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臨港觀潮·新片區三週年|臨港新片區如何孵化更多獨角獸企業?“大疆教父”李澤湘傾授“三個錦囊”

作者: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0-15

大疆如何查詢保險服務

“發揮好在智慧製造方面的優勢,臨港就能夠輻射長三角地區,讓各個城市的產業鏈聯動起來。我很看好這裡,未來臨港新片區在整個長三角,能起到‘火車頭’的作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XBOTPARK基地發起人李澤湘說。

臨港觀潮·新片區三週年|臨港新片區如何孵化更多獨角獸企業?“大疆教父”李澤湘傾授“三個錦囊”

圖說:香港科技大學教授、XBOTPARK基地發起人李澤湘 受訪者供圖

擁有企業家、學者、投資人等諸多身份,李澤湘投資孵化了大疆、雲鯨智慧和海柔創新三家機器人獨角獸公司以及多個準獨角獸企業。他1999年創立的固高科技,仍是目前中國市場份額最大的運動控制器供應商。李澤湘對於產業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有著深刻的認識:大學研究必須對產業的發展產生影響,才能顯現出大學的意義。大學裡最重要的成果應該是學生。

李澤湘長期從事機器人、製造科學與自動化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及推動中國研究生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其有關機器人方面的研究論文被國際同行普遍採用或引用,開拓了機器人在非完整約束下的運動規劃這一學術領域,推動了中國運動控制與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臨港新片區目前正在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滴水湖AI創新港即將啟動。人工智慧、智慧新能源汽車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要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新民晚報記者專訪李澤湘教授,他圍繞臨港新片區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見。以下根據他的口述整理。

臨港觀潮·新片區三週年|臨港新片區如何孵化更多獨角獸企業?“大疆教父”李澤湘傾授“三個錦囊”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下同)

技術一定要與行業深度結合,不能投入實踐,就沒有價值

我接觸機器人產業比較多。機器人需要很多感測器,如各種三維視覺裝置,才能夠運作起來。現在比較熱門的智慧汽車就是一款帶有感知和決策能力的移動機器人。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研究智慧機器人技術如何與地區產業發展相結合,讓智慧化的概念落到實踐中去。最早我創辦固高的時候,雖然實驗室裡的技術已經趨於成熟,但要與產業結合仍然是一個挑戰。

當時我們選擇了兩條路。一是把生產裝備本土化所需要的核心產品,以及機器控制器的軟體開發平臺提供給市場;二是對企業家開展培訓,讓他們也能掌握這些技術,開發自己的生產裝備。只有這樣,中國的製造業才能不依靠外國,有內生“源動力”。

後來,隨著製造業發展,產生了“勞力短缺”問題。為此,製造業加速向智慧化方向發展,工業機器人、數字化賦能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加速實現智慧製造的有力抓手。

親歷這個變化過程,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智慧機器人技術一定要與行業深度結合,要解決企業和客戶的真實需求。機器人技術的演算法和算力再好,如果不能投入實踐,就沒有價值。

臨港觀潮·新片區三週年|臨港新片區如何孵化更多獨角獸企業?“大疆教父”李澤湘傾授“三個錦囊”

臨港的未來,也是上海的未來

人工智慧具有溢位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可以賦能其他產業。

在智慧製造方面,工廠生產過程中,人工智慧可以為最佳化產品、提高生產效率等創造條件;產品本身的智慧化也會給市場提供更多的機會,汽車的自動駕駛、工程機械的智慧化、生產裝備的智慧化、海洋裝備的智慧化等,產品本身都有無窮的潛力;智慧化產業能為臨港新片區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對於一些研發新技術的初創公司來說,除了經費補貼,市場環境至關重要。

現在上海,尤其是臨港新片區,憑藉自身的地理位置優勢和戰略定位,吸引了很多優質企業。“引進來”固然重要,也得幫助本土的創新企業“走出去”,要孵化出一批獨角獸企業,讓初創公司在這片土壤上發展壯大。這應該是臨港的未來,也是上海的未來。

提供好平臺,培養一批優秀創業者、創新者

臨港新片區發展人工智慧產業,我的建議主要有三點:

第一,要培養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一個好的平臺,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創業者、創新者。

第二,要讓初創公司逐步發展起來。創新企業需要大量的核心工程師,以及市場、銷售、金融運營等方面的人才。對此,應該充分利用好臨港的高校,例如海事大學、海洋大學、電機學院等,用全新的模式去培養大學生,讓他們成為產業所需、市場所需、國家所需的核心人才。

第三,要建立初創公司發展所需要的完整生態,供應鏈、產業鏈、資本鏈等缺一不可。

臨港觀潮·新片區三週年|臨港新片區如何孵化更多獨角獸企業?“大疆教父”李澤湘傾授“三個錦囊”

建立人才培養全新機制,輸送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

這些年,汽車產業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新能源車、自動駕駛汽車。推動產業變革的人,都是一些年輕人,比如Tesla、理想、小鵬。實際上,很多行業都類似。所以這就是產品經理跟創業者帶來的價值,他們能夠改變一個行業,能夠創造一些全新的行業,為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

對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案,我有一個設想:建立一個“創新創業學院”的全新機制,讓全國的優秀人才到上海臨港讀書、創業。以前高校的培養模式是點狀的,不能把讀書和創業很好聯絡起來,學科的交叉性也有所不足。我們要讓創業者跨學科學習,培養他們的系統思維、科技思維和工程思維。這樣,他們才會有自信,也有能力踏上創業的道路。

從感性層面上來說,有追求的年輕人也急需一個好的平臺,實現自己的夢想,臨港就很適合。這裡發展得很快,和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有夢想的年輕人在臨港能夠遇到有理想的政府工作人員,大家產生化學反應,在臨港新片區一起創造未來。

用好這些優勢,臨港將輻射長三角,成為“火車頭”

臨港新片區的產業基礎很好,聚集了上汽、特斯拉、三一重工、上海電氣等一批大企業,在醫療器械、智慧C端、海洋產品裝備方面也有良好積累。產業叢集是很重要的牽引。未來要充分發揮臨港的優勢,透過產業鏈長、輻射範圍廣、帶動能力強的“火車頭”,引來其他的關鍵企業。比如,有了AI演算法,才能製造晶片和感測器,一些製造裝備和配套零部件的公司也會被吸引過來。得把這些看似不同的要素無縫銜接在臨港新片區這個大平臺上,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發揮好在智慧製造方面的優勢,臨港就能夠輻射長三角地區,讓各個城市的產業鏈聯動起來。我很看好這裡,未來臨港新片區在整個長三角,能起到“火車頭”的作用。

長三角的各個城市都有一些獨特的產業,例如寧波的汽車零部件,崑山的蘋果產品代工,蘇州工業園區的晶片封裝,以及上海的晶片製造等。把各個城市的優勢、特色產業聯動起來,需要一個“火車頭”帶動。這個“火車頭”就是智慧終端產品、創新創業者,以及臨港新片區要構造的創新生態。

新民晚報記者 楊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