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宋朝名畫中市井建築的“沿街形態”

作者:由 歷史大講師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7-16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什麼意思

文:歷史大講師

導語:宋朝城市發展繁榮,正如詩句所言: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城市興盛之下,其市井建築也上升到新的高度。

中國古代市井街巷的佈局和空間設計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在中央官員的控制,二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生活下而緩慢發展得來的。

對於宋朝時期的市井街巷建築的研究,可以透過古代畫家留下來的畫作來進行研究。在宋徽宗時期,其一直倡導和推崇寫實主義,所以宋代畫家們對宋朝的建築的描繪十分富有真實性。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真實的表現出了宋朝時期的市井街巷的社會狀態。因此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宋朝的畫作來了解宋朝的市井街巷建築設計。

一、宋朝市井建築單體,在寫實畫中展露無遺

宋朝的建築平面佈局比較靈活,富有園林色彩的感覺。比如說《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座酒樓,這個酒樓在河流的北面,正門出入口在西面,還有一個出入口靠近河岸。

可以看見有一個酒旗杆,這樣在河中透過的船民就可以看到,酒樓還有一個橫窗且可以翻動,可以透氣。這個酒樓是一種不規則的合院式,酒樓外面有很多的泥牆,安全性比較好。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宋朝名畫中市井建築的“沿街形態”

《清明上河圖》

再看《乞巧圖》,畫者採取俯瞰的角度,從上方往下看,雖然沒有能夠得到該建築的全景,但是依然能夠感受到庭院的重合感,亭臺和樓閣交叉設計,顯得更加開闊一些。

而且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是中國古代畫作中第一次出現這樣的露臺,有屋頂,周圍有圍欄,連線著一個小亭子,人們在這裡可以觀賞風景,夜間也可以在這裡賞月。

宋朝的建築出現了許多新的屋頂樣式:十字坡脊歇山頂、四庇懸山頂、懸山頂、歇山頂。還出現了格子窗。這種窗出現在南宋時期,是一種自簷至地,包圍著房屋四周的方格子式的木窗,外面屋簷下的斗拱和額枋都被掩蓋住了,整體看起來外觀大方。

裡面的設計額枋一直到地面,可以說是取代了之前的牆,發揮著牆的作用,這種設計在炎熱的夏天就變成了涼堂,到了嚴冬也足以禦寒,這樣一來,也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居住。

宋朝建築使用較多的是接簷。在宋朝,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的不斷髮展,為了擴大居住空間、商業空間等,所以不斷地擴大了簷下的空間作為輔助空間,這一點在許多宋畫中也得以體現,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也可以十分明顯的看出接簷建築,在《盤車圖》中描繪的馬車行走在蜿蜒的山路間。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宋朝名畫中市井建築的“沿街形態”

《盤車圖》

裝滿了糧食和貨物,在一家客棧面前休息的畫面,畫面中的客棧,它的建築設計以及接簷的細節部分,在畫家手裡,都真實地再現出來。另外在畫家夏圭的《西湖柳艇圖》,房屋靠近湖邊接簷,裡面的桌椅也能看見。

但是這一舉動也帶來了宋朝市井街巷的建築的改變,使得房屋擁擠,道路狹窄,同屬這種建築的出現也增大了發生火患的危險,所以官府並不贊成這種做法,極力勸導用瓦做簷。

宋朝的宅、商、院也各有特色。宅指的是規模較小、人數較少的普通民宅。在城市中,一般市民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因而多居住在小型住宅裡,多使用長方形平面、欄杆、樑子等樸素的建築物體,房頂大多用的是懸山頂。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宋朝名畫中市井建築的“沿街形態”

民宅

另外還在屋頂上建造天窗。商鋪主要是指與商業有關的建築物,一般的商鋪的建築設計與民用住宅差別不是很大,在一些酒樓中會有園林的設計,對於商鋪我們需要注意這三點:

分別是侵街、浮屋、綵樓歡門。院是指在城市中有一定地位的官員所建造的大型宅院或者園林,這種建築比較講究,在這些建築外面有門屋,門屋中間還有一間是用來方便馬車出入的。院子四周,大多都是廊屋,這樣可以增加居住面積,居住者還可以在院裡面種植樹木,營造美好環境。

二、宋朝市井街巷的沿街形態,商品經濟發展的有力證明

街坊是指在中國古代以街區為單位的坊比較集中的空間,除了典型的巷弄作為街道空間,其他主要的就是民居,以住宅為主,其主要建築設計是院落式。

在需要進入的據居民住宅和開放的商業街兩者之間共存,院牆的封閉和店面的開放兩者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也是宋朝城市街道建築的一大特色。

沿街的主要形態有一是對街道開放的店鋪,沒有招牌的或者招牌比較簡單的,這些店鋪他們沒有比較明顯的門面裝飾,有綵樓歡門的店鋪或者有裝飾的店鋪在其中顯得比較明顯,這些具有地域性的特徵。有許多店鋪朝外伸展出“浮屋”,這便佔用了附近街道的空間。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宋朝名畫中市井建築的“沿街形態”

宋朝沿街商鋪

有時候,也會被其他的流動攤販佔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開放性。其次住宅設計很少設定對外開放的天窗的房屋,這是一種封閉式的街道,這種設定會限制街道空間的發展。

再來說住宅的入口,普通的民用住宅對街道的發展影響較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比較富有的府邸院落則對街道的影響比較大,在這種建築房屋附近極少有人接近,也少有人停留。

三、居民空間、市肆空間的組合關係,新城市景觀的形成

在整個中國古代,每個人的身份都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地位也就意味著會受到不同的待遇,所擁有的也是不一樣。

在宋朝也是如此,由於主人地位、身份的不同,所居住的房屋的大小和規模也呈現出差異,一般平民沒有多少銀兩,所以他們只能居住在普通民宅裡,甚至更為普通的民宅裡。

而一些比較富有的富商或者達官貴人他們所居住的房屋就會是佔地較大的府邸或者院落。中國宋代城市街坊內部肌理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單位的同構和整體的非勻質化。

居民空間是指之前寫到的宅和院,但是市肆空間就比較複雜。在宋朝,住宅區與商業區沒有明顯的分割槽,住宅在商業區之間,商業區在住宅之間,這就使得住宅與商業之間的轉換非常容易。

可以在之前的街坊肌理不變的情況下,實現街道建築的設定的商業化,對原有住宅的佈局做一些改變作出適應也可以將住宅改成店面。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宋朝名畫中市井建築的“沿街形態”

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

另外,中國古代城市的裡坊制的發展在唐朝到宋朝後由繁盛到衰敗,主要原因就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得以發展也就能使得越來越多的商鋪的出現,從而出現了新的城市景觀的發展。

四、宋朝市井街巷建築設定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一個城市,它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對於它的發展有著主要的影響。剛剛在上文中有說到格子窗的出現和發展,就是說在宋朝時期,南宋位於臨安,氣候冬冷夏熱,所以格子窗的發展有效地改善了這一問題,更加方便人群的居住。

其次是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在這個城市中人口的數量和密集程度。在宋朝時期,人口也是比較多比較密集的,主要原因如下,作為都城人口肯定是比較密集的,它有著政治中心的功能,吸引著人群的到來,拉動著消費需求的增長。

這樣一來,又會吸引著更多的人進入。另外在都城會有軍隊的集中,軍隊人數較多,在城市中也會有一定的佔比。

人口的出現則會需要居住,這樣一來就會建造更多的房屋,或是普通居民住宅,或是府邸建造,或是建造商鋪等等,這些都會促進宋朝市井街巷的發展。

再加之宋朝實行宅第制度,在《宋史·輿服志》中記載到:

“私居執政親王日府,餘官日宅,庶民日家,諸道府公門得施戟,若私門則爵位窮顯經賜恩者許用之,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父祖舍宅有者,子孫許仍用之。”

跟其他朝代宅第制度的設定是一樣的,都是需要遵守封建社會的秩序,對其隨便營造是有限制的,所以在宋朝,根據這點我們可以知道宋朝的市井街巷的建築設定也會都到一些限制。

從《清明上河圖》中我們看到了宋朝市井街巷的繁榮,十分熱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宋朝並沒有重農抑商。

在這條街道上,有酒店,有飲食店等等許多商鋪,所以在宋朝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也是非常前衛的,他們在促進著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這樣一來,人們會建造更多的商鋪,或許沒有招牌,或許只是攤販,或許是高檔酒樓等等,這也就促進了宋朝建築的發展。

“高軒臨碧渚,飛簷迥架空”,宋朝名畫中市井建築的“沿街形態”

宋朝建築風貌

宋朝的建築物實物遺存下來的是比較少的,但是宋畫中大多都有描繪其建築,且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宋畫中能夠反映出來的建築設計是非常豐富的,包括建築的佈局、建築本身的設計、建築的用途等等。

此外,宋畫中描述的畫面,其建造風格,反映了宋朝建築因形就勢,能夠在順應自然條件的同時又能夠滿足城市中人們的功能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因形就勢、順應自然都是需要有技術支援,否則也並非能夠建造各種各樣像十字坡脊歇山頂、懸山頂、格子窗、接簷等等這樣優秀的建築,沒有這些建築的存在,畫家也自然難以作出如此優秀的畫作,這些都十分值得後人學習和研究。

參考歷史典獻:

《宋史·輿服志》

《宋史》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