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扠桅燈(江都歲時習俗)

作者:由 江都史話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9-30

何方神仙是什麼意思

以前,每個村落都有土地廟,逢每月初一、十五,村民們就會去給土地神上香,祈禱保佑一方太平和合家平安。

各村的土地廟大小不一樣,一般高兩米至兩米五。用磚砌成,坐北朝南,龕正中間供奉著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塑像,下面擺放香爐蠟燭臺,門邊貼有對聯,每年除夕換一次新寫的。對聯大多是保太平、祝豐收、勸世與警示的內容,如“安澤天下;永保一方”、“廟小神通大;天高日月長”、“敬公公田苗茂盛;謝娘娘五穀豐登”、“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逢人只說三分話;作惡空燒萬炷香”等,橫批有“永安境”、“太平村”等。

扠桅燈(江都歲時習俗)

每年正月十三是上燈的日子,除了孩子們晚上玩燈外,村上的人也要為土地神上燈。當天上午,有村民去土地廟把香爐蠟燭臺擦拭一番,清理香灰,把廟前廟後打掃得乾乾淨淨,貼上新春聯。到了下午太陽快要落山時,五六個村民或扛著一根七八米長的杉木桅杆;或拿著一根長長的繩子和十幾個直徑大小不一的竹篾圈;或提著高約30釐米的橢圓形紅燈籠;或拿著爆竹,在看熱鬧的村民簇擁下,一起來到土地廟前。先是放鞭炮,接著豎桅杆、繫繩子,在燈籠裡插好蠟燭,再一個個系在竹篾圈上點燃,扠上桅杆後形如寶塔香,一圈一圈的。燈籠在漸漸降臨的夜幕中,放射著耀眼奪目的紅光。站在遠處看,桅燈好似懸掛在空中的一盞盞紅色的珠簾天燈,甚為壯觀,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氛圍。有的村莊直接把燈籠按照相同的距離系在繩子上,扠上桅杆後光芒四射,猶如一條戲水的赤龍,深含“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蘊意。老人們常說,每年看上幾次扠桅燈,對眼睛視力十分有益。因而每次扠桅燈時,村民們都會前去觀看,場面熱鬧非凡。

扠桅燈(江都歲時習俗)

第二天晚飯前,四五個村民依然到土地廟前,放下桅杆上已經熄滅的燈籠,插上點燃的蠟燭,再把燈籠扠上去。每天如此,直到正月十九早晨把燈籠放下收回。每次扠桅燈前,都要放鞭炮。正月十八小落燈,二月初二大落燈,這天晚飯前還要再扠一次桅燈,二月初三早晨才連同桅杆一起收回。

扠桅燈的費用,一是全村各家自願募資,家境好些的就多出一點;二是全村每年由五戶或十戶人家輪流出資,大家小戶都樂意出這筆費用。共同出資的村收回的桅杆、燈籠、篾圈等物品由專人保管,輪流出資的村收回的東西交到來年負責扠桅燈的人家。此時,一年中在土地廟前扠桅燈就算結束了。

扠桅燈(江都歲時習俗)

對於土地老爺究竟是何方神仙,人們有兩種說法,一是說上天所封的小神仙,直接負責一方百姓的平安;一是說不是上天所封,而是大統帥所封。誰為這一方保平安造了福,誰為這一方抵禦外來侵略而獻身,誰在這一方功勞特大,誰就被封為當地的土地神。“一方土地保一方平安”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的。高燈節在土地廟前扠桅燈,實際上是對他們的一種紀念。後來土地廟被拆,扠桅燈的傳統習俗也就遠去了。 (卞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