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共生效應:將別人的智慧收為己用!

作者:由 老袁說職場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1-18

互相照應有什麼好處

和植物一樣,人們聚在一起也是共生的關係,群體之間存在著互相吸引、互相照應、互相促進的關係。這對於職場人士更加重要,只要認識到“共生效應”,有一種共生的心態,不管你處於什麼樣的群體,不管群體中別人給你的定位有多高,你都可以從別人那裡發現精彩。

共生效應:將別人的智慧收為己用!

“共生放應”源於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它看上去矮小而單調,當它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 則變得根梁葉茂、生機盎然。植物界中廣泛存在著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共生效應”。

後來,心理學家發現,在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如英國著名的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 1982年,這個實驗室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印證了“共生效應”的真實性。

共生效應:將別人的智慧收為己用!

在和同事交往的過程中,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自已沒有想到的別人想到了,自己沒有做到的別人做到了,但是再去看看別人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總是會說不過如此嘛,他們只是比自己早一步發現而已。實際上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很難有所進步,也很難看得更遠,永遠都是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廣闊的天空。

共生效應:將別人的智慧收為己用!

如果一個人缺乏低姿態的心,那他就如同一個盛滿了驕傲的容器,任何人的智慧都不可能進入其中,被自己吸收利用,最後只能讓差別演變成差距。就算在最好的團隊中,這種人也不會重視其他人,總是以我為主,無法看到“共生效應”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要有一顆謙虛的心,要明白思想比結果更重要。

方誌和趙聰是第一工作室的設計師,方誌能力沒有趙聰強,但人緣很好。對此,趙聰有些看不慣,:

有一次,他公開評價方誌的設計作品,說:“老方的作品就是為讓客戶滿意,沒有思想,也沒有創意。如果大家都這麼設計作品的話,所有的作品千篇一律,那算什麼設計啊?”

當時,大家都覺得非常尷尬,但方誌的表情卻很平靜,他拍拍趙聰的肩膀,說:“老趙,你說得很在理。呵呵,以後有好思路、好想法一定要給我們講講。“這讓趙聰更加得意。 但他不知道,從那時起,方誌便細心地研究每一位設計員的思路,不停地最佳化自己的設計理念。

半年過去了,有一次,一個大客戶有合作意向,公司讓每一個人設計一場作品,並要求大家認真對待。而且許諾,作品透過的員工可以升職為設計總監。後來,領導直接把所有的作品都發給了客戶。

客戶從設計稿中選中了一幅作品,原來是方誌的作品。這讓趙聰非常不解,他硬要客戶給個理由,領導也被他纏得沒有辦法,就給客戶打了電話。

客戶回答:“方誌的作品有思想, 能夠抓住消費者的心理,而趙聰的作品更適合去當藝術作品欣賞,而不是針對產品和商品。”聽到這個評價後,趙聰開始反思自己的思路和想法。這才意識到,這半年方誌都在謙虛地學習,武裝自己的大腦。他一直在不斷進步。

思想永遠比產品更加重要,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假如我們不能學會在團隊中“偷”別人的智慧,掌握別人的思路和方法,那麼只能像小時候做數學題一樣,照抄別人一個正確答案罷了。如果你希望最大程度地受益於“共生效應”,想要有更好的發展,那你就要選擇把自己倒空,不然,就算進人一個再好的團隊,你看到的都不會是別人的優點,而是覺得別人也“不過如此”。

共生效應:將別人的智慧收為己用!

除了虛心地向別人學習之外,我們還應該真心誠意地幫助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其實,在給別人提供幫助的同時,也是一個自我學習、自我昇華的過程,你的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你考慮和處理事情的方法越來越多,思路也越來越開闊。透過這種共生的團體精神的帶動,你的團隊也會逐步發展成精英團隊,並會越來越受領導的重視,大家也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必須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前提是堅持自己的判斷,最好的既不是自己的,也不是別人的;最好的是結合別人的最好的,發展自己的最好的,最後達到團隊的最好的。只有有這樣的心態,你才是擁有了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