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為何陶淵明對世俗社會如此反感?

作者:由 朱磊說財經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5-02

同袍與我違是什麼意思

本文系作者朱磊說遊戲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以閒適自得的美好生活來表達對世俗社會的反感。末段寫人生的感悟。投身於自然的懷抱,在天地萬物自然而然地運化中真正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順其自然,任性而行,不汲汲於世俗榮祿,不妄求長生不死,“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以曠達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委運任化,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為何陶淵明對世俗社會如此反感?

雲無心以出岫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別官場的宣言書,表達了他對世俗社會的鄙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真諦的探索。在寫法上,敘事、議論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自然優美,情韻悠長。歐陽修稱讚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陶淵明的九篇散文都是圍繞自己的生活和情意來寫的。《五柳先生傳》可看作一篇自傳性質的作品。文中分寫性情、讀書、飲酒、生活和著文自娛諸事,展現出“五柳先生”的個性風貌和思想境界。他“不慕榮利”,“性嗜酒”;他家貧,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為何陶淵明對世俗社會如此反感?

歐陽修繪圖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平時著文是為“自娛”;生活中有種種不如意,但能夠率性而為,甘於淡泊,忘懷得失,表現出超然灑脫的人生境界。全文以平實簡潔的語言,生動詼諧的筆調,勾勒出一個忘懷名利、淡泊自持的人物形象,這實際上就是作者本人的傳神寫照,正如蕭統所言,“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是為其外祖孟嘉寫的一篇傳記,記述孟嘉的名士風範及其自然高曠的節操,從中不難看出陶淵明一生行事深受外祖的影響。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為何陶淵明對世俗社會如此反感?

蕭統雕像

《與子儼等疏》是寫給兒子們的書信,內容既有對自己個性志趣的述說,也有對兒子們的勉勵,與其《命子》《責子》詩一樣,都表現出陶淵明坦誠的個性和對兒子的慈愛。《祭程氏妹文》和《祭從弟敬遠文》悼念亡妹和從弟,手足情深,寫得哀婉動人。還有一篇《自祭文》寫於元嘉四年(427年),可謂其臨終絕筆。自祭本身,即表現出他勇於面對死亡的曠達的態度。文中陶淵明對平生作了自我總結,並想象死後親友的送葬場面。他把死亡視為“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這與其《擬輓歌辭三首》(一名《輓歌詩》出於同一機杼。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為何陶淵明對世俗社會如此反感?

《擬輓歌辭三首》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是為樂天知命;“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是為洞悉世情;“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是為曠達超脫。陶淵明正是由於一生無所愧恨,才走得這麼從容脫。《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集中表現了陶淵明的社會理想。全文分記與詩兩部分。記文如同一篇傳奇式的小說,寫晉太元中,武陵漁人迷路時忽逢“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於是一個新的天地隨之出現在面前。桃花源內環境優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人們在寧靜和平的生活環境中安居樂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為何陶淵明對世俗社會如此反感?

陶淵明繪圖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人際關係淳樸友善,“見漁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他們自言是先世避秦亂來此,一直與外界隔絕。漁人回去後又帶人再來尋找此地,卻無處尋覓。作者就是這樣用傳奇的筆法,以優美省淨的語言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他是用理想中的美好社會來表達對黑暗、汙濁的現實社會的否定和批判,文中寫桃花源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以及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都是極富深意的記文後附有詩歌,對桃花源的理想社會進行明確的概括與補充交代。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為何陶淵明對世俗社會如此反感?

設酒殺雞作食

詩中,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這兩處最為緊要。它一講桃花源沒有壓迫和剝削;二講沒有人為機巧。這是陶淵明的社會理想,它雖帶有濃厚的復古色彩,但“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性的烏托邦故事”,也能夠代表廣大人民擺脫苦難的生活願望。總而言之,《桃花源記》以形象化的手法勾勒了一幅理想社會藍圖,它將真實與虛幻相結合,平淡與深遠相統一,樸實中顯深意,自然中有奇趣,因此形成了強大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

·《桃花源記》

·《與子儼等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