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立冬時節該如何養生呢?中醫中藥有“膏”又有“艾”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03

中藥薯蕷膏怎麼食用

本文轉自:太原廣播電視臺

中國古人將立冬分為三候: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乾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那麼進入立冬時節該如何養生呢?

1.飲食調養

飲食調養要遵循冬季氣候特點來調節。冬季為腎經所主,主封藏,主鹹。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冬季飲食以保溫禦寒、滋補、防燥為主,可多食山藥、紅薯、馬鈴薯、栗子、核桃等益腎養精的食物,多食山藥粥、板栗粥、核桃百合燕麥粥等養生粥。入冬以後,天氣逐漸寒冷,且我國北方地區天氣乾燥,應增加食物熱量,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

立冬時節該如何養生呢?中醫中藥有“膏”又有“艾”

2.起居養生

起居宜早睡晚起,冬季起居養生重“養藏”,冬季萬物閉藏,人體的陽氣也隨之沉潛含藏。因此,冬季調養著眼“閉藏”,以斂陰護陽為根本。立冬作息強調早睡晚起,隨著太陽的升起和降落來調整作息,每天要保證7~8個小時睡眠時間。冬季白天短,白晝為陽,夜晚長,夜晚為陰。早睡有利於陽氣潛藏,遲起則利於陰精蓄積。同時要注意身體保暖,衣著適當,以免陽氣外洩。

3.運動鍛鍊

運動宜輕緩忌劇烈。“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故立冬後運動時間應在早晨待陽光出現以後,以保持人體的體溫及正氣。夜為冬,冬主藏,晚飯後不宜外出。宜選擇輕緩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為度。汗多洩氣,劇烈運動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故冬季應忌劇烈運動。尤其是心腦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者,禁止劇烈運動,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

立冬時節該如何養生呢?中醫中藥有“膏”又有“艾”

4.情志調養

情緒宜平和暢達。冬“藏”即神藏於內,力求精神安寧,含而不露,少私寡慾,避免煩擾妄動,使陽氣得以潛藏。遇事節怒,寵辱不驚。根據自身狀況選擇修身養性的活動,如聽音樂、養花、郊遊等愉悅身心。冬季萬物凋零,且光照時間短,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容易讓人出現情緒低落或抑鬱,這類人群可以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這個時間段內出門曬曬太陽,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或者與友人傾訴消除煩悶和低落的情緒。切忌情緒激動,尤其有心腦血管疾病者要注意保持情緒平和。

立冬時節有什麼好的中醫中藥養生方法?

1.膏方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冬季除了做好日常保健外,適量進補、調理身體尤其重要。冬令進補,可以選擇食補,亦可選擇藥補。藥補可用膏方,可以調和氣血、陰陽,兼具治療和進補的作用,幫助人們從整體上調理身體,起到預防、保健養生的作用,尤其適合亞健康人群,對大病後、慢性病患者具有調補、滋養的功能。但是,中醫膏方並非人人適用,講究辨證開方,一人一方,萬人不重方,所以一定要找經驗豐富的中醫專家把脈開膏方方可達到預期效果。

立冬時節該如何養生呢?中醫中藥有“膏”又有“艾”

2.艾灸

艾灸療法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功能,艾火的純陽熱力和藥力可驅寒逐溼、消瘀散結。冬季艾灸一般適用於婦科、脾胃及肺部虛寒型疾病。常見保健穴位有:足三里、中脘、關元、氣海等,還可以在肚臍裡放些鹽,艾灸肚臍,那裡是神闕穴,這個穴位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

科普專家

馮傑,太原市中醫醫院婦科主治中醫師,

碩士研究生,師從山西省名中醫張淑芳主任。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婦科疾病,如帶下病、盆腔炎性疾病、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症、產後身痛、絕經綜合徵等。在治療中突出中醫特色,採用口服中藥、針灸、中藥外洗、中藥保留灌腸、穴位貼敷等中醫特色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