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作者:由 馬首瞻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9

申時15點是什麼時候

木心先生說,

從前慢,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他向我們描繪了一箇舊時人的生活寫照。

每當看到這首小詩,我會下意識地想起一個問題,古代沒有眼花繚亂的智慧手機,也沒有來往飛馳的現代交通,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他們的生活和時間會不會過得相對慢一些?

或許,你會覺得古人那樣的生活很乏味。實際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樂趣。古人在沒有電力和智慧的年代,照樣過得活色生香,他們的生活樂趣全部都在十二個時辰中。

那是在一種與世無爭、恬靜悠然的節奏中度過單純的一生,那是現代人永遠都不敢想象,也不能想象的生活狀態。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卯時·起床

七成的賴床源自頭天夜裡熬夜,古人沒有熬夜的習慣,所以清晨起床比較早。趕在五點到七點的日出之前,迎著清晨的第一縷晨光睜開雙眼。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太陽昇起於東方,昨日的陰霾隨之退去,給人帶來一種全新的希望感。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辰時·吃飯

在傳統文化中,辰時也稱作

“食時”,也就是吃飯的時間。古人和今人的吃飯時間並沒有不同,都是在七點到九點。古人吃飯的畫面,在今天看來像是一道別致的田園風景,如同白居易在《履道西門》中,

行灶朝香炊早飯,小園春暖掇新蔬。

熟睡了一夜,腹中已是飢腸咕嚕,一天的生活從一頓頗有儀式感的早飯開始,這是古人樸實無華的生活情調。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巳時·勞作

吃飽早飯後,下一步要出去幹活勞作。古代沒有三百六十行那麼複雜的社會職業,基本上就是

“男耕女織”,男人出去種地,女人在家織布做針線活。一年到頭都在與莊稼打交道,手把青秧插野田,抬頭便見水中天。生活雖然很苦,但精神飽滿,心中有希望。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午時·午飯

古人一天的正中間是兩個小時,即十一點到十三點。此時的太陽在正中間,光照時間最強烈,人也勞作了兩三個鐘頭,是時候吃午飯了。古人一日三餐中,最沒有儀式感的應該是中午飯。那些在田間地頭勞作的男人往往不回家,坐在地頭等著家裡的婦女給送飯。白居易在《觀刈麥》裡寫到: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婦女用扁擔挑著飯,兒童抱著水壺跟在後邊,給在地裡幹農活的男人送飯。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未時·午休

午飯過後,進入午休的環節了。未時也叫

日昃

,即太陽剛剛偏向於西邊。關於古人午睡的記載,莫過於宋代詩人白玉蟾的

“一片睡雲驚散,綠槐高處風蟬”

。午覺睡的天昏地暗,躺在綠槐樹底下,聽著樹上的蟬鳴,感受著和風佛面,真是別有一番趣味。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申時·晚飯

古人吃晚飯的時間比較早,差不多在傍晚五點前解決晚飯的問題。五點對今天的人來說,大概沒有下班回家,但古人已經吃過晚飯。尤其是在宋代以前,大部分古人的飲食標準是

“一日兩餐”,“一日三餐”的概念是宋朝人發明的。所以,西漢《淮南子》裡說,

至於悲谷,是謂晡時。晡時

就是吃第二頓飯的時間。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酉時·休息

古人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酉時是下午五點到七點,無論是春秋,還是冬夏,七點基本上都要進入天黑暮色。因為古人沒有太多的娛樂專案,蠟燭又是極其珍貴的照明材料,為了節省使用蠟燭,古人會老早地上床睡覺休息。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戌時·約會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在酉時是要休息的,而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一天的快樂時光豈能少了黃昏時分。古書上解釋說,

黃,地之色也。昏,日冥也。

兩者連在一起,是說天色已經漸黑,但沒有黑透。那些有情調的上層人士,會把黃昏定為約會的時刻。尤其是宋朝社會相對富裕,黃昏的時候會有青年男女約會的場面,比如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亥時·人定

從辰時到戌時,這是絕大多數古人的活動時間。因為下一個時間是亥時,即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到這個時間段,無論是什麼人都要安安靜靜地進入夢鄉。亥時專業名詞叫人定和定昏,有著

“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

的養生說法,但也不排除有心事的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唐朝李宣古的便是其一,

人定朱門尚未開,初星粲粲照人回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子時·中夜

子時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間,它是兩天的分界線。子時屬鼠,寓意老鼠活動最為頻繁的時候。此時,除了老鼠和唐代張繼那種落第孤獨的文人在吟唱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辛苦一天的勞動人民哪有那份心情和精氣神半夜三更不睡覺呢。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丑時·報曉

中國人的夜生活始於宋朝,因為在宋朝以前,歷朝歷代都採取

“宵禁制”,不到規定的時間,不允許出門四處閒逛,只有宋朝解除宵禁制,允許發展夜生活。所以,在宋朝出現一個職業叫“報曉”。凌晨一點到三點,報曉人會行走在大街小巷用歌唱加吆喝的方式,給大家報送當天的天氣狀況。很多賣早餐的商家在聽到報曉後,就知道該起床準備出攤了。

古人活色生香的一天,都記錄在“十二時辰”中

寅時·平旦

寅時,也叫平旦,黎明將至,月與日交替之際。

舊的一天剛剛過去,

新的一天

馬上到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正是酣睡正香的時候。因為

“寅”對應的是老虎,古人認為寅時是老虎作為兇猛的時候,人應該在家好好睡覺,儘量不要在黎明前外出走動。

有句話說,當

在你享受快樂的時候

也要

做好

接受痛苦

的準備。

今天的人享受著科技發達帶來的紅利,出門有陸海空交通,在家有網路和手機,但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身心輕鬆,相反會有一種乏力的感覺。

古人雖然生活單調,但也少了許多生活的煩惱,照樣過得活色生香。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不斷地重複輪迴,這是否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