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常德民間過元宵節

作者:由 常德釋出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18

正月十五日怎麼燒紙

正月十五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由於此日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稱之為“燈節”。它與我國古代曆法和月相密切關係。每月的十五逢滿月,叫“望”。滿月象徵團圓美滿。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滿之夜,理所當然被看作吉日。漢代,此日祭祀天地,祈求福佑。民間祈求全年平安,萬事順遂。唐代,此日與前後各一日規定為固定假日,北宋由三夜增為五夜,明初從正月十一日起賜假10天,可見舊時官府對元宵節的重視程度。

常德民間過元宵節

元宵節舞龍

常德民間,皆在此日張燈,故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之說。入夜,不論貧富,家家張燈,街道、鄉村、水邊一片光明。燈的製作工藝極為精巧,爭奇鬥豔,有走馬燈、八寶燈、蓮花燈、蝦燈、魚燈。燈上繪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有的設定燈謎,猜中有獎。

石門縣農村興放路燈,每戶備明燭數十,每十步或五步燃燭一支;居於溪邊者興放河燈,備小板數十,鑽孔,燃燭插其中,放入水中,順流而下。又有放天燈者,用大幅薄紙糊成袋,袋口朝下,燭盞附之,燃燭充氣上升。

湖鄉有賽燈的習慣,溝港兩岸居民認為勝者預示五穀豐登,因此,必勝之心極強,如若賽燈將敗,便燒茅屋一棟或幾棟,以圖取勝。

民間有“送年”的習俗,夜晚家家在堂屋、路邊、水井、豬欄、廁所點香燒紙錢,以謝諸神,祈求保佑四季平安。青年婦女,平時不能隨便拋頭露面,是晚觀燈,名正言順出遊,創造了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花鼓戲、龍燈、獅舞、採蓮船紛紛出動,穿街入巷,鑼鼓沉沉,歡聲一片。

此日,是民間迎紫姑的最後一日(傳說正月百草皆靈,過正月十五日,就不靈驗),故常德縣、澧縣一帶少女,必聚迎紫姑神。用長桃木叉一端當腿,另一端配以手、頭,頭面糊白紙,畫五官之形,塗抹脂粉,身穿紅衣綠褲,腳穿花鞋。兩手前伸,頭繩連於兩手指,繩上穿緡錢數枚。裝飾完畢,置於桌上,用兩手扶持,另一人對紫姑焚香、燒紙、行禮,然後眾女伴齊聲:“紫姑神,紫姑神,接你下來察年成。年成好,穿皮襖;年成差,一枝花。”念過數遍,紫姑果然跳躍,手中緡錢鏗鏘作響。若問今年稻穀收成如何,便命跳多少次,跳如其數,則好,反之,則差。還可問壽、兇、吉。按紫姑,相傳姓何名媚,曾為人妾,為嫡所妒,被殺死於廁間,上帝命為廁神。

吃食也是一個重要內容。家家以米作粉團,用糖、果仁為餡,稱為“元宵”。元宵既白又圓,象徵團圓。民間以此互相贈送,稱為慶“元宵”。

現在仍保持張燈、燈謎、舞龍、舞獅、吃元宵習俗。燈的製作更為講究,安上彩色電燈,裝以電腦晶片,製成飛禽走獸,不僅五光十色、燦爛奪目,而且可以自動,活靈活現。

元宵後不數日,農事未興,家家備酒,延請邊鄰會飲,謂之“請春酒”。來者大致皆各戶家長,諸事不提,但話桑麻,商討今歲農計。推杯換盞,盡情而樂,故邑人有聯雲:“每因舊臘需錢急,一到新春酌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