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作者:由 老家河南家譜館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05

譜牒推關右什麼意思

編者按:

本文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黨支部書記魏育林專門為第八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撰寫的論文。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等,是一種以譜記形式,記述一個具有相同血緣家族傳承關係為主體的人口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重要史書。

家譜也稱譜牒學,是一門傳統古老的學科,其核心是姓氏和人名,是血緣尋根的一種重要文化依據。進入3~4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時期,在甲骨文、青銅器上已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記錄,這裡真正記錄了當時有關姓氏的歷史,所以中國人有文字記載的姓氏歷史應有3300年,這是值得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文化自信。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一、家譜的誕生與發展

伏羲、黃帝、夏商之前的時代為傳說時代,這一時期的歷史沒有留下文字記載,只有口耳相傳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口傳家譜和結繩家譜也隨之誕生。

所謂口傳家譜,就是心授口傳流傳下來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譜,這是形態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譜。

口傳家譜大多為連名家譜,即上一輩名字的後一二個音節,是下一輩名字的前一二個音節,這樣既可區分輩分,又易於記憶,便於流傳。

如:彝族“畢摩”魯成龍,為楚雄市樹苴鄉依七麼村魯氏第十三代“畢摩”傳承人。其口傳譜系為:阿皮瑪羅——瑪羅多伽……兔依伽——依伽奔——奔把臘——把臘謝——謝咼背——咼背提——提紋呢——紋呢嘎……

結繩記事,在文字出現之前曾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中比較普遍的做法,在《說文解字》中就有“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的記載。在新中國成立前,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採用結繩的方式來記載活動。

這個時期,人們使用繩子打結記載世系、記錄家族成員,形成的家族情況記載,稱為結繩家譜。

如:滿族的子孫繩,如果家族裡生了男孩子,就會在子孫繩上繫上小弓箭,寓意男孩子長大以後身體強壯,不忘祖上武功。如果生的是女孩子,則會繫上紅色或者黃色的布條,祈願女孩子長大之後溫柔善良。隔代之間,會用豬後膝骨隔開。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甲骨文家譜,是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實物家譜。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甲骨文博士李立新研究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的一批家譜出現在商代,以甲骨刻辭和青銅器銘文的形式被儲存下來。其中,家譜刻辭共發現三片,最有名的一件是《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第1506片刻辭,亦即《英國所藏甲骨集》第2674片,是以男子為世系的專記私名的譜牒,共記錄13個人名,其中11人為父子關係,2人為兄弟關係。這篇家譜,共記錄了武丁時的一個貴族“兒”11世祖先的私名,以每一世30年計,這篇家譜記載了武丁之前300餘年的家族譜系,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

商代晚期,出現了青銅器。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就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家譜。

西周時期,確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種建築在血緣關係上的等級制度,出於維護宗法制度的需要,記載血緣關係親疏、嫡庶長幼的家譜。

《世本》記錄了自黃帝至春秋戰國歷代帝王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遷居本末、生前創制、諡號及其他事蹟,是一本萬姓統譜式的譜牒著作,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譜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譜學著作。

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大面積分封、王侯世襲的需要,分別建立皇帝屬籍,諸王世譜的諸侯侯籍,並設立專門機構對其進行管理,從而形成了大量的官修家譜。

魏晉隋唐時期是中國家譜發展的繁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家譜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當時從選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譜為憑,家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唐代是家譜的興盛期,提議編撰《姓氏錄》的宰相李義府,得到了武則天的支援。新修的《姓氏錄》將後族武姓列為第一等,其餘的以官職高下為等級標準,規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員都可以升為士族,士兵以軍功升到五品的亦可入流。

二、家譜的轉型與創新

宋代的家譜,是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唐末五代的戰亂,使原來記載士族門第高下的譜牒化為灰燼。詩人韋莊的長篇敘事詩《秦婦吟》中寫道:“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而在戰亂中崛起的新貴,往往因為自己原來的門第並不高,也不願提及自己的先祖,因此主張重修譜牒。

歐陽修編修 《歐陽氏譜圖》,蘇洵編修 《蘇氏族譜》,提出了新的編修家譜宗旨、原則、體例與方法,帶動了宋代私修家譜的蓬勃發展,家譜由官修走向民間。

進入明清以後,統治者積極鼓勵家譜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號召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於勸說百姓編修家譜,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為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

清代以及民國,家譜編修得到普及。康熙九年(1670年)進一步向全國 頒佈“上諭十六條”,在清政府倡導以孝治天下的倫理思想影響下,清代的一些士大夫將修譜視為貫徹孝治思想的實際行動。

孫中山十分重視中國家譜的編修工作,於1916年、1920年、1923年分別為孫氏、闞氏、詹氏三部族譜撰寫了譜序。1912年5月,還在廣東參加孫氏宗親會,並發表演說∶“四萬萬同胞,皆皇帝之子孫,其始均無所謂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見重,由是家族以起。然此家族亦甚好,合無數之家族而即成為國家。”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改革開放後,家譜記錄家族歷史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001年文化部辦公廳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總目》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它與方誌、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許多根在大陸的同胞,利用家譜來找自己的血緣關係,尋根問祖的活動蔚然成風。20世紀80-90年代,出現了家譜編修熱潮,各姓氏家譜以村莊和家族為主,展開的以民國家譜為基礎的續修。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學術界對家譜研究的升溫和名人家譜的不斷影印出版,使得人們對家譜編修的認同感不斷強化。同時,日益增多的海外遊子尋根問祖的行動,也對重修家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的成立,為全國各姓氏編修家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一大批新修的家譜陸續問世,家譜纂修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

三、家譜編修的普及與推進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創”,是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傳承、創新和發展的概括。2017年1月,《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提出“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家譜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如何實現“兩創”?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我認為要重大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即:在傳承發展上下功夫,在創新推進中做文章。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培訓、搞展評,解決“誰來幹”的問題。

為提高家譜編修質量和效率,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河南省家譜文化研究院,每年舉辦多期“家譜編修培訓班”,特邀國內著名家譜專家和教授講授,家譜編修理論,培訓使用智慧家譜編排軟體,培養家譜編修專業人才。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培訓結束後,經考核成績優良,榮獲家譜編修師資格,並頒發培訓合格證書。透過這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家譜編修專業隊伍,進一步提高了家譜編修的質量,掀起了家譜編修的新高潮。

在抓好培訓的同時,從2015年以來,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主辦、家譜委員會承辦的“中華家譜展評大會”,每年10月份在鄭州舉行,已連續七屆。每屆大會,參會人員400-500人。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經過與會人員的共同努力,“中華家譜展評大會”已經成為家譜主編及編委會、姓氏文化研究會主要人員、傳統文化研究者和家譜愛好者的交流平臺和聯歡大會。實現了:“有譜之人來擺譜,每年十月大聚會” !

透過舉辦中華家譜展評大會,做到了普及家譜知識,講好家族故事,展示文化精髓,傳承華夏文明。解決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些重大哲學問題。

二是抓研發、搞創新,解決“怎麼幹”的問題。

河南省家譜研究院,經過十幾年精心研究打造的人工智慧家譜網路編修排版系統,利用電腦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把傳統的家譜構建為網路共享平臺。

該軟體可以生成16種家譜格式,而且格式可以自由切換。這16種家譜標準格式是家譜專家從近萬種格式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具有通用性和實用性。

我院還擁有一批專家團隊和一支專業的修譜團隊,建立了修譜軟體系統和家譜資料庫智慧大資料平臺,開創了“家譜網際網路”的新時代。該系統已被普遍應用,有效地提高了家譜編修速度和質量。

三是抓基礎、搞開發,解決“持續幹”的問題。

在抓好軟體建設的同時,我們堅持抓基礎、強硬體,不斷開發新資源、開拓新市場,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為此,我們精心打造一流的家譜編印基地。中國家譜排版印刷基地,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專業家譜編輯、排版、印刷一條龍綜合服務機構。能夠專業收藏、研究、編輯、排版印刷,我們編印的家譜儲存時間長(可長達數百年、千年),古樸典雅、豪華大氣、傳世珍藏。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在此基礎上,科學推進家譜館建設水平。2005年,建立了中華家譜館,共收藏全國500多個姓氏、1萬多部、10多萬冊家譜。已成功為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數千個姓氏家族有效提供了家譜查詢和尋根對接。

中華家譜館所取得成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援。2020年初,由河南省檔案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共同主辦,各單姓委員會積極參與,開始聯合共建老家河南家譜館。

2021年6月建成並投入執行。一年多來,共接待參觀人員一萬多人。其中:省部級領導23人,廳局級領導約三、四百人,成為省檔案館各展館參觀人數最多、反應最好的展館之一。

我們堅持以“老家河南、根在中原”為展示主題,以“突出教育、資料匯聚、觀眾至上”為指導原則,為做好姓氏文化和家譜文化的展陳、收藏,傳承、發展,特別是為家譜收藏、整理,查閱、尋根,編修、交流,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優質的服務。

目前收藏有1000多個姓氏、20000多部、20多萬冊全國各地家譜。

在堅持動靜結合、展陳相融的布展特色的基礎上,主體分為8個展廳:第一展廳,姓氏和家譜文化綜合廳;3、4、5展廳,為家譜陳列廳;2、6、7展廳,分別由62個姓氏組織布展;8號展廳,為家風家訓廳。

同時,還建有專家室、研究員室、多功能室、研討室、智慧家譜室、編目室。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基本建設和提標升級,現在呈現在觀眾面前的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亮點:

1、家風家訓、引領風尚。為貫徹落實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思想,集中展示了歷代名人,尤其是河南歷史名人的優秀家風家訓,旨在發揮以文育人,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

2、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河南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農耕文化、城市文化、都城文化、制度文化、漢字文化、元典文化、科技文化、中醫文化、宗教文化等起源於河南。河南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地,也是中華姓氏起源地,起源於河南的古今姓氏共有1834個,在當今前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起源於河南。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魏育林:家譜編修的回望與推進

3、家譜源流、一目瞭然。家譜館將中國家譜發展史分為九個階段,採用圖文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詳細介紹了中國家譜的起源、發展和流變。

4、海量家譜、尋根問祖。家譜館既是家譜收藏的圖書館,也是家譜查詢的閱覽室。這裡收藏的家譜數量和品類,在全國名列前茅。目前收藏有全國各地1000多個姓氏家譜。

5、姓氏展廳、異彩紛呈。姓氏獨立展廳全面展示各個姓氏的起源與變遷、歷代名人、歷史功績、文物精品和家譜資料等內容,為海內外華人華僑尋根問祖、交流聯誼、查閱資料、編修家譜等提供了場地和平臺。

6、多功能室、豐富多彩。為家族尋譜聯譜、家譜編修、組織研討、尋根問祖等,提供良好的服務和保障。

目前,我們正在按照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確定的“黃河文化地標工程;中華文化展示平臺;姓氏尋根謁祖平臺;家譜收藏編修中心;譜牒文化培訓中心;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各類學校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八大目標有序推進,為建設一個讓各級領導滿意、各個姓氏滿意、人民群眾滿意的老家河南家譜館而努力奮鬥!

作者簡介

魏育林,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黨支部書記。《魏氏宗譜》《中華姓氏文化系列叢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