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作者:由 純陽財經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2-07

價值源泉為什麼是抽象勞動

勞動價值論

的形成。

勞動價值論的產生來源於學者們對商品交換中“等價度量物”的追尋。重商主義關於財富來源於交換的認識被重農學派批駁,魁奈在論證交換不可能產生財富時,重 申了等價交換原則,而且分析了這一原則假定的前提條件,第一個明確提出“經濟 人”假設:人們總希望以最小的犧牲,即以最少的勞動、痛苦,以求得最大的滿足。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並且,魁奈還提出完全競爭是等價交換的基礎,是達成自願交易的保證。魁奈關於“經 濟人”和完全競爭的假定後來成為古典價值論的分析前提,在此前提下並將使用價值 與交換價值區分開後,學者們的努力必然集中在交換價值的研究上,而對交換價值的 度量和本源,自然成為價值論的核心。

亞當斯密在批判重農學派“一切價值的本源來自農業”的狹隘認識,正確指出 農業和工業生產部門都創造價值的同時,揚棄性承接了配第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在 生產和交換的諸因素中勞動是價值的決定性因素,提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 值的真實尺度”。

但斯密是個現實主義和有歷史責任的學者,他很快發現現實中土 地和資本也參與了分配,因而斯密把這一命題的成立條件推移到早期原始社會人們物 物交換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斯密得出“現實”中的收入價值論,即認為無論利潤還 是地租,都是勞動的產物,是勞動對原材料或土地所增加的價值,商品的價格歸根結 底要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三種收入。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所以,斯密的價值論是勞動價值論和收入 價值論混合的雙層價值論。熊彼特認為,斯密的價值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勞動價值論, 而不過是如同選擇公牛作為計價手段一樣,是一般等價物的選擇問題。而在商品價 值的度量上,斯密又認為,“每件物品的真實價格,即每件物品使想到它的人付出得實 際代價,乃是獲得每件物品付出的辛勞和招致的麻煩。”

這實際上是以負效用來衡 量價值量,與勞動數量尺度並不完全相容。因此,斯密的價值論實際上是成本論、 效用論和供求論的混合體,其雖然為後來者研究價格理論打下了基礎,但也留下了諸 多尚未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完全意義上的勞動價值論應該說是由大衛李嘉圖建立的。與亞當斯密用大量 歷史事實作為論據的歷史主義方法不同,李嘉圖使用了高度抽象的研究方法對斯密的 價值理論進行批判和修正,提出了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和決定性因素的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在研究交換價值的源泉時,李嘉圖首先排除了效用的作用,他針對斯密有名的“鑽石 與水”的價值反論,指出“效用對於交換價值來說雖是不可缺少的,但卻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李嘉圖的另一個基本觀點是,資本的使用不增加價值量,從而 不構成價值的源泉,理由是:“自然要素和機器的工作無需報酬,使用它們時無需支付 任何代價。”

李嘉圖的這兩個觀點在當時遭受眾多的質疑,尤其是後一個觀點,與現 實中的等量資本獲取等量的一般利潤率存在明顯的矛盾,而李嘉圖始終也無法解決這個矛 盾,最後終於導致“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的解體”。

李嘉圖把社會集團分為三個經濟範疇:地主、工人、資本家,他似乎不關心各經 濟現象之間的聯絡,而只將注意力放在淨產品的分配上,分配理論是其經濟理論的主 體,而勞動價值論是其分配論的核心。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但李嘉圖並沒有將勞動量決定價值的理論用於 闡明淨產值在三要素之間的分配問題,即勞動以外的要素為何能夠要求參與勞動產品 的分配。

在李嘉圖的模型中,分配只存在一個方程式:淨產品等於地租加利潤加工資, 四個變數顯然不能從一個方程式中解出。因而,李嘉圖首先將社會生產能力視為不變, 使總淨產量成為已知數。

繼而,以報酬遞減規律使地租的邊際值為零。在餘下的未知 數中,李嘉圖又根據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將工資作為經濟系統的外生變數,視為按維 持最低生存所需資料確定的數量。至此,方程式中唯一的未知數——利潤實際上也就 被確定了。

經濟體系中大量相互作用的變數在李嘉圖的絕對假設之下,都成為“既 定的”,推理的最後結果就只可能是所希望的那一個,因為各種假定本身就是為了求得 這種“邏輯的”結果而設的。這種不是出自經驗、觀察,不以事實為依據的邏輯遊戲, 在其假定條件下是無可辯駁的,即不能被證偽的。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現代科學哲學告訴我們,不能證偽 的命題是無意義的。這種對事實的複雜性過分簡化和過於抽象的表述,被稱為“李嘉圖惡習”。 可以說,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的最終失敗的原因在於其“過度”抽象和不 切實際的假設。

李嘉圖之後,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支系:其一為其追隨者不成功的繼續 辯解;其二為馬克思的“純勞動價值論”;其三為其忠實的支持者斯拉法的“生產體系 價值論”。

李嘉圖的忠實追隨者詹姆斯穆勒和麥克庫洛赫繼續在“勞動”上下功夫,為李嘉 圖的勞動價值論辯解。詹姆斯穆勒把資本視為蓄積勞動,從而把勞動的含義擴大到包 含直接勞動和蓄積勞動(資本);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而麥克庫洛赫認為價值是由交換來的勞動決定的,而 交換來的勞動通常是要比耗費的勞動多,所以資本在與勞動的交換中得到更多的勞動量(利潤)並沒有破壞價值規律。兩者都想以此來解決李嘉圖勞動價值論中資本、 勞動與利潤之間的矛盾,但都沒有獲得成功。

純之又純的勞動價值論由馬克思在李嘉圖的基礎上發揚。李嘉圖將不同質的勞動 視為干擾因素,將它交由市場去處理,並且李嘉圖也注意到了稀缺性(邊際效用)對 價值的影響,所以,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不是“徹底”的勞動價值論。

而馬克思比李 嘉圖更進一大步,不僅在李嘉圖抽象的基礎上再一次抽象,把使用價值(效用)抽象 出價值的範疇,並且把勞動抽象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以求得勞動質的完全“統 一”,成為等價交換中價值的本源和可靠的尺度。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一旦把價值抽象為勞動後,馬克思發 現利潤將是容易解決的問題,即除去“必要”的勞動時間後,“剩餘”的勞動時間便是 利潤,而困擾李嘉圖價值論的價值與資本對立的問題,可以引入價格——實際的交換 價值因供求波動而與“內在價值”出現一定程度的偏離來解決。

馬克思把使用價值(效 用)同勞動的價值割裂開,僅承認使用價值是價值實現的載體而否定其它因素在交換 價值中的決定作用,使其理論成為單一生產要素一一靜態勞動的唯一決定論,這隻 能在原始的物物交換條件下才能適用,對當時已發展起來的社會化機器大生產中的許 多價格現象不能很好解釋。

皮爾斯拉法1960年的《用商品生產商品》的論著重構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體 系。他主張價值理論向古典經濟學回歸,反對新古典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生 產力分配論。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但斯拉法不是從價值分析出發硏究社會再生產比例關係,而是相反,他 從社會再生產的比例關係岀發,反推價值關係,建立起以勞動量為主要生產費用的生 產價格(價值)體系。部分經濟學家肯定斯拉法價格體系對馬克思的價值轉化為生 產價格的論證做出了重要貢獻,為轉形問題的正確解決提供了分析工具,認為斯拉法 的價格體系的創立是對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的復興和發展。

根據斯拉法的價格理論體系,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對勞動價值論的分析和第三卷中對生產價格理論的分析是 前後矛盾的,價格可以完全解釋為“生產技術條件”和剩餘產品在社會兩大階級之間 的分配的函式,因而勞動價值論是多餘的。

另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斯拉法的價格(價 值)理論體系證明價格和利潤是在同一過程中同時決定的,“在求出利潤之前,價格是 不能決定的,結果是剩餘分配的決定,必須和商品價格的決定,透過相同的機構同時 決定”,因此斯拉法的價值理論從側面說明了以邊際分析為基礎的新古典價值和分配理論是一種迴圈論證。

勞動價值論,其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又是由誰來建立的?

總而言之,斯拉法價格理論是與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一脈相承, 在許多問題的研究中都遵循了李嘉圖的傳統,但加進了許多新的分析方法,並且在理 論上也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斯拉法引入合成的“標準商品”去替代一般勞動作為“價 值的尺度”。在研究工資變動對於利潤和各種商品價格的影響時,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透過綜合的投入分析法解決勞動價值與資本的對立問題。

結語

但斯拉法的價格理論體系明 視訊記憶體在侷限,一是需求因素在斯拉法的價格理論體系中是作為外生給定條件的,這與 許多古典價值理論一樣,犯了割斷供給與需求互相作用的錯誤;二是斯拉法的價格決 定方程是一種假定條件下的“計劃性”的生產體系方程,缺乏必要的經濟理論和現實 假定作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