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作者:由 中歐商業評論官方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2-05

由它去吧的英文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撰文 |

王烈

談囈錄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以終為始,

先談談大事

茨威格有句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幸福的人生在哪裡?

先說一下我心中悽慘的人生是什麼:一打電話就是求人辦事,自己要啥沒啥,兜兒比臉乾淨,別人繞著你走。還有一種更悽慘的人生是,物質上,你要啥有啥,但你不被任何人所需要。

大家應該不想過這樣的日子。

那想過什麼日子?我猜年輕的同事們和我一樣,一直惦記著要幸福。人怎麼著就幸福了?阿德勒哲學是這麼界定的:始於課題分離,終於社群認同。社群認同你的什麼?你的價值唄。雖然價值多種多樣,但是,你總得有點。否則,你就成了不被需要的人。

我今天談的,是如何提升與工作相關的價值 —— 別的方面我也沒啥資格談。

工作的意義在哪裡?

工作到底是為了啥

這個狹窄的視角看,我覺得人生大致可以粗略地分成兩大類:

第一種人生 —— 以工作謀生。

工作就是工作,do it for living,可以理解為謀生。樂趣不在工作中,樂趣在工作之外,標誌性的話是 work life balance。

第二種人生 —— 以工作為樂,順便賺錢。

在工作中獲得樂趣,而錢,是這種樂趣的副產品。你可以理解成,每天打遊戲,還有人給你錢。

我喜歡第二種人。社會上,第一種人是多數,第二種人是少數,選這條路的人不多,有些人是不能夠,多數人是不願意。

老王,調子是不是起得太高了?

年輕的同事們會說,老王調子起得高啊,是因為你站著說話不腰疼嗎?我們還都在為生計發愁,最經常思考的是地鐵和盒飯,沒辦法這麼超脫。

同事們請注意:我們不是在慫恿大家,讓大家不要追求工資和獎金。作為老闆,這麼直接洗腦太露骨了,手段不夠漂亮,吃相也不體面。

錢,不僅重要,而且很美好,適當的金額,有利於家庭和睦,有時候可以延年益壽,甚至能消災辟邪。我今天要探討的,不是錢好不好,是

什麼是你的驅動力

—— 什麼在推著你向前邁出每一步,是錢,還是成長?

我的一位老領導對我的評價是,我不能 respect diversity,我知道自己的毛病,不夠寬容,對人類的多樣性一直不能適應,只喜歡和同類待在一起,互相梳毛找鹽粒抓蝨子。許多老同事都知道,我有個說法叫

俱樂部

。有一些同事在我俱樂部裡面,有些不在。什麼人在?那些傾向過第二種人生的人,咱們在一個俱樂部裡。其他人?我相信他們有自己的俱樂部,或者說,大家只是同事,我不在乎他們在哪玩,他們愛哪玩哪玩 —— 人家沒什麼不好,只是大家不是一類人,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我接下來的溝通是針對第一種人,在工作中尋找成長。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如何讓你和工作

相互成就?

幸福是在路上,還是在終點?

假如去爬山,樂趣在哪?那些選擇纜車的,樂趣在頂峰,那些主動選擇自己爬的,樂趣在氣喘吁吁。

樂趣在頂峰的人,如果沒有了纜車,那爬山可以理解為煎熬,是為了獲得美好而不得不付出的痛;

樂趣在路上的人,那些磕磕絆絆,以及股四頭股二頭腓腸肌輪流抽筋兒,都是痛並快樂著的事。而頂峰,是你額外的 BONUS。沒打到大 BOSS,並不影響你樂樂呵呵玩遊戲。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只在山頂上才幸福,不如在攀登的路上邊爬邊幸福。如果把這個例子變成各類男女感情生活的事,你們可能更容易理解。幸福,必須在路上,好的工作狀態,必須是在工作中發現樂趣 —— 發現不了就創造樂趣 —— 然後讓自己感到幸福。

不要指望說,我現在忍著幹工作,等週末幸福一下,等休假幸福一下,等退休幸福一下…… 這麼說吧,

集中幸福

都不是好選擇。真到你有了閒,你還真不一定能幸福出來,

幸福這門技術,靠的是高頻但不連續,要隨時練習才行。

有個美麗的英文詞,叫 Eudaemonia,是

因積極生活帶來的幸福

,嗯,不太好翻譯。它是個什麼狀態呢?

它是你開啟五年前自己寫的報告,看著很不順眼;

它是研討會開到半夜,大家決定下樓喝一杯;

它是一個精彩的 Presentation 之後,當晚你的失眠;

它是客戶真誠地向你表示感謝時,你的那點不好意思。

這些都是 Eudaemonia —— 諮詢行業很難暴富,錢可以買到 happy,但錢真的很難買到 Eudaemonia。

或許,逛街買東西打麻將看抖音,都可以讓你 Happy —— 這個詞更適合翻譯成找樂子,但發現自己每天的工作很有意義,能感受到自己像竹子拔節一樣咔咔咔地成長,體會到那種不足為外人道的樂趣,才會讓你感受到Eudaemonia。

如果不能在路上找到幸福怎麼辦?我不喜歡我的工作,怎麼辦?

工作有兩種,你喜歡的,你不喜歡的。

應對原則也分兩種,“

愛一行,幹一行”和“幹一行,愛一行”

如果可以選,那當然要找你喜歡的,這時適用的原則是

愛一行,幹一行

如果沒得選,或者你雖然心存不滿,但現在還不想動,那我建議你

幹一行,愛一下

—— 既然我幹了,就要好好幹,就算眼前的工作是一坨狗屎,我也要讓它開出花來,這樣將來才有資格在鮮花和掌聲中破口大罵這份工作。

九零後的同事們可能不能同意,說我們打小可是被寵愛大的,我們可不能忍,工作不順,難道不應該是換工作嗎?可以啊,寶寶當然可以換工作,但只是換工作,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我岔開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不能在婚姻中找到幸福感,怎麼辦?離婚?當然可以,大家都在這麼幹,我也經常勸別人趁著年輕多走幾家,別一棵樹上吊死,要多吊幾棵試試,萬一哪棵吊得特別舒服呢?可你去看看那些連續結婚者,他們再結婚也不見得幸福,除非他自己對兩個人該怎樣相處的觀念有了改變,或者恰巧,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個願意甚至喜歡容忍他,就好他這口兒的那個人。

公司沒有義務要容忍你。在一家公司不能找到幸福,去另一家公司也不一定能找到幸福,因為找幸福的人——你,還有你的觀念—— 沒有改變。

消極的人,在哪都消極,創造問題的頭腦,在哪裡都會創造問題。

環境不是決定性因素,你的腦子才是。

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有個小說,叫《人生演算法》,小說寫得很好,喜歡科幻的同事可以看看。借一下這個書名,人生是個演算法,你的觀念才是那幾個最重要的係數。演算法不改,你的命到了哪家公司都一樣。

有沒有什麼接地氣的好方法,能讓我愛上工作?

我就沒見過有人問,說能不能讓我喜歡上打遊戲?最接地氣的方法,是把工作變成遊戲,變成知識與技能的打怪升級,格子間就是你的作戰室,你的大本營,讓自己一直打怪,一直處在“研究、實驗、提升、創新”的迴圈中。套用一句著名學者項飈先生的話,把自己作為方法,在反思與提升的迴圈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妖精們的修煉,是吸取日月精華,滋養自己的內丹。作為諮詢顧問,你們的日常修煉,應該是

用專案養產品

。專案,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工作;產品,就是你自己。

你是你自己的產品經理。

帶著這個角色,當你面對一項工作時,你就得想:我能從這個專案中吸收點什麼天地靈氣?什麼東西對我的內丹有幫助?這個想法可以變成三個具體的問題:

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寶貝,漲什麼見識?

我可以藉機打磨什麼打怪升級的能力?

怎麼衡量我的收穫,怎麼固化我的收穫?

如果在一個專案中,實在找不到可以漲的見識,可以學的技能,那我該怎麼辦?

那我再送給你一個工具:轉化任務。這個好用,屬於開外掛,是作弊技巧。

具體點說就是:

把這件事,變成那件事。

舉個例子。你是個快遞小哥,你覺得每天送快遞沒意思。於是,你就把三輪車上的每一天,當做你背誦詩詞的專用時間,從 1 樓到 15 樓的電梯上,可以背完一遍《俠客行》。有時候要加班多送幾件貨,不是為了急客戶之所急,是因為今天的內容還沒背完,趕不上進度了,已經報名《中國詩詞大會》了,要抓緊。你,就是雷海為,《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中專畢業的快遞小哥。在決賽中,當他答完最後一道題,聽到臺下喝彩聲歡動,人們紛紛站起來鼓掌,那種感受,應該是 Eudaemonia 吧?雷海為不是送快遞的,他只是扮演送快遞的 —— 只是因為在路上,背東西的效率比較高罷了。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我以前經常勸同事安心工作,方法就是讓他假裝臥底:你不是覺得在寶潔上班沒意思嗎?那你就假裝你是聯合利華派來的,那就不一樣了,那看什麼都有意義了,別人印表機上的廢紙你都想翻一翻,你要收集情報啊,上海的阿姨們還等著你的彙報呢。

說說咱們諮詢顧問們最典型的場景:是不是有些會,讓你身心靈都很受摧殘?那你就記筆記,挑發言人的邏輯問題:

論題和結論不一致 —— 跑題的;

論據不支撐論點的 —— 瞎扯的;

論證方法不對 —— 愣懟的。

你看,這就可以訓練自己的批判思維了嘛,這種會參加多了,自己可以出本案例集。反過來一樣,和優秀的企業家一起開會,是我們自己學習的好機會,他們就是日月精華啊,你要像揀金幣吃蘑菇一樣貪婪才對 —— 你應該是全場聽講最認真的那個人。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工作中真正的樂趣

在於創新

“我認為,我們的天父創造人類,是因為他對猴子失望了。”—— 《馬克吐溫自傳》

創新為什麼重要?

大家不要把創新理解為黑科技啊小發明啊,這麼想面就窄了。這裡說的創新,指的是創造出不一樣的、更有效的新思路、新做法。

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迭代,廣義上說,就是創新。

原來的東西,可以用,但不夠好。我是對付著用下去呢,還是要逼著自己找出一個更好的方法?某天,陪我老孃看紀錄片《紅旗渠》,講當年河南林縣缺水,鄉親們人挑驢馱的,每天弄點水,洗澡捨不得,都是幹搓,人倒是也能活著。可是,要這麼活不?林縣人民的口號是: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

於是,他們大膽構思,捨身苦幹,結果,在峻嶺崇山中生生鑿出了一條“人工天河”—— 紅旗渠。我看影片的時候就想,

創新的動力其實就是不能忍,就是不苦熬,就是對一切落後的不寬容。

我們有很多同事就是擅長忍 —— 原來的東西我已經很熟了,客戶也認可,我還需要拿出一個再好一點的嗎?

需要。這既是為了超越客戶的期望,更是為自己的提高。就像我們有些客戶說的,我們不看國標,我們要用更高的企業標準生產產品,雖然財務總監不一定認可這個觀點,但我覺得,這樣的企業家才有精氣神,才是值得追隨的精神領袖。

說到這裡,有的同事會發現,你這說的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進入學習區啊。

沒錯,就是要一直推著自己離開舒適區。哪裡是舒適區的邊界?一個簡單粗暴的評判標準:

如果你幹這事,得心應手,心情愉快,你就在舒適區,你乾的事就是娛樂,娛樂沒問題,但娛樂不會讓你再進步。想進步,你只能一腳一腳地把自己踹出去,踹有點難受,但還不至於吐,這是關鍵。

下一個問題是,我怎樣做到不斷地自己踹自己呢?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創新者?

這個問題太大,我沒能力回答,就和大家分享幾個我自己的心得。兩組事:

第一組是三個事:好奇心,觀察力,想象力。

第二組是三件事:知識庫,學習技能,趁手的工具。

在第一組裡,三件事我只能談談好奇心,第二組裡,重點說說知識庫。別的也很好,甚至更好,這次時間不夠,浮皮潦草地談,那就輕薄了這幾個話題。咱們留著以後探討。

好奇心有什麼用?

好奇心是前提。

沒有好奇心,你根本不會對自己提出問題;

沒有問題,你不會給自己安排任務,不會要踹自己一腳;

沒有任務,你不會付出任何額外的努力。

就是這麼個迴圈。在這個迴圈裡,好奇心是第一步。

好奇心打哪裡來?

不談理論,咱們直接講落地的,方法是:

你就逼著自己不斷提問題就好了。

可以提的問題很多,我建議你挑三個基礎的,比如在商業領域,你無論看到什麼現象,就硬生生地提三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還可以是什麼?

這種訓練是借鑑比約克的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執行意圖理論,你可以理解成 If Then 語句 —— 只要看到什麼現象,就問三個為什麼,直到形成條件反射。

舉個例子,你走進客戶的總部會議室,看到牆上有個標語,叫“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好了,開始問問題。

1)什麼意思?

你光打卡不行,你還得賣力氣幹活,你要是敢不好好賣力氣,我明天就幹掉你,你信不?—— 老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2)為什麼要掛這個標語?

能在辦公室裡掛出來的,肯定是老闆認可的,透過它,你能看出老闆的行事風格,簡單直接,喜歡說你能懂的,嘮社會嗑,這豪爽氣場已經出來了。這種文化線條下面,員工的敬業度會怎樣?跑冒滴漏會不會嚴重?企業一開會,大家都掏出小本本唰唰唰地記筆記,他們這時心裡想的是啥?你都可以猜一猜。

至少,看到這類粗獷的標語,你應該調整一下會議上發言的調性,不要捅專業大詞嚇唬人,要給大家的感覺是,“咱兄弟們也是簡單直接的人,咱們談點落地的事。”

這基本屬於

標語口號相面法

3)還可以是什麼標語?

如果你是企業老闆,你也想傳達這個意思,你可以怎麼說?用什麼標語?一定要用標語嗎?有沒有別的方法?

你看,如果這種現象都能推著你想這麼多,你還發愁練習的素材嗎?練起來,先把自己變成好奇寶寶,問題少年,不怕死的貓 —— 總之,不停地向自己提問題就對了,這事沒成本,沒損失,只有收穫。

前面說了,觀察與想象這兩件事,咱們回頭說。接下來談談第二組,重點說知識庫。

知識庫有什麼用?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大家記住這個詞,回去查查,看一下人們在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識。

創新不是憑空來的,甚至不是真的新東西,他不過是大量現有素材的連結,是舊知識的新組合。

如果是這樣,那舊知識在哪呢?公司的舊知識在飛書裡啊,你的舊知識在印象筆記啊,在有道筆記啊。

都對,也不對。

說它對,因為知識需要有個儲藏室,你把它們打磨好,放好,準備隨時呼叫。

說它不對,因為真正的儲藏室,在,且只在,你的腦子裡。這個觀點很不招人喜歡 —— 鄉親們說了,都什麼年代了,靠搜尋就能找到絕大多數資訊,還需要記嗎?

需要。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要建立一個人肉知識庫

我們的腦子有兩種儲存機制:

工作記憶

,你理解成記憶體吧,容量小,忘得快,一會就沒,比如你記個簡訊驗證碼;

長期記憶

,類似硬碟,儲存容量大,但寫入和調取的難度都大。

人腦在思考的時候,是這麼個操作流程:

1)從外界接受資訊,把它放在工作記憶中;

2)再從大腦中調去長期記憶,也放到工作記憶裡;

3)外來的新資訊和腦子裡的舊知識在記憶體相遇,CPU一攪合,誒,有個新的想法blingbling 了。

如果你的知識只是存在印象筆記裡,你可能根本意識不到你有這個儲備知識。外界資訊進來,空轉一圈,甩出去了,沒啥產出。萬一你想起來了,好像我存過一篇文章談過這事,找了半天,找出來了,八成已經錯過了想法發酵的時機和場景。這類似你做數學題,如果每一步都要去書裡查定義查公式,你做題不會太利索。

好吧,假如你現在相信了我,認為這話有道理,那下一個問題是,我該把什麼知識放腦子裡?我記性不好,最怕背東西,我記不住怎麼辦?沒問題,這事有太多人惦記過,咱們上方法。

關於學習技能,有什麼落地的方法嗎?

有。康奈爾學習法。一般大家把它叫做康奈爾筆記法,我覺得,這個稱呼其實是把它降了級,好像他是用來記筆記的。如果你使用正確,他是用來學習的。

先簡單介紹一下。

康奈爾學習法,裡面有 6 個 R。分別是:

Record,Reduce,Recite,Review,Reflect,Reuse。挨個說一下。

Record,記錄。

不要太關注網上說的如何記康奈爾筆記,分多少個格,什麼東西寫在哪,那個陳舊了,現在都是電子筆記,不是那個路數。

談到記錄時,大家要先思考一個問題:記錄到底是為了什麼?還是以終為始地思考:

記錄不是為了收集,而是為了創造。

這是記錄這件事的憲章,總體指導原則。

基於這個原則,但凡對創造有用的,任何可能對你思考有幫助的資訊,模型,哪怕是一個有用的資料,某個軼事,一小段演算法,都行,都是應該記憶的素材。

隨時記!關鍵是隨時記,好東西容易丟,錯過了就沒了。

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可用的軟體工具很多,我就不推銷哪個應用了。建議大家選一個支援標籤,最好支援雙向連結的就好,這對於後面的Reflect和 Reuse 部分幫助很大。記住,一定要把“

標籤

”用起來,否則你就生活在知識管理的舊社會。

Reduce,精編。

以大家經常寫的《客戶會議紀要》為例,發給客戶要全、要詳細,但自己用就不一樣。整體的紀要不重要,但裡面的邏輯框架,某個觀點,某個流程,吉光片羽倒可能是重要的。你需要的是,整理,去掉廢話,去掉無關緊要的,只留下乾貨。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困惑了,為啥有結構的大段文章不重要,關鍵詞和零打碎敲的隻言片語反倒是重要了?

這是腦子的需要,腦子是基層單元的自由連結,天生就這麼一小農經濟的結構,不擅長大量資訊和長鏈條的邏輯,大段文章很難成為思想的素材。為了配合腦子想事的機制,我們需要的是

儘量小的元素、最小知識單元

,就像是新建一座房子,一塊磚頭比一面牆更靈活好用。蘋果備忘錄的產品經理提出過一個概念,叫“

原子筆記”

,是說,知識塊要儘量小,像原子一樣小,這樣才好用。於是,你需要把大段的記錄,肢解成一段段獨立可用的Chunk,知識塊,這便於搬運,便於再利用。

我自己在這方面花非常多的時間,估計一年肯定超過 300 個小時以上,是我最大的學習支出之一。

Recite,背誦。

煩人的地方來了,人家不喜歡背東西。前面說過了,不背,東西就不在腦子裡,這事你沒得選,就得背。

但也不是硬背,有竅門,竅門之一還是

提問題

我針對每個知識塊都提了至少一個問題,放在開頭,比如:兩個企業整合需要關注哪七個方面?每次看到這個知識卡片,不看內容,盯著問題想?哪七個方面?想不起來?愣想,一定要愣想一會,這時候你就用到了 Desirable Difficulty,必要難度,你想得越艱苦,從長期記憶中調取的難度越大,記憶就越深刻。誒,終於想起來了,是產品、客戶、運營、供應鏈、團隊、資訊、財務。七個方面,太碎,於是又把它分成了三個小資訊塊:

產品、客戶,

這是前臺,關注的是銷售,把什麼東西賣給誰;

運營、供應鏈,

這是後臺,關注的是東西是怎麼整出來的;

團隊、資訊、財務,

這是基礎,是更底層的保障。

這樣我就不必記七個,記三個就好了,前臺兩個,後臺兩個,基礎三個,是記電話號碼的路數。

於是,背東西就變成了 Q&A,提問,回答,隔幾天來一次,艾賓浩斯曲線,最多三五次,這個資訊就變成了你肉體的一部分,需要很大毅力才能忘記。

背東西這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

你背的越多,新東西就越容易背,

因為可以橫向關聯的東西多,越容易和舊知識勾搭在一起,舊知識帶動新知識,效率越來越高。

這個步驟我用的工具是 ANKI,其實任何一個好用的背單詞軟體都可以。

Review,回顧。

其實在流程上,Review和Reduce、 Recite 是在一起的。

每次 Review,先從Q&A 開始,看著問題想答案,想不起來,再看答案;

每次看答案,都再做一次Reduce —— 可能原來 100 字的 Record,看完了只有 20 個字,這就吃透了;

然後再 Recite,這東西就是你的了。

Review 這事,我建議你

1)每天至少花半個小時回顧一下;

2)在週末集中整理一下這周的筆記。

我輕描淡寫說的這兩條建議,其實是核心動作,就是你不能光是記,你得整理啊你得背啊。知識倉鼠們一般不做這一步,其實多數人類都不做這一步,你們中的多數人,其實聽完了我說的,也不會去做,這很正常,這條路上一點也不擁擠。

Reflect,思考。

這個作用就大了,這個走的是深度。記得我在好奇心這部分說過,看見什麼事都問三個問題,這裡也用得上。比如前面談到的企業整合問題,為什麼不談品牌?為什麼不談研發?是不是研發屬於產品的一部分?這裡的運營怎麼定義?銷售屬於運營嗎?等等。

跟大家分享下我一般用來Reflect的套路,也是三類問題,

XYZ算命法

。想象一個三維座標軸,XYZ軸。

沿著 X 軸想

,時間軸嘛,你就想,這個事是怎麼來的,以後會怎樣?

沿著 Y 軸想

,走縱深,你就想,他的底層是什麼?如果這是表象,那下一層的模式是什麼?再下一層的結構是什麼?再下一層的原則是什麼?

(這是系統論的結構)

沿著 Z 軸想

,延展開想,主要是做對標,別人是怎麼做的?如果換一種方法,還可以怎麼做?

透過這個 XYZ 軸思考,基本上能把這個事想得比較通透了,對得起這個知識塊了。

Reuse,複用。

把這個知識點用出去,主要是輸出的事。結合到咱們的主題,創新,最大的用途是被調用出來,和外部資訊結合,產生新想法。

發現沒有,這哪裡是記筆記的方法,這甚至不是建立人肉知識庫的方法,這就是學習的方法。

對於各位以販賣智力為生的同事們,學習,是你的馬步,是你們的日課,每天抓緊時間勇猛精進吧,你們需要趁著夜深人靜後院裡偷偷練功,別耍小聰明,那些行業高人們,看起來晃晃悠悠,他們付出的努力是你難以想象的,哪有那麼隨隨便便的成功?我也想給你們年薪百萬,你們自己配得上就行。

我經常說一個觀點,做乙方,臉都是自己給的,你的尊嚴來自你的價值,沒價值,你就得接受客戶把你的臉扔在地上踩著玩

(這話的版權屬於王偉國)

,甭說客戶了,有時候我都想踩一踩。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聚焦一個點,

燒開一壺水

燒開一壺水

建議各位同事,每個階段,比如一個季度,能聚焦一個知識或技能點,重點突破。新技能 Get,關鍵在於

短時間,高強度

。看到你家街邊下象棋的老大爺沒,他在那下了幾十年,也沒啥長進,臭棋簍子。他孫子參加象棋暑期班,20 天下來,完勝他爺爺。

為啥?方法對,再加上短時間大劑量的練習,強度上去了,大腦的相關神經元就結合在了一起,這個技能就長在你的腦子裡,這不是比喻,是物理的、生物的,長在了一起。刺激輕了,就算時間長也不見得好使,因為一直得不到閾值。

前些天,有些同事在專案上會聽到,我反覆跟客戶強調,做市場,要燒開一壺水,其實是一個意思,你不斷燒水,燒一會兒就關掉,明天再燒,你燒十年,用了很多電,卻得不到一壺開水,你永遠泡不了茶。

這是很多企業拿不下一個市場的原因,一遍遍打某個市場,就是拿不下,為什麼,多數是因為水沒燒開就斷電了,其實也是家裡孩子學不好某一學科的原因,都是強度不夠,道理都是相通的。經常有人問我,那你說,啥強度算是夠了。我的判斷是這樣的:

如果你覺得這個投入太過份了,有病吧?那個程度往往是剛剛好。

學習效率 = 收益 ÷ 精力

經常看到同事在年底統計自己看了多少書,在書上怎麼劃各種波浪線了。恭喜你們,你們戰勝了手機遊戲和短影片,看帶字的東西了,邊看邊動腦子了,這非常好。

還是要思辨一下:

如果看書是為了體驗閱讀帶來的愉悅,那麼這類閱讀不要追求那麼多的意義、目的、結構,也不一定要總結出個一二三四的,純粹的靈魂愉悅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閱讀是為了工作技能的提升,這類泛泛的閱讀,這都是表演 —— 表演不是貶義詞,但的確不屬於學習。你不服沒關係,臧否啊腹誹啊都行,但希望你夜深人靜的時候再反芻一下我這個說法。

就專業技術而言,我希望大家從表演學習,過渡到高效學習。凡事都有個衡量標準,在業務技能訓練中,標準可以是學習的效率:學習效率=收益÷精力。

收益,是透過學習得到的進步和提高,那些真正轉化成你的能力的東西 ——

如果沒有達到流暢地應用,所謂的掌握,都是幻覺。什麼是流暢?流暢就是不加思考,

張嘴就來。

精力,學習消耗的時間精力。雖然把時間花在學習上是件好事,但

投入少,產出多

是放在哪都適用的道理。如果收益一定,但你花的時間更少,省下來的時間用來追劇,可能更有意義一些。

泛泛地閱讀專業書,需要投入很多時間,但只能獲得一點點似是而非的收益,不值得,有點苦大仇深,用力過猛。你想想你的初心,你看書到底是為了啥呢?“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想成功,你有很多事幹,不一定要表演讀專業書。我認識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不見得怎麼讀書,但無一例外勤于思考,對自己的原則和邏輯把握得很透,這遠比泛泛閱讀有用得多。

作為一個新人諮詢顧問,怎樣才能提高專業技能的學習效率?回想一下你高中時代如何學習就好了,如果那時候你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現在一樣適用。如果高中也是苦大仇深地學,那我可以給出一個最簡單的建議:提問,考試,挑錯,再練。想要詳細一些的建議,自己去看看《認知天性》,會有幫助。

最後,給一個建議:

不建議大家拿過來一本書開始看,就邊看書邊記筆記,影響了閱讀,筆記也記不好。

那該怎麼辦?

第一遍看,忍著,別記筆記,訓練自己在每分鐘讀 500 字,差不多兩頁,每小時 3 萬字,一本普通長度的作品,應該四五個小時,一個下午。

重點是,讀完花半個小時,憑印象寫個小結。

總結以後,如果覺得這本書好,值得看第二遍,第二遍的時候再記筆記。第二遍的筆記,就算是 Record,就要進入到康奈爾學習法的 6R 迴圈中,透過不斷地 Review,提問,回答,一遍遍提取,一遍遍 Reduce,整理成自己的乾貨,再 Recite。逐漸地,透過 Reflect,把書的內容,變成自己的內容,然後高頻地 Reuse。

最後,像錢鍾書先生一樣,家裡沒什麼書,只有自己的一本本筆記,東西都在腦子裡,他把自己本人變成了“

兩腳書櫥”

年輕人如何與工作互相成就

小結一下

好了,時間問題,咱們就聊到這,我小結一下:

一,一定要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二,幸福來自成長,來自提升自己的價值;

三,創新是工作樂趣的來源;

四,創新的前提是,你腦子裡的東西多;

五,記得康奈爾學習法;

六,要幹,就燒開一壺水,要麼就別幹。

謝謝大家,希望大家新的一年,凡事徹底,勇猛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