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瞭望|內蒙古治水興水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

作者:由 新華社新媒體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01

內蒙古要挖江嗎

內蒙古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進一步築牢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水利根基

截至2021年底,全區共建成農村牧區集中式供水工程2。2萬處、分散式供水工程46。2萬處,服務保障1240萬農村牧區供水人口,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9。5%

文 |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斯琴畢力格

內蒙古境內有黃河、遼河、嫩江等多條河流,歷史上水災害頻發,特別是黃河流域,不斷遭受超乎想象的洪水災害。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新發展理念治水興水,水利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瞭望|內蒙古治水興水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

烏梁素海透過生態補水,水域面積擴大,水體水質改善,成為鳥類天堂,每年有 600 餘萬隻候鳥在此停歇(2020 年 4 月 4 日攝) 劉磊攝 / 本刊

以新發展理念治水興水

近年來,內蒙古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進一步築牢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水利根基。

一是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相繼建成海勃灣水利樞紐、黃河近期及二期防洪工程、遼河及嫩江干流治理工程、尼爾基及綽勒水利樞紐下游灌區骨幹工程,實施27條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及205條中小河流治理,完成近30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實施31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開工建設引綽濟遼、東臺子水庫、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等重大專案,全區江河防洪、農田灌溉、城鄉供水等工程體系日益完善,水資源調控和供給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二是增強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完善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抗旱應急等工程手段,健全水文監測站網和預報預警體系、山洪災害防禦體系以及水工程排程等非工程措施,透過打好工程牌、運用組合拳,有力有效應對歷年黃河凌汛、江河洪水、山洪災害以及春旱、夏旱等,最大程度減輕了災害損失。“十三五”全區洪澇災害死亡失蹤人數、受災人口、受災面積分別比“十二五”減少63。2%、42。8%、44。9%,洪澇和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分別降低到0。6%、0。8%。

三是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深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佈局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強化行業用水定額、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對黃河流域等水資源超載地區嚴格實行取水許可限審限批。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全區46個旗縣建成縣域節水型社會,建成機關、學校、企業、小區等各類節水載體3147個,規模以上火電、鋼鐵、紡織染整、造紙、石油煉製等5個高耗水行業全部建成節水型企業。2021年全區用水總量191。74億立方米,較2015年增加5。96億立方米,以3。2%的用水量增速支撐了自治區年均5%的經濟增長。

四是持續加大河湖管理保護力度。在全區範圍內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自治區、盟市、旗縣、蘇木鄉鎮四級河長湖長達到6562名。以行政審批、日常監管、違法違規行為查處為主要手段,不斷規範河湖保護利用行為。在全區範圍內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了4900餘個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問題。強化水量分配管控、地下水超採治理、生態補水等措施,推進河湖溼地生態保護修復。全區33個地下水超採區大部分達到治理目標。西遼河及察汗淖爾流域地下水水位總體穩定,部分割槽域有所回升。向烏梁素海、岱海、泊江海、紅鹼淖等重點湖泊補水31。42億立方米,呼倫湖水域面積保持穩定,烏梁素海水質整體達到Ⅴ類、區域性Ⅳ類標準,東居延海連續17年“碧波盪漾”,察汗淖爾周邊區域地下水水位回升。利用黃河凌、洪水向烏蘭布和、庫布其沙漠以及其他河湖等生態脆弱區補水4。94億立方米,有效阻止庫布其、烏蘭布和沙漠蔓延和侵襲,大幅減少泥沙入黃,生態“鎖邊”作用顯現。實施黃河、嫩江、遼河等流域以及京津風沙源、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408。86萬公頃,水土流失實現了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重到輕的歷史性轉變。

五是不斷提高農村牧區飲水安全保障水平。累計投入建設資金73億元,新建和改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1。7萬處、分散式供水工程10萬餘處,累計受益農牧民812萬人,完成脫貧攻堅飲水安全清零達標任務,18。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85。3萬人告別了高氟水、苦鹹水,大大改善了農牧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

水治則天下寧。如今,內蒙古水利事業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打造出了一道北疆亮麗的風景線。

一是水災水患得到有效防治。防災減災工程手段日益完善,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為主的防洪工程體系,主要江河累計修築堤防8142公里,防洪標準提高到20至50年一遇。實施水庫除險加固,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水庫安全隱患,大大提高水庫安全執行狀況。洪水監測預報預警及水工程排程等非工程措施日益健全,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逐步提升,防洪預案、排程、搶險、救災等防護體系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江河安瀾、人水和諧的局面正在形成。

二是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以前,農村牧區有些地方人畜飲水基礎設施處於原始落後狀態。

透過多年不懈努力,全區農村牧區飲水工程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分散到集中的迅速發展,從最初的大規模基本井建設,到相繼實施人畜飲水工程、“380”工程、人畜飲水解困工程、飲水安全工程、鞏固提升工程、供水保障工程等,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農村牧區供水體系。

截至2021年底,全區共建成農村牧區集中式供水工程2。2萬處、分散式供水工程46。2萬處,可以服務1240萬農村牧區供水人口,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9。5%,困擾自治區眾多農牧民祖祖輩輩的吃水難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三是重點水利專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水利工程建設翻開了歷史新篇章,在中央加大水利投入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援下,水利投資規模穩步增長、投資來源不斷拓寬。相繼建成紅山水庫、綽勒水庫、三盛公水利樞紐、河套灌區以及察爾森灌區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幹工程,目前全區水庫達到505座,總庫容108億立方米,充分發揮了防洪、灌溉、供水、發電、養殖、生態等綜合效益,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四是水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內蒙古水資源先天不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4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28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總量的1。9%。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短缺與節約利用水平還不夠高是當前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也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為深入落實量水而行、節約優先,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自治區深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正在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強化用水總量、用水強度“雙控”制度,實施農業節水灌溉、灌區節水改造、工業節水改造、節水型社會建設及跨盟市水權轉讓試點等涉及農業、工業、生活節水多項舉措。

2021年,全區各水源工程總供水量191。66億立方米,近10年間的增長率不足1%,遠低於自治區同期GDP增長速度。全區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十一五”末2010年的40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22。59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