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作者:由 自說文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10-05

下朝是什麼意思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水滸第一回,說到宋仁宗坐朝,文彥博上奏瘟疫盛行,希望皇帝禳災救民。而後引出洪太尉去龍虎山,請張天師祈禳瘟疫,結果誤放出伏魔殿魔君之事。在開篇詩後,文章開頭對宋仁宗上朝時的描述中,有這樣一句話,即“隱隱淨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

這裡提到了文武百官,以及響了三下的“淨鞭”。(有的版本直接寫作靜鞭)

除了第一回,書中後面還有幾次提到了“淨鞭”。比如第五十四回中,宋徽宗升殿上朝時,說的是“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七十五回中,說的是“只見殿上淨鞭三下響”;八十三回,徽宗在文德殿設朝,又說到“殿下淨鞭三下響”。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繡像本《水滸傳》

第七十八回中,還特別提到了殿頭官手執“淨鞭”。

朝鼓響時……文武分班列於玉階之下。只見殿頭官手執淨鞭,喝道:“有事出奏,無事捲簾退班。”

從這些描述來看,皇帝升朝上殿時,會有專門的殿頭官,他手拿著“淨鞭”,打出三聲響,然後皇帝大臣們才能正式進行討論。

那麼,“淨鞭”到底是什麼樣的鞭,宋朝歷史上真的有嗎?如果有,除了皇帝上朝會用,還有其他作用嗎?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央視水滸宋徽宗形象

事實上,歷史上真的有淨鞭,而且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經有了,其作用和水滸中一樣,那就是皇帝上朝前使用,目的是讓大臣們靜下來,提醒大家接下來要開會了,不準再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這樣有損於皇帝的威嚴。

淨鞭的歷史

如果追溯其歷史,那麼至少可以追到三千年前的周朝。這一點,《宋史》中有提到。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條狼氏執鞭趨闢之遺法也。

這裡說的“鳴鞭”,就是能發出聲響的淨鞭,不過當時沒有“淨鞭”的稱呼。儘管唐朝及五代就已經出現,但是鳴鞭之禮,可以上溯到《周官》中。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周禮》中記載的“執鞭趨闢”

所謂“《周官》條狼氏執鞭趨闢”,指的是《周禮·秋官》中記載的鳴鞭。

條狼氏掌執鞭以趨闢,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則六人,侯、伯則四人,男、子則二人。

《周禮》(也叫《周官》)成書於戰國時期,主要是記載周朝時的禮儀制度,趨闢正是當時的禮儀之一。

所謂趨闢,就是趨避。這段話的意思是,周王也就是周天子出門時,有專門的八個人走在周天子的車馬前面,驅趕行人,使他們迴避,免得路上不暢通,或者出現“交通意外”。當然,更重要的是為了周天子的威嚴和排場。這八個人是怎麼驅趕行人的?正是透過甩鞭發出聲響,來提醒行人。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周武王影視形象

當然了,等級不同,執鞭的人數也不同。周天子是八個人,“公”一級的則只有六人,侯和伯級則是四人,男和子是級別最低的,他們的執鞭人數也最少,只有兩人。

不過,儘管周朝已經出現貴族出行,專人為之鳴鞭的習俗,但是當時並不太流行,這種鞭也沒有專門的名字。直到唐末五代時期,鳴鞭才逐漸納入禮儀中,並把這種用來讓他人肅靜的鞭稱為“淨鞭”或者“靜鞭”,後世也都沿襲這個稱呼。當時,還有專門的靜鞭官。

己未,歸靜鞭官劉守威,金吾勘契官王殷、司天雞叫學生殷暉於契丹。——《新五代史》

此後,靜鞭鳴響的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清朝之後廢除。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新五代史書籍

宋朝靜鞭及使用

對於靜鞭,史料中多有記載,諸如《朝野僉載》《宋史》《明季北略》《清朝通典》《西湖老人繁勝錄》等,都有提到。當然,靜鞭的作用不僅僅是在皇帝上朝時使用,皇帝出行或者舉行大事時,都會用靜鞭開道、提醒眾人。

內侍二人執之,鞭鞘用紅絲而漬以蠟。行幸,則前騎而鳴之,大祀禮畢還宮,亦用焉;視朝、宴會,則用於殿庭。——《宋史》

由此可見,如果皇帝出行時會用靜鞭,禮畢之後也要用,不過只有兩人騎馬在前鳴鞭。如果是皇帝上朝、宴會,則是在大殿裡鳴鞭。需要注意的是,《宋史》中沒有說鳴鞭三次。《東京夢華錄》中還說“駕近,則列橫門十餘人擊鞭”,十幾人鳴鞭。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宋史》中記錄的“鳴鞭”(部分)

另外,個人檢索了一下《宋史》中的“鳴鞭”,發現如下:皇帝上朝要鳴鞭,下朝也會鳴鞭,皇太后出殿到帷幄中要鳴鞭,有時候在殿上鳴鞭,有時候在殿下鳴鞭,有時候還會“免鳴鞭”“不鳴鞭”。

由此可見,宋朝對於鳴鞭的人數和次數,並沒有具體規定。宋朝鳴鞭顯得比較隨意,人數可多可少,鳴鞭的次數也不固定,有時候甚至可以不用鳴鞭。

最重要的是,《宋史》等史料中,並沒有記載皇帝上朝時會“鳴鞭三響”。倒是在《元史》中,記載了“

皇帝出閣,鳴鞭三,升大明殿,登御座

”。《大宋宣和遺事》中雖然出現了“淨鞭三下響”,但應該是元朝的文人根據當時的規定而增加的,而《水滸傳》則是在《大宋宣和遺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央視水滸宋徽宗形象

所以,如果較真的話,我們可以說,水滸中皇帝上朝“淨鞭三下響”,並不符合宋朝的歷史,而是元朝的禮儀。

靜鞭到底什麼樣?

說了半天,靜鞭到底什麼樣,有多長,什麼顏色,是不是上面還裝飾著寶珠等,以彰顯皇家之尊貴呢?

《宋史》中,對靜鞭的樣式說過,只是太簡單了些。前面也提到過,即“鞭鞘用紅絲而漬以蠟”,意思是靜鞭的鞭梢使用了紅絲,並且塗上了臘。除此之外,靜鞭柄部啥樣,有多長等都沒有說明。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北宋《大駕鹵簿圖書》(區域性)

北宋有傳世名畫《大駕鹵簿圖書》,按理說應該會出現鳴鞭的人,但是個人仔細看了幾遍,沒發現圖中有出現鞭子。

但是,清朝對靜鞭的尺寸、顏色等有記錄。

黃絲為之,長一丈三尺,闊三寸,梢長三丈,漬以蠟,柄木質髤朱長一尺,刻金龍首。凡大朝防陳於太和殿階下,既御殿鳴鞭者三,駕起亦如之。——《皇朝通典》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皇朝通典》中的靜鞭樣式及尺寸

清朝營造尺一丈3。2米。如此可知,靜鞭是金黃色,畢竟是黃絲做成,長4米16(鞭子主體),闊9。6釐米,鞭梢(鞭子細的部分)長達9。6米,鞭柄是木製,長僅32釐米,上面還刻著龍頭,確實很符合皇家身份。

這個資料看起來有點誇張,鞭柄、鞭子主體和鞭梢加起來都有14米了,主體部分也有近10釐米粗,這得多大力氣才能甩起來併發出鳴響聲啊。

在清朝《光緒皇帝大婚圖》中,曾出現靜鞭。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光緒大婚圖》(區域性)

從圖中可以發,靜鞭是黃色,拖在地上很長一部分,但從圖中來看,這種鞭大概只有鳴鞭校尉身高的三四倍。若執鞭人身高1。75米,那麼靜鞭不過7米長。跟《皇朝通典》中的記載,懸殊太大,不知道是何緣故。

從水滸中的“淨鞭”,談古代皇帝出行的鳴鞭禮儀

《甄嬛傳》中鳴鞭鏡頭

對於靜鞭,迄今為止,個人在水滸類影視劇中並未發現過。倒是在清宮劇《甄嬛傳》中有出現,不過只有一人在鳴鞭,而且鞭子不是很長,也不粗。

參考資料:《水滸傳》《宋史》《周官》《皇朝通典》《新五代史》《元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