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黨史百年微課堂丨焦裕祿:“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作者: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1-12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是誰說的

黨史百年微課堂丨焦裕祿:“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往河南蘭考縣任職。初到蘭考,焦裕祿看到的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覆蓋著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窪窩裡,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鹼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洪水淹壞了30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十萬畝禾苗被鹼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見此情景,焦裕祿沒有任何畏難退縮,毅然表態:“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鍊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裡!”

黨史百年微課堂丨焦裕祿:“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治沙治水是大問題,單靠一時的熱情和主觀願望是辦不成的。焦裕祿認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想徹底戰勝蘭考的各種災害,就必須實地考察,詳盡掌握災害的底細,摸清來龍去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部署。他決定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去把蘭考縣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個透。

蘭考縣原設有一個頗具當地特色的“勸阻辦公室”,專門勸阻外出逃荒的災民。焦裕祿把消極的“勸阻辦公室”改建為積極的“除三害辦公室”,先後抽調了120多名幹部、老農和技術人員,組成一支 “三害”調查隊,在全縣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控流沙調查研究工作,焦裕祿也參加了這次調查。

當時,許多同志考慮到焦裕祿的慢性肝病,擔心在大風大雨中奔波會使病情加重,都勸他不要親自參加一線調研,到時聽取專門彙報就行了。但他拒絕了勸告,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為此,他多次去老飼養員肖位芬的牛屋住,向他討教治沙經驗;也同新分到林業局的兩位大學生交朋友,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鼓勵他們的泡桐研究……

黨史百年微課堂丨焦裕祿:“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風沙最大的時候,就是焦裕祿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雨最大的時候,就是他帶頭下去冒雨涉水、觀看洪水流勢和變化的時候。他認為越是大風大雨的惡劣天氣,越是掌握風沙、水害規律最有利的時機。為了弄清一個大風口、一條主幹河道的來龍去脈,他經常不辭勞苦地跟著調查隊,追尋風沙和洪水的去向。

調查隊日復一日實地考察研究,跋涉了5000餘里,掌握了大量蘭考“三害”的第一手資料。全縣84個大小風口,經調查隊一個個查清,編了號、繪了圖;全縣大小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等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洩洪圖。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鹼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具體又詳細的資料,把全縣抗災鬥爭的戰鬥部署,放在了一個更科學更紮實的基礎之上。

原標題:《黨史百年微課堂丨焦裕祿:“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