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作者:由 邊地星光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12-14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指什麼動物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居延”一詞源於匈奴語:“駒衍”,意為氣候溫暖,水草豐美之意,後來根據讀音和意譯漸漸漢化,演變成了“居延”,又傳古時匈奴曾有一個叫作“駒衍”的部落在此遊牧,因而得名。(居住延續,說明是一個適合長期居住之地)。《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記載:“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地理志》曰:“流沙在張掖居延縣”,《括地誌》雲:“居延海南,甘州張掖縣東北千六十四里是”。居延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大的區域,其面積比現在的額濟納旗還要大。發源於祁連山深處的黑河(額濟納河、弱水),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800餘公里後,匯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兩片戈壁窪地,形成居延地區東西兩大的湖泊,分別稱為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總稱居延海。居延海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尾閭湖,《水經注》中將其譯為“弱水流沙”,漢時稱“居延澤”,魏晉時稱“北海”;唐時稱“居延海”;古居延澤一帶水草豐美,系蒙古高原通往河西與西域必經之道,既是匈奴聯絡羌人襲擊漢朝的重要據點,又是漢朝出擊匈奴的前沿陣地和橋頭堡。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早在三千年以前,居延地區就是一個水草豐美、牛羊遍地的遊牧民族的“天堂”,居延城是中國漢唐以來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約17千米處,歷來為兵家必爭必守之地。《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西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強弩將軍路博德築居延塞,稱“遮虜障”,後又在這裡設郡立縣,後沿弱水岸築長城接酒泉塞,遂成為歷代屯兵設防重鎮。後置居延縣,為張掖郡都尉治所。魏晉為西海郡治所,南北朝時期被柔然佔領,隋唐時這裡屬於突厥,宋代被西夏佔據,設威福軍,是當時西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成吉思汗滅西夏時,曾4次由居延進兵河西。元置亦集乃路,立總管府。清設土爾扈特旗,屬甘州(今張掖)。民國年間,居延先後隸屬於寧夏、甘肅、內蒙古。現在屬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秦漢以來,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連年不絕,中原歷代王朝都把出沒於居延地區的匈奴視為心頭大患。秦將蒙恬北逐匈奴,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漢帝國建國初期,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只能採用和親的政策與匈奴周旋,直到漢武帝時期,經濟發達,兵強馬壯,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才得以扭轉。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騎兵一萬出隴西,進擊匈奴右賢王部。六天連破匈奴5個王國,接著越過焉支山,與匈奴鏖戰於祁連山下,殲敵近9000餘人,殺匈奴“盧候王”和“折蘭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同年夏,霍去病再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越過居延海,在祁連山麓與匈奴激戰,殲敵3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嘆息:“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霍去病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餘眾,開河西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他作戰勇猛,指揮有方,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子兵法,他卻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何必定拘古法呢?”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想給他建造豪宅,他留下了:“匈奴不滅,無以家為”的豪言壯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胡無人》詩云:“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漢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其遣使居延澤牧羊,後來匈奴單于覺得居延澤離漢帝較近,又將他遷往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出小羊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手持漢朝符節留居匈奴十九年威武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以彰顯其節操。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蘇武》一詩中寫道:“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冰,飢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這首詩是對蘇武“威武不能屈”的最好詮釋。從出土的居延漢簡中可以看出,漢代以來,士卒在居延澤一帶屯田戍邊,使居延地區成為河西重要的米糧倉,被後人譽為“居延糧倉”。唐玄奘西天求法,也是沿著居延大道西行的,由唐朝都城長安向西去的道路最為暢通的就是從長安到居延的絲綢古道,據說當年使用烽煙傳遞戰情和邊關訊息,不出一天的時間,就可到達長安。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應天四年(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發動對西夏的戰爭,鐵蹄踏平了黑城,從此西夏王朝一蹶不振,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將納入元朝版圖的黑水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設立亦集乃路總管府,使這裡成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樞紐。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隨著向中國進貢的使團來到中國,曾途經居延海。馬可波羅從大漠中走來,突然看到一片藍天碧水、芳草茵茵的湖泊,那時的居延海湖面積達2600多平方公里,他曾為這裡的景色和繁榮大為驚歎,、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把亦集乃路作為一座繁華的城市加以描述。《馬可波羅遊記•亦集乃城》中記載:“在額濟納北境,有東西二泊,東曰朔博泊,西曰朔克泊,此二泊原有一渠相連,今已淤塞,古代原是一湖,名曰居延海。”這裡所說的“朔博泊”和“朔克泊”,即今“蘇古淖兒”和“嘎順淖兒”,漢語稱之為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歷史何曾相似啊!不到一百年的時光,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徵西將軍馮勝帶兵攻打黑城,遇到元朝殘餘勢力的抵抗,面對元軍堅固的防禦工事,明軍久攻不下,為了迅速拿下黑水城,馮勝將軍下令築起一條數百米長的攔水壩,改道黑河水流方向,黑水城軍民失去了寶貴的水源,軍心大亂,無力支撐,城池不攻自破。這次戰爭明朝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極大地破壞了大自然完美的水系水利、從而影響了生態,一大片古綠洲消失在茫茫沙漠之中。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河流被迫改道之後,河水從東北流向改為直流北方,黑水城周圍水源斷絕,地下水也隨之消失,黃沙肆虐,居民無法生存,被迫遷徙。從此以後,失去水源的黑城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如今舊河壩的遺址依存,壩長約千米,寬數百米,高二十餘米,幾百年後,壩上已長滿了胡楊樹、紅柳、形成了一座座堅固的沙丘。水創造了黑城的文明與輝煌,水創造過黑城四周2500多公頃的古綠洲,但由於戰爭使黑城失去水源,因為缺水,良田消失了,黑城死亡了,繁華最終消亡於荒漠。如今,古老破舊的黑城像一隻孤舟拋錨於詭異而死寂的戈壁沙海之中。只有城牆廢墟和西夏佛塔依然佇立在那裡,默默地堅守著自己的領地。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黑城廢墟不遠處是一片枯死的胡楊林,那是一道令人痛心的風景,由於水源不足,胡楊樹全部枯死,東倒西歪,面目猙獰,陰森恐怖,人們稱之為“怪樹林”,成片成片死去的胡楊樹軀幹,在烈日暴曬和風沙打磨下泛著陰森森的白光,它們死得很慘,猶如經歷了一場惡戰,屍骨橫七豎八,光怪陸離,猙獰恐怖,悲壯至極。有的如壯士扼腕仰天長嘯,直立的軀幹頑強地矗立在風沙之中,彰顯著“死千年不倒”的動人傳說;有的如英雄戰死沙場,匍匐在地上寧死不屈,述說著“倒千年不朽”的神奇傳說;倖存抑或再生的胡楊仰望蒼天,像一面戰旗呼啦啦飄揚,再一次詮釋著“生千年不死”的壯志豪情。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公元1771年,已經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年的成吉思汗後裔——蒙古土兒扈特部落,他們不堪忍受沙俄的欺凌和侮辱,在首領渥巴錫汗的帶領下,17萬人決定東歸故土。在歷時七個多月的艱辛迴歸歷程中,他們一次次擊退了俄國軍隊和哥薩克騎兵的圍追堵截,一回回戰勝了疾病、飢餓和惡劣自然環境的折磨,在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後終於回到故國,經乾隆皇帝特許,土兒扈特部落定居在額濟納綠洲。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1907年,俄國地理學家,同時也是海軍中校的科茲洛夫組織了一次探險之旅,1908年3月19日,他們開始在城內的街區和寺廟遺址上挖出了10多箱絹質佛畫、錢幣等文物。從此之後,就肆無忌憚地展開了大規模的挖掘,同年5月,科茲洛夫又從當地僱傭了一批民工,開始在黑城展開第二次挖掘,他們總共在黑城周圍挖掉了30多座佛塔,幾乎毀掉了黑城十分之八的古塔,不僅挖走了抄本書籍2000多種,還盜走了近300張精美佛畫和大量木製、青銅鍍金的佛像。科茲洛夫在聖彼得堡展出了他從中國黑水城盜回來的戰利品,曾經轟動一時,蜚聲世界。俄國著名漢學家伊鳳閣在成堆的文獻中發現了一冊《番漢合時掌中珠》,這是西夏文、漢文的雙語解析詞典。科茲洛夫兩次盜掘的竟是中國中古時期西夏王朝190年的歷史!西夏王朝是公元1038年崛起的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先後與北宋、遼、金、南宋形成三足鼎立,並迅速將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向了巔峰。科茲洛夫在黑水城的發掘,從而揭開了西夏王朝神秘的面紗。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1913年,斯坦因率隊以考察的名義再次進入中國,在漢居延烽燧遺址、黑城遺址盜掘和掠走了大量珍貴文物。1927年春天,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聯合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從北京出發,經包頭、百靈廟至額爾濟納河流域,斯文赫定助手貝格曼在額濟納河流域調查居延烽燧遺址,發掘出1萬枚漢代簡牘,這就是著名的“居延漢簡”。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弱水(黑水河、額濟納河)發源於祁連山,流經青、甘、內蒙古3個省區的7個縣市,全長821公里,匯入居延海,水草肥美的千里沃野就此形成。居延海東鄰巴丹吉林沙漠北緣,西界馬鬃山,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邊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894——1200米,地形平坦開闊,戈壁、沙漠廣佈,弱水南北縱貫,居延海是一個奇特的遊移湖,受水流的方向,位置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受水流的大小湖面時大時小,時刻變化。西湖名“嘎順諾爾”,亦稱“嘎順湖”,蒙古語意為“苦海”,即西居延海。東湖名“蘇古諾爾”,也稱“蘇古湖”,蒙古語意為“苔草湖”,即東居延海。元代以後分為了亦集乃、哈班哈巴兒、塔剌失三個海子(湖泊),清代以來又分成了東部的“蘇泊諾爾”(蒙古語,意為母鹿湖)和西部的“嘎順諾爾”(蒙語為苦湖)。兩湖之間相距約35公里,平均水深1。5米,湖面上碧波盪漾,湖畔蘆葦叢生,湖中生長著鯉魚、鯽魚、大頭魚、草魚等魚類,天鵝、大雁、鶴、水鴨等常來此棲息。美麗的居延海,像一面碩大的鏡子,波光瀲灩,天水一色,浩浩蕩蕩,氣象萬千,輝映著弱水流沙千年的滄桑。湖邊是美麗的草原,有著肥沃的土地,豐美的水草,是我國最早的農墾區之一,早在漢代就開始了這裡的農墾歷史。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尚書 •禹貢》曰:“導弱水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在漫漫黃沙中,在蔥蘢綠洲中,在碧波盪漾湖面上,有過許多傳說,也曾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居延一直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且是一種文化的代表,古居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邊塞軍旅、農耕以及社會活動多種文化。文人墨客吟誦居延的詩句不少,但最為著名的是唐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此外還有陳子昂的《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張仲素的《秋閨思》;李白的《千里思》;杜甫《後出塞》王昌齡《出塞》等等。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上世紀由於黑河上游甘肅段大興水利,築壩截水,以致黑河斷流,東居延海解放後已乾涸了6次,到1992年徹底乾涸,由此引發了居延海綠洲的萎縮、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北京每年春天的沙塵暴越來越嚴重,專家、媒體組成的聯合考察隊溯風而上,一路向西追查風沙之源,一追追到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額濟納旗。人們發現歷史上著名的居延海已經乾涸,湖底一片砂礫,廣袤的居延綠洲已全部沙化,大片胡楊林逐漸枯死,滿目“大風起兮,塵土飛揚”。真是“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小小居延海,連著中南海”。此後,額濟納旗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各級的高度重視,為保護居延海綠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7月17日,黑河水首次流入東居延海;2003年9月24日,首次流入乾涸42年的西居延海。隨著連年補水,東居延海在2004年8月20日以來,已連續800多天沒有出現乾涸現象。至此,東居延海水面面積達到38。5平方公里,蓄水量達到4720萬立方米。2017年10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透露,居延海面積已經達到66。3平方公里,已成為近一百年來最大面積,生態出現不斷向好轉變的可喜跡象。形如狹長彎月的居延澤,在異常強烈的陽光下明晃晃耀眼,帶有水藻氣息的湖水撲面而來,成群的海鷗在湖面上空翱翔。

煙波浩渺居延澤 大漠深處的一彎藍月

旗叫額濟納旗,湖為居延澤。這裡曾經是蘇武牧羊的地方,那飄拂的破衣爛衫和艱難的步履已不見了蹤影;這裡曾經是霍去病、衛青飲馬黑河,馳騁疆場的地方,當年的金戈鐵馬雖已遠去,但側耳傾聽,似乎還能聽到漠風中清脆的馬蹄聲;前路漫漫,後有追兵,從伏爾加河畔東歸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是用怎樣頑強的毅力,一步步走向祖國的懷抱。在柔軟的沙灘上,在盪漾的湖面上,平平仄仄的邊塞詩句對仗工整,音律優美。“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好一派塞上秋日美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告別居延澤,我有些依依不捨,懷念居延澤,那是我一生一世的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