了一首《道山宿直》:

離離樹子鵲驚飛,獨倚枯筇無限時。

千丈虛廊貯明月,十分奇事更新詩。

人間路絕窗扉語,天上雲空閣影移。

遙想王戎燭下算,百年辛苦一生痴。

在道州,陳與義認識了一個名叫姜光彥的人,對方字仲謙,號松庵,是淄州人。陳與義在他家裡見到了任才仲的畫作,想起去年中秋節自己在岳陽樓上為任才仲的兩幅畫題詩並與對方醉酒,沒想到此刻在道縣居然邂逅他的畫。想起與一些朋友聚散兩依依,陳與義心裡十分惦念,他有感而發,寫了一首《己酉中秋之夕與任才仲醉於岳陽樓上明年十一月二十日南遊過道州謁姜光彥出才仲畫軸則寫是夕事也剪燭觀之恍然一笑書八句以當畫記》:

去年中秋洞庭野,寒瑤萬頃兼天瀉。

岳陽樓上兩幅巾,月入欄干影瀟灑。

世間此影誰能孤,狂如我友人所無。

一夢經年無續處,道州還見倚樓圖。

只怕相逢太匆匆,人生何處不相逢。

睹物思人。一個恍惚,好友任才仲的豪爽就在跟前,兩人席地而坐,舉杯邀月,對飲吟詩,何等愜意!

陳與義舉杯跟任才仲一碰,哐噹一聲,便回到了現實。現實中溢滿思念,也溢滿無奈。

彼時,道州有一個退休的州官,姓吳。他因喜愛道州,追慕元結,退休後用俸祿在道州建了一個小小的書院,平時交往的朋友也多。

經過府衙介紹,陳與義拜訪了這位前輩。吳大人很好客,早就聽聞了陳與義的大名,沒想到能夠與他相識於道州,心裡十分高興。他叫來一位畫家,為陳與義畫了一幅像。陳與義看了,哈哈大笑,寫了一首《甘泉吳使君使畫史作簡齋居士像居士見之大笑如洞山過水睹影時也戲書三十二字》:

兩眉軒然,意像無寄。而服如此,又不離世。

鑑中壁上,處處皆是。簡齋雖傳,文殊無二。

吳大人見了,讚道:陳大人詩作果然上佳,尚請為在下的書院寫一首。

陳與義見對方十分誠懇,也就不好拒絕,略一思索,一首《題道州甘泉書院》脫口而出:

甘泉坊裡林影黑,吳氏舍前書榜鮮。

床座畧容摩詰借,桂枝應待小山傳。

兵橫海內猶紛若,風到湖南還穆然。

勉效周生述孔業,賦詩吾獨愧先賢。

爾後,陳與義去九嶷山朝拜虞舜。在那裡,他深深感悟到了舜帝的偉大,在偉人的陵墓前,他覺得任何溢美的詩詞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秉承虞舜為民的大德,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沒有寫詩歌,而是深深地拜了三拜。

離開寧遠之後,陳與義決定趕往廣西賀州。途經江華白芒營附近的秦巖,他攀登參觀,寫了一首《遊秦巖》:

秦巖昧舊聞,勝會非復常。

異哉五里秘,發此一日狂。

篝燈破大陰,拄杖入仙鄉。

散途楊梅實,承磴菡萏房。

石液白瑤墮,泉氣青霓翔。

度危心欲動,逢衍興未央。

眩人黝谷深,覆我翠極長。

降登窮田壟,開闔到鞠場。

龍遮側岸路,貓護高廩藏。

力士倒履空,應真儼成行。

碾缺神所吝,帳空仙莫量。

水鳴泬寥內,柱立森羅傍。

語聞受遠響,力極生微陽。

夢中出小竇,立處忽大荒。

塵緣信深重,仙事豈渺茫。

靈武唐業開,湘濱耀文章。

望夷秦政壞,嶺底畏禍殃。

隱顯非士意,安危存國綱。

且復置此事,更將適何方。

賦詩意未愜,吾欲棲僧廊。

是年冬末,陳與義抵達廣西臨賀。後來,沿西江而下,取道廣州,翻越大庾嶺,進入江西南部,轉入福建,北上浙江。紹興元年(1131年),陳與義抵達越州(紹興)時,被委以兵部員外郎重任。因名相張浚提攜,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陳與義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翌年三月,陳與義因病引退,出知湖州。七月,病重乞退,提舉臨安洞霄宮。十一月二十九日,卒於烏墩,年僅四十九歲。

[來源:永州日報] [作者:

洋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