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作者:由 趣味聊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09

京張鐵路還在嗎

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下場一般都不太好,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比如明朝的崇禎皇帝,在他繼位之初明朝已有大夏將傾之勢,當時國家內憂外患,尤其是李自成帶領的起義軍,在短短几年裡就發展了起來,攜數十萬兵鋒直指京城。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然而當時天災人禍不斷,國庫空虛,崇禎帝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就算自知能力平平,他也不想坐以待斃,於是在這危難之際,想出了一個籌集軍餉的辦法。

根據史料,當時的崇禎帝確實是盡力了,他作為一國之君,竟發下臉面苦苦哀求滿朝文武,想讓他們把家裡的錢拿出來,以

“募捐”

的形式幫助朝廷渡過難關。

當然,這募捐只是說得好聽,實際上就是借錢。按照崇禎帝的意思,這錢在日後國家富足了,還是會把錢還給百官的。但也許是當前的形勢不被看好,朝廷上下幾乎沒人願意出力,就連崇禎的岳父國丈周奎,只象徵性的拿出幾千兩銀子。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而周奎此人非常貪財,為斂財可以不擇手段,這事在朝中人盡皆知,也就是說周奎非常富有。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李自成殺進京城後,在周奎家裡搜刮出三百萬兩銀子。

這筆財富差不多夠遼東一年的軍餉,但周奎在對女婿崇禎的苦苦哀求,作為國丈卻無動於衷。也許是周奎這個代表人物不作為,於是朝中百官也是一副

“事不關己”

的模樣。

因此到了最後,眾籌捐款一事不了了之。

但也因此有人疑問,崇禎帝作為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不惜臉面只為籌錢,是否太過仁慈?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為何不學後來的李自成,直接抄家來解決錢糧的問題?

根據史料,嚴格來說崇禎帝雖然愛民,但對官員並不寬仁。在崇禎帝繼位之初,他認為魏忠賢是不穩定因素,便設計對閹黨展開了清剿。之後由於官員的不作為,崇禎帝對百官失去信任,又頻繁更換和下獄內閣輔臣,可見他並不是個仁慈的皇帝。

因此才會有人說,如果崇禎帝能像李自成一樣,對官員們進行威逼,甚至嚴刑拷打,想必軍餉一事輕易就解決了,因為早已腐朽的朝廷官員都是一群

“軟骨頭”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那麼,為何崇禎帝在此事上一點都不強硬?

其實,不是崇禎帝也想強硬,但相比明太祖朱元璋,無論是手腕還是威望都不及,當初朱元璋整了一個

“洪武四大案”

,屠殺了大量官員,然而就這也無人敢有異心。

再看崇禎帝在位時期,手下官員私底下小心思不斷,導致皇權難以施展開來。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崇禎帝先殺了魏忠賢是一個敗筆。

雖然天啟帝的能力很一般,但畢竟是正統繼位的皇帝,對某些問題看得很清楚,比如魏忠賢代表的是整個閹黨,而不是個人,所以魏忠賢不能殺,或者是不能先殺。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天啟帝是經過考量的,留下魏忠賢利大於弊,因為閹黨終究只能效忠皇帝,如果崇禎帝繼位後不前來依附,必然鬥不過東林黨,而閹黨最先遭殃的必然是魏忠賢。

雖然魏忠賢不是什麼好人,但崇禎帝沒有自己的班底,繼承之初必須得仰仗魏忠賢,只要將整個閹黨收歸己用,自己根基穩固之後,除不除掉魏忠賢又是另一碼事。

由於魏忠賢的死,崇禎帝繼位後手中權力一直不大,手下多數官員並不怕他,時常陽奉陰違,就算他想培養自己的班底也是有心無力。因為只要崇禎帝提拔

“自己人”

,想將他們作為自己的班底時,他們就會被東林黨彈劾。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今天也許是彈劾強搶民女,侵佔良田,明天就是彈劾魚肉鄉里,貪汙受賄。要知道當時的官員就沒有一個是

“清清白白”

的,加上崇禎帝又是個多疑的人,對官員的信任很低,所以他是一個真正的

“孤家寡人”

,繼位以來身邊並沒有什麼可以依仗心腹大臣。

題外話,當初有幾個還算忠心的大臣,提議遷都到南京,實在不行還可以把太子送過去,但由於崇禎帝的疑心病,一直害怕自己成為另一個唐玄宗,連兒子都不信,導致此事不了了之,如果崇禎帝同意遷都,就算京城失守,也許還能留下半壁江山。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崇禎帝優點不少,比如一生節儉、天子守國門等等,但犯的錯誤也不少,比如太早除掉魏忠賢,讓自己沒了依仗,有什麼想法總是施展不開。然而國家的運轉,又必須依仗這些聽調不聽宣的官員,因此崇禎帝在籌集軍餉時,強硬不起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崇禎不惜臉面哀求,但錢糧一事依舊無果,為何李自成卻能一步到位

反而是李自成,他原本就是起義軍,殺貪官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像崇禎帝那樣顧慮重重,在解決錢糧問題上,直接抄家滅族一步到位。不知你們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