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劉紅衛專欄:《當前“四個最嚴”在行業落地的難點》

作者:由 跑合網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7

中國藥典分哪幾部組成

劉紅衛專欄:《當前“四個最嚴”在行業落地的難點》

前幾篇文章我們探討了

《中藥材行業“最嚴謹的標準”》《依據連翹標準給國家藥典委提點建議》《中藥材專業市場“四個最嚴”落地思考》。

得出的結果是:當前在中藥材行業中,除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之外,整個產業鏈條的其它環節,

最嚴謹、最適用的標準

還不完善,而且非常少!今天與大家共同來探討

《當前“四個最嚴”在行業落地的難點》。

劉紅衛專欄:《當前“四個最嚴”在行業落地的難點》

一、中藥材市場放開後、藥的屬性在淡化

自從中藥材市場開放以來,中藥材的“藥”的屬性被不斷淡化,其“商品”的屬性卻在不斷增強,中藥材的種植品種與產量被利益化,基本上是市場說了算,種藥材先問能掙多少錢。道地原則無人堅守,並盲目向外地擴種且生產無序,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仍處在起步階段,多數藥農還處在自行留種的自然狀態,只種不選,自繁自用,種苗退化嚴重。為了利益他們不按時節與年限採收,環境汙染與人為濫用農藥化肥,套用常規農作物的農業生產模式,把本該生長在自然生境中的中藥材硬性搬到大田去種植,再加上種植技術不規範和採收違背科學等問題時常發生,致使中藥材質量問題越來越多。

二、產地加工不規範、沒有標準難統一

從歷史傳承看中藥材,特別是道地藥材的產地初加工的歷史與文化非常悠久。當前產地加工的中藥材是農副產品,國家監管少、行業關注少、企業投資少,產地加工大多仍然是農民在幹,因為農民種植採挖的鮮藥材沒有人收購,若不及時加工又容易變質壞掉,所以只能自已來加工,完全是被逼迫無奈不得已而為之的。由於中藥材產地加工大多是農民在幹,農民往往是怎麼簡單怎麼來、怎麼方便怎麼幹,加工簡單省事、少花錢最好。農民加工的目的:是為了能把藥材賣出去!農民加工的標準:能賺錢就行!因此加工方法簡單混亂,沒有統一標準。農民加工大部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不穩定,自動化水平低。從而造成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以及浪費嚴重、汙染環境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工裝置的研製又因中藥材種類繁多,不同藥材其形狀、質地、含水量、大小等差異較大;同一種藥材,形狀、大小也有較大差異,需要專項研究其加工裝置,但產業小、投資大、回報差,所以很少有人願意投資,產業難以形成。

中藥材產地加工是中藥材品質和藥性形成的關鍵步驟,是決定中藥飲片及其製劑質量優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發現:天麻經過蒸煮處理後天麻素含量遠高於直接烘乾品的含量,在蒸煮過程中高溫可以破壞能分解有效成分的酶。天麻蒸後曬乾後不易潤透、再切製片型差,所以天麻在產地直接加工成便於服用的片粒等劑型更科學合理。然而中藥材產地加工的研究,目前普遍存在關注度低、研究力度不夠,可查閱的文獻較少,研究結論無法指導實際生產等問題。比如天麻的趁鮮切片,加工出來的天麻片表面不光滑、沒有幹天麻悶潤後再切成片的斷面膠質狀,這些問題還有待研究解決。

劉紅衛專欄:《當前“四個最嚴”在行業落地的難點》

三、藥材質量不達標、廠企採購困難多

目前,我國常用中藥材600多種,其中300多種已實現人工種養,種植面積達到6000多萬畝,已佔中藥材用量的80%。但中藥材的種植目前仍處於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階段,所以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去幹,交通便利的地區沒人幹,當前還是在貧因地區與偏遠山區種植最多。可以說:我國的中藥材種子種苗、種植技術、規範管理、產地加工等等,完全落後菸草產業二三十年,落後糧食產業十多年。

近年來,中醫藥利好政策層出不窮,規格和力度也不斷提高,中醫藥行業扶持力度不斷增加。特別是建國後首次“全國中醫藥大會”2019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開和中醫藥傳承創新政策落地,政策紅利加碼。多省由主要領導掛帥付諸行動,中醫藥健康產業,正處於歷史上最佳發展機遇期。從2016年開始,中藥材種植成為產業扶貧和大宗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方式之一,地方政府引導中藥材種植的積極性高漲,並迅速擴散全國,全國種植面積接近一億畝,很多品種已經完全供過於求,而且種植方式照搬模仿種糧來進行,使其質量問題越來越多!

當前中藥材產地的種植規模在擴大,但仍然農民種植自已加工為主,所以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去幹,交通便利的地區沒人幹,當前還是貧因地區與偏遠山區種植最多。農民種植藥材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為了賺錢,而不是重質量保療效;現實是什麼賺錢他們種什麼!所以適宜道地產區不去規範種植,非適宜種植區域則盲目引種不斷擴種, 鮮藥材無人收購,只能誰種誰加工,從而造成藥材品質下降、藥效與道地性喪失。

劉紅衛專欄:《當前“四個最嚴”在行業落地的難點》

上圖是雲南楚雄雙柏愛尼山鄉政府的宣傳攔:“種黃精收黃金、種重摟住高樓、種續斷窮根斷”。

重樓從前幾年的1100元掉價到520元完全腰斬,近期平穩在270-280元。續斷前幾年從15元也下滑為12元,農民虧本大幅減種,今年上半年又反彈至16-17元,黃精現在仍然是處在倒種苗階級,三年後價格也將下跌。中藥材價格上下起伏,受害的往往是農民。

中藥飲片是中國中藥產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醫臨床辨證施治必需的傳統武器,也是中成藥的重要原料。中藥飲片產業一直被納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範圍,是中藥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也是我國的戰略性產業。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的增強和對中藥飲片認識的加深,中藥飲片需求不斷增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藥材生產的價格大上大下,質量不穩定,同樣使飲片廠採購壓力加大,尤其是那些自己沒有種植基地,完全依靠社會採購的企業,中藥材採購質量和成本的控制非常困難,成本也會不斷上升,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就失去了優勢,企業連年虧損,從而不得不轉讓與尋求合作。

“好藥治病,劣藥致命”!“中藥材的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

現在的中藥材質量問題,大多發生在中藥材生產的前端,產地種植生產出了問題,卻往往由後端生產企業來買單,這與我國執行的藥材質量倒逼機制是有關的,現在我國的做法是從藥廠飲片廠來設卡把關,藥材的質量問題大多是發生在種植與加工環節,藥廠飲片廠不小心就會中招挨罰。這是中藥材前端是農副產品,後端才是藥品的最大悲哀!

劉紅衛專欄:《當前“四個最嚴”在行業落地的難點》

四、飲片行業大洗牌、關停重組轉讓難

2022年8月30日《全國多家中藥飲片廠轉讓,這背後有哪些原因?》的文章被公開報道。 近年來,廣東甚至全國中藥飲片廠尋求轉讓、合作的情況並不少見。在某家健康產業產權變更的網站上,《華夏時報》記者發現,自2021年以來,廣東甚至全國多家中藥飲片廠釋出資質帶裝置轉讓、尋求合作訊息。

2020年版《中國藥典》共修訂250餘個飲片質量標準,新增33種禁用農藥殘留測定,新增白芷、當歸、黃精、人參等10個使用量大、藥食兩用品種標準的重金屬及有害元素控制。按照原料成品全檢;中小型飲片廠為此而投入的實驗室硬體、儀器大概需要500-2000萬,試劑耗材對照品一個月的費用20-50萬,還沒算人工與其它成本,中藥飲片廠要符合以上種種規定,要符合中藥飲片的全流程監管要求,就需要對中藥材生產環境的監測與挑選等投入大量資金,所以中藥飲片廠近幾年淨利潤一直在攤薄。現在一個“GMP”認證的中藥飲片廠,要求其生產上千個品種、幾千個品規,一個品種的產值若低於裝置投資,這個品種誰還會去投資?何況有的小品種加工一批次連化驗成本都不夠,誰還會去加工?一個品種的生產量,若佔不到該品種年需量的1%甚至更少,這又怎麼做到專業化、精緻化、規模化呢?

新版《藥品管理法》明確生產、銷售劣藥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罰款;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直至吊銷藥品生產許可證。近年來中藥飲片專項整治的力度非常之大,一邊是高昂的檢測費用,一邊是藥監局毀滅性的嚴打,可以說把中小飲片廠的生存空間壓縮殆盡。由於檢測成本提高、渠道被擠壓、回款慢等原因,導致部分中小型中藥飲片廠處於虧損狀態,另外行業內卷、市場環境變化、技術落後、創新不足、需要轉型升級等也是其不得不轉讓或合作的原因。在這一大背景下,飲片行業重組大洗牌來臨,很多小型飲廠只能關門大吉!

綜上所述: 由於中藥材從種植加工一直到在專業市場上交易流通,中藥材的身份都是農副產品,而且從種植到產地加工,最後到市場交易,參與者全是農民,包括中藥材加工戶和商販等,他們的身份也是農民。中藥材是農副產品,政府檢查關門閉戶,檢查過後照常營業,即便是發現了問題,它是農副產品但又沒有農副產品的量那麼大,體量小處罰輕效果差,重罰對於農民來說,最多還是回家種地。所以說在中藥材生產的前端,面對中藥材是農副產品和參與者是農民的身份,

“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是很難落實執行的,這就是當前中藥材行業的難點與現狀。

作者:劉紅衛

2022年10月7日

作者介紹

劉紅衛專欄:《當前“四個最嚴”在行業落地的難點》

劉紅衛 現年68歲,中共黨員、退休幹部。

中藥材資訊的先驅者、天地網核心創史人,全國中藥材資源、市場資訊、種植加工、倉儲物流資深專家。

曾任河南省三門峽藥材站經理、書記,成都天地網黨支部書記、專家委員會主任,首屆全國中藥材物流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從事中藥材工作44年,足跡遍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考察過200餘種藥材道地產地。幾十年來先後在全國中醫藥雜誌、報刊、網刊、網路上發表過300多萬字的專業文稿。

現社會兼職:

中藥材種植養殖專委員會資深專家、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中關村中獸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區劃與生產統計專業委員會常委,

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規範化生產專委會委員,

《中藥材》雜誌第八屆編委會委員,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特邀講師,

全國中藥材物流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生態農業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中藥資源學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關村標準化協會中醫藥畜牧業分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

提示: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跑合網公益分享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