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作者:由 陸也讀史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06-25

死人為什麼要蓋上臉

死生大事,不可矣矣。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生死之事極其重視,《中庸·達孝章》中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悠久的歷史,事死如生的態度,使得喪葬文化有著極其繁瑣的程式與習俗。

在死者為大的觀念之下,縱使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喪葬形式始終保持著及其原始而又虔誠的狀態。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噙口錢”

噙口錢,古時稱為“飯含”、“口含”、“含口”。

起源於殷商時期盛行的含玉、含貝的葬俗,《公羊傳-文公五年》中有“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此後隨著銅錢取代貝成為一般等價物,民間便有含銅錢入殮,富貴人家也有口含珠玉的。

到了近代,雖然形式略有改動,但內容大體不變。在亡者剛嚥氣時,將銅幣穿上紅線,置於亡者口中,紅線另一端栓在壽衣之上,防止銅錢滑入腹中,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噙口錢”的由來

同樣在《公羊傳-文公五年》中記載“孝子所以實親口,緣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

起初時,孝子們見亡者口中空空如也,不忍心就這麼露在外面。

其後民間便有了各種說法,一者說“噙口錢”是亡者最後帶走的“落頭”,再者說是人在陰司的買路錢,讓其來生不受窮。

舊時,人們將“噙口錢”作為人生中最後的底線,即使再窮都要放上一個,《捻軍歌謠》中就有一句“窮人沒有噙口錢,財主的元寶睡倒看。”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含茶

除了“噙口錢”外,民間也有“含茶”的說法。

安徽地區,死者除了口含銀錢之外,家屬們還會用甘露葉做成一個菱狀,放入亡者口中,再將一包茶葉置於其手中,入殮時,家屬們口唸“手中自有甘露葉,渴時還有水紅菱。”

在當地人看來,人死後口渴難耐,便會去往孟婆亭飲一碗孟婆湯,使人忘記生前舊事。

而持茶葉,飲茶水,便能抵擋住孟婆湯的誘惑而保證最終的神智。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雲南納西族人帶的東西則更多一些。

死者口含三小包,每包有大米幾粒,碎茶葉和銀屑少許。

一包作為死後渡河時的船費;另一包時陰司殿前守門凶神的開門前;最後一包則是帶給祖先的。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蓋臉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俘獲越王勾踐,不聽伍子胥勸諫,執意放走了勾踐,並聽信讒言,殺掉了伍子胥。

伍子胥臨死前悲憤不已,命人在他死後,將他頭顱掛在吳國城牆上,說是要親眼見證吳國的滅亡。

果不其然,臥薪嚐膽十年的勾踐最終將吳國覆滅。

吳王夫差臨死前,覺得自己沒臉見到死去的伍子胥,就讓手下人在他死後用白布將臉蓋住。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這便有了“蓋臉”的習俗。

此外,人死後隨著身體的逐漸僵硬,面部也會逐漸扭曲,既為了尊重死者,也為了生者的安心,這也是“蓋臉”流傳至今的一個原因。

噙口錢、蓋臉、含茶——匪夷所思的喪葬民俗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喪葬儀式的考究與傳承,寄託的是生者對於逝者的哀思。

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當如今的生者以後垂垂老矣之時,又何嘗不希望有人以此來追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