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元宵習俗:燈樹千光照 一宵歌舞九州

作者:由 小妖談文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23

月色燈山滿帝都什麼節日

元宵習俗:燈樹千光照 一宵歌舞九州

賞花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詞如畫:五光十色的燈綵綴滿天街,似春風吹得梨花開;流動的煙火星雨般飄落;寶馬雕車,擠擠挨挨;盛裝女子,說說笑笑;魚龍社火上演整整一夜……這就是元宵節,新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燈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一年明月打頭圓”,因此,元宵也被稱為“元夕”“元夜”。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聞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燃燈敬佛”的做法,於是便命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事物紀原》載:漢代兩都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皇帝特許弛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這便是許多詩歌中“金吾不禁夜”的來源。

元宵習俗:燈樹千光照 一宵歌舞九州

另一說元宵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按照中國民間傳統,在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下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習俗:燈樹千光照 一宵歌舞九州

看社火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恰當地點明瞭元宵節的狂歡性質。張燈賞燈是鬧,燃放觀看煙火也是鬧,最能表現元宵節“鬧”的特點的,還是盛大的社火演出。在鑼鼓鐃鈸的喧鬧聲中,龍燈耍了起來,獅子舞了起來,高蹺踩了起來,旱船跑了起來,打花棍的,扭秧歌的,騎竹馬的,趕黑驢的,無不表達著喜悅之情和祝福之意。男女老少,盡情地舞,盡情地唱,盡情地笑,盡情地鬧,祈求婚姻美滿、子嗣綿延、年歲豐收、身體康健!

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

——宋·吳自牧《夢粱錄》

元宵習俗:燈樹千光照 一宵歌舞九州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傳說黃帝時期,名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農人希冀得到龍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元宵習俗:燈樹千光照 一宵歌舞九州

吃元宵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詩》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

元宵習俗:燈樹千光照 一宵歌舞九州

“吃元宵”的信史始於宋代,彼時民間流行一種正月十五吃的新奇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以此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習俗:燈樹千光照 一宵歌舞九州

走百病 迎紫姑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唐·李商隱《觀燈樂行》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且須上橋,謂可健身卻病,稱為“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參與者多為婦女,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災。她們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又稱“走橋”。江南蘇州一帶稱為“走三橋”。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迎紫姑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另一說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