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白石老人對自己篆刻的一段精彩描述

作者:由 聞是文化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4-30

橫行到幾時表面是寫

白石老人對自己篆刻的一段精彩描述

白石老人對自己篆刻的一段精彩描述

白石老人:“在看手機版的今日頭條”,誰在賣假畫?

民國二十三年,我在光緒十八年三十三歲時,所刻的印章,都是自己的姓名,用在詩畫方面的而已。刻的雖不多,收藏的印石,卻有三百來方,我遂自命名為“三百石印齋".至民國十一年我六十歲時,自刻自用的印章多了,其中十分之二三,都是名貴的佳石.可惜這些印石,留在家鄉,在丁卯\戊辰兩年兵亂中,完全給兵匪搶走,這是我生平莫大的恨事.民國十六年以後,我沒曾回到家鄉去,在北平陸續收購的印石,又積滿了三百方,三百石印齋倒也名副其實了,只是石質沒有先前在家鄉失掉的好了.上年羅祥止來,向我請教刻印的技法,求我當場奏刀.我把所藏的印石,一邊刻給他看,一邊講給他聽.祥止說:聽我的話,如聞霹靂,看我揮刀,好像呼呼有風聲,佩服得了不得,非要拜我為師不可,我就只好答允,收他為門人了.....

我刻印,同寫字一樣.寫字,下筆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決不回刀.我的刻法,縱橫各一刀,只有兩個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縱橫來回各一刀,要有四個方向.篆刻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我刻時,隨著字的筆勢,順刻下去,並不需要先在石上描好字形,才去下刀.我的刻印,比較有勁,等於寫字先有筆力,就在這一點.常見他人刻石,來回盤旋,費了很多時間,就算學得這一家那一家的,但只學到了形似,把神韻都弄沒了,貌合神離,僅能欺騙外行而已.他們這種刀法,只能說是蝕削,何嘗是刻印.我常說,世間事,貴痛快,何況篆刻是風雅事,豈是拖泥帶水,做得好的呢?

白石老人對自己篆刻的一段精彩描述

齊老:“頭條友友這才是我畫的蝦!”

齊白石的畫箋

  “箋”或“箋紙”、“箋麻”,一般指印或畫有小畫的精美小張紙,以作寫信、題寫詩文之用。李白《草書歌行》詩:“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把箋紙與書法詩歌聯絡在一起,可見古人對箋與用箋的講究。

將有畫的箋紙匯成冊,稱為“箋譜”。為印製箋譜而畫的小畫,稱為“畫箋”,是典型的“小品”畫。在古代,“小品”最早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四卷本的稱作“大品”)。《世說新語·文學》記:“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皆是精微,世之幽滯,欲與支道林辨之。”劉孝標註解說:“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今人說的“小品”,泛指較短小的散文、戲劇表演,包括冊頁、畫箋這樣小尺幅的繪畫等等。

當代畫家為了展覽的視覺效果,喜歡畫大畫;藝術市場的畫作,也以尺寸標價。其實藝術質量的高下優劣,與尺寸沒有很大關係。齊白石、黃賓虹極少畫六尺以上的大畫,他們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都很高。傳統繪畫特別是卷軸冊頁形式的作品,主要是用中小型的毛筆繪製,在書房裡欣賞,尺幅過大既難以表現筆墨的精微,也不宜於案頭細細的品賞。我以為,當下應當提倡一下小尺幅的作品。

白石老人對自己篆刻的一段精彩描述

這雙手,這隻筆

上圖是什麼毛筆?

這裡介紹的兩套齊白石“畫箋”,均為榮寶齋收藏,畫上有題“榮寶齋主人囑制丙子箋”。“丙子箋”應是指丙子年(1936年)制的箋紙,而不是創作年代。題材屬於花鳥雜畫,即以花鳥為主,兼有蔬果、水族、動物之類。筆者曾見過根據其中一套作品印製的名信片,非常喜愛,有兩幅曾作為插圖收入《齊白石》一書(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1997年版)。

這兩套畫箋,可以根據創作年代稱作“壬午箋”(23幅)和“辛卯箋”(28幅)。前者有題:“壬午春,天日和暖,望兒輩遠來視我。白石老人。”後者有題:“借山老白石九十一歲。”壬午為1942年,82歲,辛卯為1951年,91歲。“壬午箋”所畫內容有鵪鶉、茄子、柿子、竹雞、麻雀、八哥、鸚鵡、葫蘆、白頭小鳥、鴨、葡萄、蘋果、桃子、櫻桃、荔枝、蘭花、螃蟹、游魚、蝌蚪、白菜、辣椒、翠鳥等。“辛卯箋”則畫鼠、魚、龜、蟹、蛙、小雞、綬帶、倭瓜、桃花、藤蘿、葫蘆、牽牛、菊花、牡丹、芭蕉、枇杷、葡萄、棕樹、竹、芋頭、梨花、筍等,兩箋的題材雖略有重複,也可以看出白石老人所畫題材之廣。這是過去的的文人畫家所達不到的。

兩套畫箋均為大寫意,但有沒骨、勾勒、沒骨間勾勒之分,又有水墨、設色、水墨間設色之別;畫面都是“特寫式”:近距離取景,安排簡潔,只描繪或只突出一物,筆線肯定有力,墨與色、色與色富於對比,體現了齊白石晚年繪畫尤其是小品畫的特點,也符合畫箋這一特別形式的功能需要。

白石老人對自己篆刻的一段精彩描述

這就是我小的時候,會有人說嗎?

兩箋的另一突出特點,是畫家的題跋,風趣、幽默、智慧,耐人尋味。如題《鸚鵡》:“汝好說是非,有話不在汝前頭說。”鸚鵡只會學人說話,哪裡會“好說是非”?這分明是在說人,是在表示對擺弄是非的人的反感。但題在這畫上,就變得好玩而意味深長。題《葫蘆》曰:“好樣。”俗話說“依葫蘆畫瓢”,這是指模仿。“好樣”二字,似乎表達了“畫瓢去吧!”這樣的諷喻,真讓人忍俊不禁。再如題《白頭小鳥》:“所鳴何事?”把小鳥當做可以進行言語交流的物件,完全是一種孩子的口氣。這充分顯示了白石老人的童心。白石喜歡畫蟹,有時題“看你橫行到幾時”,此幅畫的是裝在盤子裡的熟蟹,題“何以不行”——你怎麼不走了?暗示出老人的願望和愛憎態度:橫行者沒有好下場。《翠鳥》的題跋更有意思:“羽毛可取終非祥”——你的羽毛很好看,但長著美麗羽毛的鳥兒容易被人捕捉,不是吉祥的事。這表達了老人對自然生命的關懷,同時也是一種暗喻:只是外表的美未必是好事。畫箋中題跋最多的是《三魚》一幅,曰:“昔人有三餘,餘字借魚之音。予亦有三餘,曰畫者工之餘,詩者睡之餘,壽者劫之餘。”這是白石畫魚經常題的內容,大意說,他曾做木匠,作畫曾是做工的餘事,寫詩是睡覺之餘創作的,壽命是遭遇劫難之後倖免留下來的。這“三餘”,概括了老人對自己人生經歷的感慨。用圖畫與題跋文字共同創造一種寓意,表達一種情感,這是中國文人畫的特色之一。

古人把看畫稱為“讀畫”,齊白石的這些畫箋,真是可以讀、可以思的。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白石老人對自己篆刻的一段精彩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