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作者:由 文城歷史紀實觀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17

慘慘時節盡什麼意思

小人夾縫求生,狠人必定成功,那麼如果是一個“狠小人”呢?

那麼這個人天下肯定有他的一席之地,比如吳三桂。

順治十八年,當吳三桂和緬甸王策劃“咒水之難”徹底剿滅永曆政權的時候,吳三桂和永曆帝的心情是複雜的。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在吳三桂的心中,這個曾經還被他暗中支援的政權,竟然要由他親手來毀滅,他知道,他毀掉的不僅是一個政權,而是漢人的脊樑,大明最後的希望,而在永曆的心中,這個費盡心機的“大清平西王”,竟然比大清還要痛恨他,實在是讓人

一眼難盡

當永曆帝被吳三桂俘虜後,吳三桂向朝廷彙報他已經俘獲了永曆帝的訊息,而朝廷方面似乎對永曆帝不感興趣,反而對吳三桂的“選擇”更感興趣,於是1662年六月一日,永曆帝及其兒子被吳三桂派人“絞死”於雲南昆明,吳三桂最終還是成為了弒君之人,他頭上的辮子還有減去那天,但他心裡的辮子,卻永遠留著。

用“絞死”這種殘忍的方法除掉永曆帝,順治帝是滿意的,因為“軍閥”吳三桂這段時徹底交了投名狀,就算再有貳心,也不可能借助大明的力量了,於是順治帝便讓吳三桂升格為“親王”爵,並且徹底放開其在雲南的特權,這相當於讓吳三桂當一個“雲南王”。

吳三桂寧願頂著“弒君”的名聲都要殺掉永曆帝,他為的,其實就是順治給的這些,為了在大清有立足之力,吳三桂自投降多爾袞以來付出頗多,他不惜做一個漢人唾棄的“小人”,滿人忌憚且鄙視的“狠人”,為的就是這麼一切。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所以“平西王”吳三桂,早已經和當年那個被崇禎看重的吳三桂不一樣了,他以他的人生,在大清演繹了一個“三姓家奴”的傳奇。

只是這一切,都不太光彩。

狠小人吳三桂。

吳三桂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這個“小”,說的不是他的功績,不是他的能耐,而是他的心胸以及對忠誠的態度,吳三桂乃是崇禎帝在大明崩潰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可惜吳三桂最終還是辜負了崇禎,除此之外,吳三桂還勇於去做“三姓家奴”,比“貳臣”都還要狠,說起他的一生來,的確讓人贊罵都不得。

自崇禎十五年初洪承疇被皇太極俘虜之後,大明遼東就幾乎沒有可用之將了,吳三桂也因此被崇禎不斷提拔,最終掌控關寧鐵騎,鎮守山海關。

在吳三桂崛起的時候,他每遇戰事往往都是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吳三桂的勇猛甚至超過了父親吳襄,最初的時候,崇禎以及朝廷大臣,都隱隱把吳三桂認為是大明的未來,他的忠誠,他的驍勇善戰,是很符合崇禎那個內憂外患嚴重的時代的。

所以崇禎提拔了吳三桂,也給了吳三桂極高的權柄,只可惜的是,吳三桂卻悄悄地變了,他開始不看好大明,對於皇太極多爾袞先後的“招攬”並沒有表示拒絕,而是“觀望”態度,後來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姍姍來遲”的吳三桂無法救駕,大明被李自成滅掉了,吳三桂也不是罪人。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要說吳三桂跑得慢,所以沒來得及救崇禎,這可以理解,可吳三桂面對李自成的“招降”卻立即答應,這是什麼情況?

崇禎十七年,當李自成派出唐通和吳三桂交涉多次後,吳三桂正式“歸降”大順,這是吳三桂第一次“投降”,他也成為了“貳臣”,手握關寧鐵騎強軍的吳三桂,讓天下人“大跌眼鏡”,很多人對吳三桂唾棄,認為他就算是“割據”遼東,藉著為崇禎報仇的名義當個軍閥和李自成對抗,大家都高看他一眼。

可是崇禎屍骨未寒,甚至身後事以及定論都沒有,吳三桂就降了李自成,那麼他就不得不背上“小人”的名聲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來吳三桂降了李自成,那就算了,罵名也鑄就了,可是當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欺辱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的訊息傳出時,吳三桂立即憤怒翻臉,此前還在糾結民族大義、忠誠的吳三桂,竟然轉頭接受了多爾袞的招降,並且自願帶著山海關投降大清,吳三桂此舉,無異於賣國求榮,這時候的吳三桂,又是個“狠人”。

投靠了大清,吳三桂就是個“三姓家奴”了,而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中,聯合大清一同重創了李自成,最終是幫助了多爾袞入主了北京,讓異族掌控了天下,其實此時的吳三桂也還是有些“糾結”和“迷茫”的。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崇禎的潰敗,北京的淪陷,一切都太突然,突然到吳三桂還沒想清楚怎麼從中周旋,就都塵埃落定了,而吳三桂只能一次又一次投靠,等到大清佔領北京後,吳三桂才發現自己的“處境”,他跟洪承疇這些“光桿司令”不一樣,他還有大量的兵馬和手下,屬於是半投降的軍閥。

洪承疇被皇太極推崇無比,那是因為洪承疇沒威脅,但是多爾袞,絕不可能讓一個“不安因素”在北京加官進爵,甚至是給他封一個王。

為了自己的前途,吳三桂有兩個選擇:

一、暗中扶持南明政權,最後裡應外合,反清復明。

二、徹底傾向大清,以絕對的忠誠讓大清放心,以此獲得機會。

其實吳三桂一開始還是很荒唐的,因為他選擇的,就是第一種方法,他表面臣服於大清,私底下卻還和南明的弘光政權有所聯絡,此時的吳三桂仍然沒能下定決心當漢人的叛徒,於是他選擇陽奉陰違。

可是吳三桂之心,多爾袞豈能不知道,孝莊又怎麼不懂,連帶著順治,都是門清兒,因此大清朝廷便“疏遠”吳三桂,並且安排吳三桂進行對李自成、張獻忠等勢力的圍剿和追殺,為的就是消耗吳三桂的有生力量,打擊吳三桂的軍閥作風和心態。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久而久之,吳三桂明白了,他要不就成為張獻忠這樣的割據一方的勢力,和大清作對,要不就徹底倒向大清,成為大清的“自己人”,不然的話,吳三桂這麼點家底,遲早會消耗殆盡,於是吳三桂明白了第一種路走不通,乾脆徹底倒向大清。

從入關開始,一直到順治十四年吳三桂平定西南的川渝、雲貴,這個過程就是吳三桂典型的“蛻變期”,他終究是被大清所降服,為大清賣命,他也變得歇斯底里,對於南明政權趕盡殺絕。

大家都在罵吳三桂,可吳三桂,卻不是誰都能成為的。

如果說做一個小人很簡單,那麼做一個狠人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了,一個人在時代的浪潮下如何順風而躍,這是一種很具備技術性的事情,吳三桂在斟酌中打出底牌,而底牌,又製造出新的底牌。

絞殺永曆,割據雲南。

其實在多爾袞去世後,順治是有些“畏懼”吳三桂的,因為吳三桂本就是大明的頂級將領,常年坐鎮山海關,屬於是當年挫敗大清的袁崇煥、洪承疇這等人物,最重要的是,吳三桂有強大的騎兵關寧鐵騎,擁有這等勢力的吳三桂是順治時代最大的“漢人割據勢力”。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隨著吳三桂倒向大清,順治也不得不“認同”吳三桂,如果此時順治還要除掉吳三桂,先不說得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且還要背上“鳥盡弓藏”的罵名,所以吳三桂的“卑鄙”,不是沒有效果的,確實是打中了順治的七寸。

與其讓吳三桂成為定時炸彈,還不如讓他走得遠遠的,並且讓他手下的鐵騎“老去”,有時治虎未必需要博虎,也可以困虎。

而吳三桂也懂這個道理,因此他和順治都很默契,雲南之地,就是“困”吳三桂的最好地方,順治願意將雲南拿出來做這個籠,吳三桂也願意入這個籠。

順治十六年,吳三桂拿下雲南,順治讓他在此開府作為藩地,但給一個雲南,卻還代表不了什麼,所謂“割據”,那就是

錢、權、人才、土地

都得全部在吳三桂手裡,可這種事情吳三桂能直接問嗎?

並不能直接問,問了那就是擺明了造反,所以吳三桂需要一場“功勞”,一場服眾的功勞,讓順治不得不把雲南讓給他的功勞。

所以這一切,都只能從永曆政權下手。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永曆是明政權的延續,當時可沒有南明的說法,都是統一的大明,而吳三桂本就是大明末代皇帝崇禎的“救命稻草”,所以吳三桂的地位是很特殊的,他是大明的舊臣,且是重臣,如果吳三桂忽然“醒悟大義”,那麼就幫助永曆反攻大清,如果吳三桂想要穩坐雲南,那就剿滅永曆。

很顯然,吳三桂做了那麼多,他回不了頭了,他選擇用永曆作為“戰績”,徹底拿下雲南,在提出了雲南的“三患兩難”之後,吳三桂徹底下定決心要消滅永曆政權。

於是吳三桂開始“追捕”永曆帝,他聯合緬甸王之弟莽白誘捕永曆,緬甸王莽達也因為保護永曆帝被莽白所殺,而永曆及其一眾大臣被莽白所抓獲,莽白在除掉了一批人後,將核心人物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如何處置永曆,這是吳三桂最讓人期待的一個問題。

沒想到的是,吳三桂沒有給永曆向大清求情,根本沒有像以前投降李自成一樣,還假惺惺地“祈求”李自成要厚葬崇禎帝,這一次,吳三桂撕破了虛偽的面具,他要殺掉永曆皇帝及其兒子,徹底斷絕大明的希望。

於是一場殘酷的絞刑在昆明上演了,一個二十五人的“犯人隊伍”被押赴昆明的刑場,這二十五人中,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永曆帝,這是南明朝廷最精銳的二十五個人,他們甚至都沒有被送到北京,假如在北京,或許順治帝還礙於面子不敢殺永曆帝,可在昆明,他們的下場就只有一個。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正午時分,這場絞刑開始了,永曆皇帝和一眾人被吳國貴殘酷絞死,這成為了吳三桂來到雲南以來,製造的第一起讓昆明城百姓矚目的刑罰,從這場刑罰中,大家看到了這位“雲南王”的秉性,他是殘忍的,也是讓

人不恥

的,因為吳三桂咬牙切齒處死的這幾個人,都是他曾經的“主子”。

一個背叛前主的人,就算再怎麼成功,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甚至是越成功,越會被人鄙夷。

可還是那句話,大家都覺得吳三桂是小人,卻難以成為吳三桂,因為他夠狠,必要時決絕,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達目的不後退,於是絞殺永曆之後,吳三桂得以晉升“親王”,成為大清最頂尖的那批人,除此之外,朝廷下令放開朝廷對雲南的各大控制權,給予吳三桂極高的自治權,吳三桂的目的達到了。

狠人吳三桂,最終稱帝。

做了那麼多,吳三桂想要的是割據一方,其實吳三桂自知和大清“格格不入”,所以要的只是一種清淨,割據了雲南後,吳三桂趁著康熙登基之際的政權不穩,又順便控制了雲南,自此,吳三桂作用雲貴兩省,實力十分雄厚。

此時的吳三桂和朝廷正式開始了“針鋒相對”,其實順治若是沒有染上天花駕崩,那麼控制吳三桂還是綽綽有餘的,或許吳三桂也自認“坐鎮”雲南的命運了,不會去和大清作對,但是順治駕崩,登基的還是一個年幼的康熙,吳三桂怎麼會沒有別樣的心思。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的殺死永曆帝,這是怎麼回事?

與此同時,大清朝堂內部又開始了顧命大臣(索尼、遏必隆、鰲拜、蘇克薩哈)的內部鬥爭,特別是鰲拜掌權後,吳三桂獲得了寶貴的黃金髮展期,有著堅實的力量來和大清對抗。

所以等到康熙長大親政後,吳三桂已經不可控制了,而年輕的康熙自認為可以消滅吳三桂,於是引動“撤藩”之亂,之後逼得吳三桂造反,雙方決一死戰。

其實康熙是託大了的,但康熙有一點賭對了,那就是吳三桂確實已經老了,順治的“困虎”終起成效,吳三桂在建立吳周並且稱帝后,連連挫敗大清的軍隊,甚至幾乎拿下兩廣地區和湖南,可惜的是,吳三桂七十了,沒有力氣再拼了,病逝於湖南。

吳三桂到了人生的最後一刻,都還在發狠,還在拼,他一生三次稱臣,對大明,對大順,大清,反覆橫跳,人生的“仁義”已然是一種笑話,而他最後為了自己拼死一搏,勇氣可貴,可是其本人,卻不是那麼令人敬佩。

他一直都是個不擇手段的人,能走到這個地步,都是因為每次做事都不留餘力罷了。

吳三桂,是小人,卻也是別人模仿不來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