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那是美啊,一碗茶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7-26

竹雞上樹怎麼叫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 周華誠

1

那日走得腳乏,遂與朋友一起步入一家叫作“山中雜記”的小店。

這是一家兼賣書的茶室,或曰兼賣茶的書店。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居然在這家店中書架上,見到好幾位朋友的書。

據說此店的主人是夏雨清,算是杭城媒體圈的老朋友了——遺憾的是這天他並不在松陽。我知道他在德清開民宿,後來到松陽開民宿,後來又到很多別的地方開民宿,黃河邊,草原上,民宿開得風生水起,朋友圈裡也常見他四處遊走。以至於,我們約了見個面聊聊,而半年過去,仍未見上。

這是在松陽縣城的老街。每到松陽,必到老街走一走。老街生活氣息濃郁,許多老居民仍在老房子裡住著,打鐵的、賣藥的、戧刀的、炸油條與燈盞餜的,生活仍在這條老街上熱火朝天地執行。

走在這樣的街上,就彷彿是一腳踏進舊時光裡,一幕幕都是生動不已。這是松陽老街比其他許多老街有意思的原因。

老街上開著的茶店也不少,其中松陽端午茶亦是隨處可見。

而這間叫作“山中雜記”的店,或稱雜貨鋪,也是安靜的一隅。那天我們在老街,遇到了一陣雨,乾脆就走進來喝茶翻書。老屋裡有一座天井,雨就從天井裡飄落,灑在菖蒲、蘭花、青苔上。貨架上有茶,也有書。而關於茶的書,自然也是店裡特別留心的部分,擺在顯眼位置,有《茶在中國》《茶道六百年》《茶戰》《茶葉帝國》等。我點了一杯松陽綠茶,喝了三泡。

店中還售賣番薯寮村民製作的紅糖。番薯寮村民擅長做紅糖。在每年的立冬之後,作為遠近聞名的產糖區,番薯寮人就把甘蔗之中隱藏的糖分提取出來——這是一種極具儀式感的工作,類似於蜜蜂對於甜的釀造——直到甘蔗的汁水變成糖粉,那種焦糖的香味兒飄落在整座村莊上空;這種工作成為村民最快樂的事,也成為遊客們對於端午茶之外,另一種“松陽味道”的想象來源。

雨仍在下。

“山中雜記”數步之遙,就有草藥鋪。松陽人熱愛中草藥,熱愛一切植物體內所蘊藏的藥物屬性。他們把山野之中的蒼朮、藿香、樟樹皮、竹枝、竹葉、野菊、白芷、桑葉、菖蒲、山蒼柴、魚腥草、白茅根及其他各種樹皮草根採來,晾乾,用柴刀剁成小段,入鍋裡略微炒制,再曬乾,混合,配成各種各樣的涼茶,用開水泡來喝。在松陽人的眼中,這種叫作“端午茶”的涼茶有著神奇的作用。山野之中的植物草木,與當地人的血脈精神達成天衣無縫的和諧統一。

同樣,茶葉這一種單一植物的葉子,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猶藥也。從唐代以來,茶就具備了無可替代的價值使命,“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大師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明確指出了茶的三層功用,而大醫藥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稱:“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山中清修的人,知道茶的特殊功用,將其作為修行的必備良飲。

道士葉法善,在松陽有著人盡皆知的知名度。他出生在松陽縣的卯山後村。有一年,當故鄉松陽遭受瘟疫之時,在武當山雲遊的葉法善趕回松陽卯山,召集眾多道士採製卯山仙茶,以卯山仙泉煮開,開觀施茶七七四十九天。百姓討取仙茶飲用,得以避疫。由此可知,茶或者百草茶,都是自然界的偉大饋贈。

在元朝,有一個叫劉回翁的松陽人,寫下一首詩《卯山》,表達他對先賢葉法善的紀念。在這首詩裡,有兩句常被後人默誦,“石室夜明燒藥火,雲軒曉暖煮茶煙。背巖最怪蒼松老,百折霜根不記年”。石室,便是葉法善隱居修行的地方,雲軒則是他的茶室或書齋。

春雨仍在松陽老街上空飄飛。一杯清茶,茶煙嫋嫋。

草藥店老闆躺在竹椅上午休,此刻已然響起微微的鼾聲。

2

“菜花姑娘”葉丹紅喜歡在朋友圈裡,曬一曬自己的日常生活。她在大木山拍的每張圖片,都會引來一片讚歎。

藍天、白雲、茶園、大地——跟童話世界裡一樣。

“不是我的照片拍得有多好,而是大木山的每一天都這麼美。”

她在大木山茶室工作。上午和下午的陽光,會在深色的清水泥牆面和地面上投射出斑駁的樹影。茶室的每一個空間,每一個角度,似乎都有晃動的光影。

風從水面上吹來的,搖動梧桐樹影,捎來茶園的清香。

這天葉丹紅在茶室忙碌的間隙,看見湖面上倒映著一圈彩虹的光圈。她一驚,抬頭去看,發現天上有一輪七彩的光暈。她把照片曬到了朋友圈裡。

這間大木山茶室是建築師徐甜甜設計的,建成之後,在國際上獲了獎。很多人跑來打卡,在這裡喝一杯茶,感受一下跟大自然貼得最近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可能建築是聯絡人與自然的中間體吧,如果沒有這間茶室,許多人身處大自然當中,而不自知這一份美。

好的建築,如同好的照片一樣,都是一種微小的提醒。

徐甜甜在設計茶室的時候,為了保留五棵梧桐樹,特意把建築退後了許多。現在,梧桐樹成為茶室不可或缺的四季風景。

樹影、陽光、波光、茶田,周圍環境裡的自然元素,都成為茶室建造的場地條件。建築師說,這座茶園太美好了,要把自然環境引到室內來,也要讓建築融於大自然的外部環境。所以,她在這裡實踐了“半建築半自然”的觀念。

半,且半,這是很美好的狀態。

半醺。半飽。春山半是茶。偷得浮生半日閒。

宋代松陽鄉賢朱琳,有一首詩寫當地的延慶寺塔,詩曰:“僧老不離青嶂裡,樵聲多在白雲中。”這也是很好的狀態——樵聲多在白雲中,雲霧飄來蕩去,砍柴人如在仙境,茶園也如在仙境。

松陽這個地方,適宜茶樹生長。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水呢,幾乎都出自松陰溪。這條溪是浙江省第二大江甌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一半的流域在松陽境內。山中多雲霧,氣候也適宜茶樹生長。雲霧之中,多茶。茶就是松陽的一張金名片。大木山茶園,是松陽茶園的代表作。2015年,位於新興鎮的大木山茶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國內首個將腳踏車騎行運動與茶園觀光休閒融合的旅遊景區。這個茶園浩瀚如海,核心面積3000餘畝,連片茶園面積8萬餘畝,景區內建有休閒騎行賽道8。3公里,專業騎行賽道7公里。騎車在茶海之中,簡直是另一種方式的飲茶——目之飲,鼻之飲,膚之飲,耳之飲,何其酣暢哉。

松陽人的屋角、簷下、籬旁,都種著一棵棵茶樹。開窗麵茶圃,把盞話香茗。怪不得徐甜甜來到大木山,要在這樣的茶園裡建一所茶室;還要把這樣的建築,隱沒在一片浩瀚的茶海之中。人在草木間,才是一個茶字呢。

明代貢生,松陽人佔嘉卿,在他一首題為《萬壽山》的詩中說:“空廚竹畔無煙火,細和茶聲有竹雞。”爐上煮茶的聲音,和窗外母雞的咯咯叫聲相和,山中日月長,這樣悠然緩慢的日常,放在今天,也一樣是叫人無限神往的事。

四月以來,葉丹紅每天是在大木山茶室中度過,也在童話一般的風景中,消磨她的一天一天。如果人生註定是一場浪費,那就一定要浪費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上。她是熱愛茶的。在松陽,還有一些茶室,如老街上的“松陽故事”,鄉下的“田園書房”,還有這大木山的五棵梧桐樹下的茶室,都是眾生凡俗的日常生活與茶事聯結的秘密通道——在這裡,茶不只是一碗茶湯,它更是雲霧,是音樂,是古今賢人間的對話,是心靈之舞——說到底,那是美啊,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