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百城百藝 非遺名錄|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包公故事

作者:由 文旅中國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2-05

包公是不是歷史人物

百城百藝 非遺名錄|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包公故事

安微

合肥素稱“三國故地、包拯家鄉”,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宋代的大政治家、一代名臣包拯就出生在這裡。歷史上的清官包拯因其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勤政愛民,被後人尊稱為“包公”,成為老百姓人們心目中的“包青天”。

千餘年來,有關包公的傳說故事在安徽合肥地區的流傳形式主要以民間百姓的口口相傳為主,其次為散見於文字記載的各類書刊,以及以說唱、戲曲、書場等形式儲存下來的演藝故事等。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元代的雜劇、明代的話本、清代的章回小說。合肥歷代的地方史志中均有詳盡的記載。

百城百藝 非遺名錄|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包公故事

包公祠

據瞭解,目前《包公故事》已整理成冊的有近百篇,可分為勤奮好學、執法如山、鐵面無私、清廉正直、料事如神、為民伸冤、嚴懲貪官、不畏權貴等八個類別。這些故事在合肥周邊地區世代相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無不寄託著家鄉人民對包拯這一歷史人物的崇敬和愛戴,寄託著人民對這位嫉惡如仇、體察民情的歷史清官的敬仰與讚頌。

百城百藝 非遺名錄|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包公故事

京劇中的

包拯

形象

包公既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又是宋元明清文學中經常表現的人物形象。歷史上的包公,有著清廉似水的品德、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善斷疑案的智慧。在文學作品當中,包公依然清廉正直,富有鬥爭智慧,但他的形象被神化了。清官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所形成和積澱的一種文化現象,清官文化的形成是有他的原因的:一是封建社會所固有的階級對立、階級壓迫而帶來的下層社會民眾的政治嚮往,對親民政治的嚮往;二是因為封建社會缺少法制,下層社會民眾在觀念上只能求助於“人治”,從而從心理上求助於“清官”,希望清官能替自己做主,能為自己理冤;三是民間審美趣味激發了公案題材文藝作品的流行,帶來了“清官”系列作品的不斷繁衍。包公可以說是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他的形象為核心構成了文學作品的一個系列,即包公戲。歷代包公題材的文學作品,仍然能夠給我們以審美的享受。

2020年12月,《包公故事》入選文化和旅遊部第五批國家級非遺“民間文學”專案名單。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責編

: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