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作者:由 老黃說事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2-09

白狗身上腫是什麼詩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黃伯益

引子:最早見諸史料的打油詩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在中國古代的民間文學中,打油詩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

打油詩最早起源於唐代民間,以後瓜瓞綿綿,不斷髮展,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力。

打油詩雖然不太講究格律,也不注重對偶和平仄,但一定會是押韻,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組成。

這類詩一般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有時暗含譏諷,風趣逗人。

打油詩之得名,是源於唐代民間詩人張打油。

史料上關於張打油的記載很難找見,有人說,張打油不過是一般的讀書人,有人說他是個農民,總之是個無名小卒。

張打油留下的一首最著名的打油詩,就是那首人人都能背誦的《詠雪》詩:

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此詩描寫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寫,由顏色而及神態。通篇寫雪,不著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

全詩遣詞用字,十分貼切、生動、傳神。用語俚俗,本色拙樸,風致別然。格調詼諧幽默,輕鬆悅人,廣為傳播,無不叫絕。

第一次瞭解這首詩,最早還是從姥姥口中得知的。那是雪後初晴時,姥姥用來教育我們這些小輩的歌謠。

看來,打油詩寫好了,是真可以傳世的。

今天,老黃就為你介紹幾首值得收藏的、色香味俱佳的打油詩。

1/最有故事的打油詩:《梅花詩》(清·弘曆)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乾隆一生熱愛文學,著作頗豐。據不完全統計,乾隆的詩作就多達43000餘首詩,其詩詞創作的總量已接近於整部《全唐詩》,是位高產詩人。

但是,乾隆的詩能夠傳世的卻不多,因為,其詩大多水平不高,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的即興之作。

例如,前些年有個電視連續劇,名叫《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裡也有類似橋段),劇中就有這樣一個橋段:

乾隆與眾大臣給皇太后請安後,在遊園時其隨手摘下幾瓣梅花“信口開河”道

“一片兩片三四片”

,旁邊有大臣拍馬屁說:“好!”

乾隆進入狀態了,接著又吟出

“五片六片七八片”

,又聽到“好,妙,皇上真是好文才啊!”

皇太后聽了只是一個勁地笑;乾隆得意洋洋地說

“九片十片十一片”

,完了再無下文。

大臣們有些呆了,大學士劉鏞這時才不慌不忙地接道

“飛入草叢皆不見”。

於是,乾隆強裝笑容說:“對,對。飛入草叢皆不見。”

上述故事只是演義,那首《梅花詩》的作者,大概齊就是乾隆皇帝。

作為一國之君,是不太可能明目張膽地將臣工的句子竊為己有的。所以,那首《梅花詩》選入小學教材時,作者署名為愛新覺羅·弘曆。

2/最具反擊力的打油詩:《詠麻雀》(清·李調元)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中國古代的打油詩,有些還是相當有意境的,比如有首可與乾隆帝《梅花詩》相媲美的詩,叫《詠麻雀》,作者也是乾隆同時代人,叫李調元。

李調元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由吏部文選司主事遷考功司員外郎,歷任翰林編修、廣東學政。李老師是清代著名的戲曲理論家與詩人。

話說李老師在任兩廣主考期間,那些應考的青年才俊們都對李大人表示不服,一個“戲子”評論家能有什麼真才實學?大家紛紛表示要與主考大人飆詩PK。

面對洶湧而來的唾沫,李大人處變不驚,從容面對。比到最後,以麻雀為題,各人吟詩一首。李老師不假思索,隨口吟出:

一窩一窩又一窩,三四五六七八窩。

食盡皇王千鍾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眾才子聽後,先是哈哈大笑,繼而哭笑不得,最後呆如死麻雀。

就這樣,李老師用實力打了那些噴子的臉後,揚長而去。

3/最具情懷的打油詩:《除夕詩》(明·唐伯虎)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清閒無一事,竹量寺裡看梅花。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因受科考舞弊案的牽連,一生鬱鬱寡歡,曾一度因生活困頓不堪,到了除夕連年貨都沒置辦齊全。

這首打油詩,就生動地吟出一個別樣的“除夕”味道,從中也表現出這位大才子苦中作樂的情懷!

4/最具諷刺意味的打油詩:《惜李紳》(無名氏)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唐朝詩人李紳因一首《憫農》詩而“青史留名”。其實,作為詩人,李紳還算有些才情,但在為人處世上,卻不敢讓人恭維。

原來,李紳為官後,生活相當腐敗。史載,李大人最愛吃的一道菜是“爆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隻。

想當年,李家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全然沒有“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簡樸與珍惜的意識。

與李紳同一時代的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人,無不對其嗤之以鼻。

因此,有人仿照他的 《憫農》 詩,也打油了一首《惜李紳》,讓人忍俊不禁。其詩曰:

鋤禾日當午,李紳真能賭。

誰知口中詩,字字皆辛苦。

5/最令人費解的打油詩:《猜謎詩》(宋·歐陽修)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大雨嘩嘩飄溼牆,諸葛無計找張良。

關公跑了赤兔馬,劉備掄刀上戰場。

據說,歐陽修有次到一酒家吃酒,酒足飯飽後,店老闆照例來個售後調研。他詢問歐陽老師菜的味道如何?

歐陽修就用猜謎和諧音的手法,寫了上面那首打油詩,巧妙地道出了其菜品的“缺滋少味”:

第一句謎底為“無簷”,即無鹽;第二句謎底“無算”,即無蒜;第三句謎底為“無韁”,即無姜;第四句謎底為“無將”,即無醬。

似這種無鹽、無蒜、無姜、無醬的“四無”菜品,用難以下嚥來形象,是再不為過了。

只是,歐陽大人也太愛賣弄,不好吃就明說唄,你這樣曲裡拐彎的,明擺是欺負飯店的小老闆文盲嘛:)

6/最具氣勢的打油詩:《早朝賦雄雉》(明·朱元璋)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

朱元璋出身草莽,文化程度一般。朱元璋登基後,某次作此詩,剛詠出前兩句時,群臣忍笑極為辛苦,但後兩句一出,百官歎服。

朱元璋的大氣魄,大手筆,人所不能及。畢竟,當皇帝的,沒兩把刷子,還真不行。

7/最具文采的打油詩:《贈小偷》(清·鄭板橋)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鄭板橋是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才華橫溢,有一次夜間出現“樑上君子”,於是打油一首。

細雨濛濛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

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

小偷被鄭板橋的才情所折服,聽了轉身就走。

8/真假難辨的打油詩:《下雪》(張宗昌)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什麼東西天上飛?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篩石灰啊篩石灰。

據傳,民國年間,大軍閥張宗昌雖然學問不怎麼樣,但卻一本正經的寫過非常多的詩歌——打油詩。並且,他還出版了本名為《效坤詩抄》(張宗昌字效坤)的詩集。

後來有人懷疑,那些詩都是別人代筆的,反正張的文化鑑賞力不高,隨便糊弄幾首打油詩,他也不知好壞,還屁顛屁顛地到處送人。

9/最霸氣的打油詩:《植樹詩》(馮玉祥)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

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民國時候,政府和領導人都提倡植樹,甚至3月12日植樹節都是因孫先生逝世日期而定,以示紀念。這也許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植樹節的來歷。

馮玉祥將軍也對植樹十分重視,所以才會在駐守徐州的時候,寫下這首非常霸氣、令人忍俊不禁的植樹詩。

結語:“俗”不失趣,“小”不失力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打油詩的生活力非常頑強,一直到現代,還有人熱衷於這種文體。

當代的打油詩,已成為許多人取樂諷刺的工具,而且在內容和題材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當代打油詩開始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民的思想、要求和願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但打油詩的藝術風格沒有改變。

比如近代著名詩人袁水拍就有一首《詠紙幣》的打油詩,就非常有意思。其詩云:

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記帶草紙。

袋裡掏出百萬鈔,擦擦屁股滿合適。

“俗”不失趣,“小”不失力,越讀越有味道的打油詩!

這是對國統區通貨膨脹的幽默諷刺,反映那個時代的的經濟危機和政治黑暗。語言風趣逗人,俚俗可笑,將打油詩的戰鬥力又推上了一個新檔位。

打油詩是典型的俗文學,也許正因為這“俗”,一些“正統”文人才把它視為旁門。

令人欣慰的是,近代的文化名人周作人卻對其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

思想文藝上的旁門往往比正統更有意思,因為更有勇氣和生命。

打油詩的魅力在於它的趣味性、知識性和故事性,還有,就是通俗性。

打油詩的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譏諷,包容文史知識,體現名人的個性、愛好、軼事和思想,是詩歌類別中不可或缺的獨特存在。

並且,很多打油詩都有與之相關聯的故事,那些故事生動有趣,婦孺咸宜,所以,打油詩才會流傳久遠、綿延不絕。這才是打油詩長受追捧的魅力所在。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