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坤鵬論:讀《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識是什麼(四十九)

作者:由 坤鵬論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2-01

所見所為是什麼意思

人就是這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往往會將責任全部賴於別人。

——坤鵬論

坤鵬論:讀《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識是什麼(四十九)

坤鵬論認為,智慧本來就是源於生活的。

縱觀各個教派,本質上不過是開啟智慧的不同教育方法。

所以才有了大道至簡,殊途同歸。

最終目的都是尋找人生至理,以及讓世人達到智慧的巔峰。

這從它們的教義中就可尋出端倪——無不在解釋哲學那幾個最根本的問題。

因此,不管是佛教還是道教,其真正意義都不是教世人燒香拜佛,而是在其教義之中。

而幾乎所有教派的修煉,目的一則是知行合一的歷練;二則是使人更專注;三則使得支撐思想存在的硬體條件——身體保持健康。

——坤鵬論

在《讀<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識是什麼(四十八)》中,坤鵬論主要分享以下內容:

其中包含了以下兩個內容:

一、前情回顧

蘇格拉底認為,蠟板的品質是真假信念產生的關鍵。

而蠟板藏於人的靈魂之中,信念生於人之思想。

所以,有什麼樣的蠟板,就有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人,就會更易於產生什麼樣的信念。

驗證它是真胎還是風卵(三十)

其靈魂中的蠟板寬厚平坦,剛柔適度,這使得從各種感覺而來的印記既清晰、又深刻,因此可以維持很長時間。

這樣的人,一則易學,再則強記,三則由感官所得印記不會混淆,從而使其信念真實。

因為他們蠟板上的印記清晰深刻,所以能夠更迅速地將印記與各自的模子或所謂“是的東西”一一相勘合,這些人被稱為有智慧的人。

第一,以記憶的蠟板之喻分析真假信念如何產生,並得到共識:這兩種信念都存在

其靈魂中的蠟板或是粗糙的,或是不淨,或是不淳,或是過軟,或是過硬,亦或者空間太小。

粗糙的、不淨不淳的蠟板,得到的印記自然不會清晰;

太硬的蠟板,因為很難刻畫,所以學得慢,雖然會忘得慢,但是印記也不容易清晰;

太軟的蠟板,因為容易刻畫,所以學得快,但是由於其蠟很軟,容易融化,所以忘得也快,印記也不會清晰;

空間太小的蠟板,是靈魂狹隘造成的,因此它可以承載的印記有限,結果造成印記擁擠重疊,更加模糊了。

正是由於上面種種品質劣等的蠟板,使得其中的印記模糊不清,這樣的人在看、聽或思考任何東西時,不能迅速將事物與其對應的印記一一勘合,遲鈍糊塗,以至於總是看錯、聽錯、想錯。

這些人被稱為對‘是的東西’處於矇蔽狀態的人、愚蠢的人。

蘇格拉底接著表示,到這裡,他們還一併得到了一個令人滿意的共識,那就是:

真信念和假信念必定都存在。

1.產生真信念的人

為了夯實論證,蘇格拉底對前面的論證結果又換了個說法——讓第三個人進行反問。

讓我們先來看看前兩個反問的中心思想:

1。假信念,既不存在於知覺與知覺之間,也不存在於思想上,而是存於知覺與思想的配合。

2。信念只能產生於記憶、認識與當前的感覺聯結之中,如果僅僅是兩個記憶、認識,也就是如果只是思想的相互關聯,是不可能產生信念的。

坤鵬論:讀《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識是什麼(四十九)

2.產生假信念的人

好,讓我們接著看第三個的第三個反問。

蘇格拉底繼續說道:“他還會接著說:‘按照這個道理,一個人也不會把僅僅想到的‘十一’認作是他僅僅想到的‘十二’,對嗎?’來吧,你來回答。”

泰阿泰德表示:“我的回答是這樣:一個人可能把他看見或摸到的十一個東西認作是十二個東西,但是就是他在思想中擁有的東西而言,他永遠也不會對它們(注:指“十一”和“十二”這兩個數)形成這樣的信念。”

嚴群的翻譯是:“我要答覆:可能以所見所觸的十一個錯認為十二個,卻不至於把意想中的十一誤斷為意想中的十二。”

也就是說,我們可能在看或摸等感覺之下,誤將十一個東西認成了十二個,但是,在思想中,我們絕對不會認為“十一”是“十二”,或是將“十二”認作“十一”,不會對這兩個數字本身產生假信念。

蘇格拉底接著說:“那麼,就拿在心裡考慮到的‘五’和‘七’來說,我的意思不是擺出五個人和七個人,或者諸如此類,而是‘五’和‘七’本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在蠟板中的那些印記,而且關於它們我們不會形成假信念。”

到這裡,相信大家和泰阿泰德一樣,應該認為這場折磨人的論證即將完美結束吧?

沒想到的是,蘇格拉底再出么蛾子:“假設有人曾在心裡考慮它們,默默地問自己它們的總和是多少,那麼,會不會有人斷言它是‘十一’,而另一個人斷言它是‘十二’,還是說,所有人都會斷言並且認為它是‘十二’?”

“宙斯在上,當然不是這樣!很多人都會說‘十一’。如果你拿一些更大的數讓人考慮,犯錯的可能性就更大,因為我想,你是泛指所有的數。”泰阿泰德回答道。

“你的想法是對的,這時候會出現這種情形:某個人把印在蠟板上的‘十二’本身認作‘十一’了。”

“這樣,我們豈不又回到最初的論證了?”

“因為出現這種情況的人,把他認識的東西認作是另一個他所認識的東西;我們說過這是不可能的。”

“而且,正因為這點才迫使我們認為不存在假信念,免得同一個人被迫在同一時間既認識又不認識同一些東西。”

“於是,我們就必須澄清,持有假信念(論斷、判斷)有別於‘思想與感覺不相符合’,因為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在那些思想到的東西自身之中永遠不會犯錯。”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要麼不存在假信念,要麼一個人可能不認識他所認識的東西,你會選擇其中哪一種?”

“蘇格拉底,你給出的是一個不可能的選擇。”泰阿泰德回答。

“但是,這個論證恐怕不允許這兩者同時成立。不管怎樣,我們要冒險試一下;讓我們嘗試來做這件不知羞恥的事情,怎麼樣?”蘇格拉底說道。

“怎麼做?”

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再次換個說法總結論證結果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