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江西餘干馬背嘴渡口,留給人們滿滿的回憶,您坐過此輪渡嗎?

作者:由 征途見聞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10-15

一石五斗多少斤

歷史上的江西餘干縣,因水而興,因水而榮,因水路交通而盛;近代的餘干,因水而困,因水而為,一度沉寂。交通,給餘干的百姓帶來了無盡得與失,悲與喜,愛與恨。

江西餘干馬背嘴渡口,留給人們滿滿的回憶,您坐過此輪渡嗎?

渡口資料圖片(此圖與本文無關)

餘干因地處餘水之幹而得名,西漢初名餘汗縣,南朝宋永初年間改名餘干縣。這裡有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的信江縱貫全境,有江西第二大內湖康山大湖,2336平方公里的餘干縣四分之一的面積都是水域,境內水系龐大,河道縱橫、湖汊密佈,土地肥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江西餘干馬背嘴渡口,留給人們滿滿的回憶,您坐過此輪渡嗎?

餘干縣鄱陽湖畔風光。

在過去,出行難一直是困擾餘干百姓的一大難題。“有腳無路走、出行靠划船、隔湖能對話,握手要半天”曾是當時幹越百姓的真實寫照。從古代到近代,渡船成為這裡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如今廢棄和消失的馬背嘴渡口,悠悠的往事還留存在當地中老年人的記憶裡,馬背嘴渡口作為餘干人傳統的出行方式,也是一代人無法抹滅的記憶。

江西餘干馬背嘴渡口,留給人們滿滿的回憶,您坐過此輪渡嗎?

餘干縣鄱陽湖畔風光。

馬背嘴渡位於餘干縣東南4。2公里的信江上。始建年代不詳。據瞭解:馬背嘴渡口舊時是餘干縣東南各鄉通往縣城乃至上饒、鷹潭及南昌水上往來必經之道,系縣城南面最大的一個“咽喉”渡口,往來渡者,絡繹不絕。每當春汛來臨之際,這裡河面寬達240餘米,水深15米, 河水流速達到2。5米/秒。當時在河的南岸,有一座風雨亭和一幢小屋,人們稱這屋為“義渡會”,是船主們集會之所,用於協調渡運管理。各船屬村也設有義渡會,管理所屬渡船事宜,如建造和維修渡船、管理渡田、保管渡糧、發放渡谷和管理渡工等。

江西餘干馬背嘴渡口,留給人們滿滿的回憶,您坐過此輪渡嗎?

餘干縣馬背嘴大橋。

在民國時期,馬背嘴渡口有五艘渡船,渡工是船主在靠河近村僱請的,每月工資一石五斗(150斤)谷,每年在收割過後,渡工就到船主那裡去兌取工資谷。過往客人,在平時白天過河一般不收渡錢,只有晚上過河才收取相當於一個雞蛋價值的渡錢。如遇風雨阻隔,過往行人無法過渡,可在義渡會暫避,渡工們會主動關照他們的生活。騎馬坐轎的過河者,會主動支付渡錢;辦喜事的過河,也會主動發個紅包。凡是經常免費過渡的人們,逢年過節,就會給渡工送些粽子、鹹蛋、月餅之類的食品。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凡是新年第一次過渡的,都會主動支付相當於二三個雞蛋的渡錢。透過這些方式,以作對渡工的酬謝。

江西餘干馬背嘴渡口,留給人們滿滿的回憶,您坐過此輪渡嗎?

渡口資料圖片(此圖與本文無關)

1956年5月6日,餘黃沙石公路通車後,馬背嘴渡口的汽車改用鋼絲車絞拉,行人則仍然靠傳統的民渡過往。 1956年以後,隨著縣境公路逐漸形成網路,各種機動車輛逐年增多,縣交通主管部門在此增設了一艘汽車輪渡。1972年黃金埠大橋建成通車後,又從黃金埠渡口調來了一艘大型機輪渡船。到1981年,馬背嘴渡口又配有120匹馬力鋼製拖輪和雙軌6車鐵駁,還有預備渡船一艘,共有渡工6人,晝夜平均渡運70車次。

江西餘干馬背嘴渡口,留給人們滿滿的回憶,您坐過此輪渡嗎?

餘干縣瑞洪大橋。

1985年,餘干縣人民政府撰文向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交通部報告,要求興建馬背嘴大橋。1986年,江西省計劃委員會下達批覆,同意新建馬背嘴大橋,並確定橋位的具體地點在原汽車渡口上游100米處,連線餘黃公路。該橋於1988年正式開工,至1992年正式建成通車,至此馬背嘴渡口也因此廢停。

江西餘干馬背嘴渡口,留給人們滿滿的回憶,您坐過此輪渡嗎?

餘干縣黃金埠大橋。

如今,一座座大橋凌空飛渡,餘干縣境內已建起跨信江大橋7座,隨著一座座渡橋飛架南北,餘干百姓徹底告別了靠船擺渡出行的無奈和辛酸。馬背嘴渡口也已退出歷史舞臺,成為餘干經濟發展和道路建設的一個縮影。我們只有從中老年人的訴說中,找到這段歷史淺淺的影子,但它留給人們卻是滿滿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