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做壽衣、打壽枋、送終,感受浙江傳統葬俗——備喪

作者:由 天順祥殯葬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12-27

棺材"福""壽"怎麼安排

浙江人的備喪習俗,大致有做壽衣、打壽枋、送終三大部分組成,接下來隨小編一起看一下。

做壽衣、打壽枋、送終,感受浙江傳統葬俗——備喪

其一、做壽衣:老人過了50歲,要提前做殮衣,俗稱“壽衣”或“百歲衣”。在蒼南,有的子女在長輩去世前,就開始預製入殮時的衣服鞋帽,這在當地有“沖喜”的意思,俗稱“壓壽”。在給親人縫製壽衣時,要選擇親鄰中的少婦或少女動手,意在借她們的年輕活力,幫助老人延壽。在紹興等地,壽衣要選擇在農曆閏年做,也有為老人添壽的意思。女眷如果身上不乾淨(例假),則不可參與壽衣的縫製。

做壽衣、打壽枋、送終,感受浙江傳統葬俗——備喪

其二、打壽坊:舊時做棺材的木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為柏木、中等為杉木、下等為松木。棺木板的厚度,上等稱“敦煌材”,板厚四寸以上;中等稱“養老屋”,板厚兩寸以上;三等稱“狗頭柄”,天台縣稱之為“散板湯”,板的厚度在一寸以下,敦煌材規定要用八人臺,其五的均用四人臺。

在溫州、洞頭等地,一般在50歲後,就備辦後事。預製棺材在當地稱“打壽枋”、“立壽”或“打百歲枋”。立枋要自家購置木料,請木匠來製作,再清油漆師傅來塗紅漆,男棺寫福字,女棺寫壽字。放在祠堂裡或閣樓上,叫“沉香木”。講究的人家,還用生漆拌和碗瓷,粉末漆了又漆。認為壽材擱得燥,來生做人可以少生病。臨時製作的壽材不幹燥,下輩子做人難免患溼症。

做壽衣、打壽枋、送終,感受浙江傳統葬俗——備喪

在安吉一帶,在哪天動斧做壽材,不僅要請陰陽先生擇日子,還要擇定時辰動斧劈柴。動斧當天早上,主人要先準備好香燭、菜餚等先祭拜。木匠劈第一斧頭時儘量劈得好,劈下的木片要飛得越遠越好,這樣預示著家裡老人長壽。從開工到圓工這段時期,親戚們會來送壽禮,其中以女婿送禮為最重,禮物多為壽糕、壽麵、炮仗等,主家在員工當日要舉辦圓工酒以示慶賀。

做壽衣、打壽枋、送終,感受浙江傳統葬俗——備喪

其三、送終:長輩病重時,子女及其他親屬都要守在床邊,謂之“候夜”,這也是子女給老人最後的盡孝機會。病人將要嚥氣時,全家大小都要來到床前,名曰“送終”。湖州一帶,老人垂危之際,家裡親人需日夜守在身旁,如果老人有口頭遺囑,大家洗耳恭聽;如果有書面遺囑,由長子給其餘兄妹過目後負責保管,總之要一直守候到老人嚥氣為止。舊時人們對“送終”極為重視,將其列為人生大事,小輩沒有守夜送終則會被認為不孝。老人臨終前如果子女沒有到齊,叫“月亮缺只角”引以為憾。如果子女有一人在遠方未及時趕到,家裡人要想方設法讓其喝參湯以“吊命”,病人一斷氣,全家大小都要嚎啕大哭,並燒些黃燒紙,稱為“燒落地紙”。有錢人家要燒包袱、雨傘之類,請和尚念“開路經”“往生咒”,邊念邊給死者換衣服。

做壽衣、打壽枋、送終,感受浙江傳統葬俗——備喪

建德一帶習俗,死者衣服的扣子要拆掉,改為明代裝束,用一條帶束之。據傳清兵人關時,漢人有三種人不投降,即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大人降而兒童不降。所以,女人、死人、小孩仍保持穿明裝。如果死者生前當過屠夫,快斷氣時,家人要用大紅布,將其手包起來。假裝手已被斬斷,免得屠殺過的牲備在陰間咬他的雙手。同時家人還拿三枚銅錢,各用紅紙包好,兩枚捏在死者手中,一枚塞人死者口中,名曰“含口錢“,有的稱“面牙”。也有將碎銀用紅紙包後塞在死者口中的,名曰“含口銀子”。

杭俗,家屬在病床前焚燒佛經,口唸:“你自己管牢!”意思是別給野鬼搶走。接著又用紅紙包兩包佛經的灰,塞在臨終者的手裡,說“這是路費,你捏牢”。若有死而復生,兩包“路費”則暫存灶膛請灶神代為保管。還有,家屬一邊高聲呼喚垂死者,一邊把垂死者的頭足互易方向。按迷信說法,這樣能使死者投生時落地快。還要點燃香燭,家屬每人手執三支香哭送死者離開人世,直至氣絕。

做壽衣、打壽枋、送終,感受浙江傳統葬俗——備喪

湖州等地還有舊俗:死者一斷氣,就在門前焚燒紙糊的轎子,前後兩個紙轎伕,一個叫千里,一個叫順風,胸前各掛兩隻燒餅,腰裡各掛一雙草鞋,放置於稻草上點火,以使他們抬著死者的靈魂悠然西回。郊區南潯等地還要把死者的部分衣褲焚燒,俗稱“燒隨身包”。在舟山,死者將絕氣,親人要給死者吃幾口飯,然後將剩飯分享給子孫。浦江一帶習俗,人應死於樓下,若死在樓上則視為不吉祥。故病人臨死前一定要睡在樓下。(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