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水牛張村、 王村、蜜蜂張村——鄭州這些怪地名,還真有些來頭哩

作者:由 大河網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2-20

樹上的水牛叫什麼

水牛張村、 王村、蜜蜂張村——鄭州這些怪地名,還真有些來頭哩

1980年版的《現代漢語小詞典》裡,就查到了這兩個字

水牛張村、 王村、蜜蜂張村——鄭州這些怪地名,還真有些來頭哩

水牛張村、 王村、蜜蜂張村——鄭州這些怪地名,還真有些來頭哩

水牛張村村民的回遷安置小區水雲苑小區南門口立有一座水牛的雕塑

□策劃熱線互動調查部執行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丁豐林文圖

在鄭州市中原西路與秦嶺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個村莊名叫(下文中稱kela)王,這“kela”二字,既不是坷垃,也不是旮旯的誤寫,是確實存在的兩個漢字,只是現在的字典裡已不再收錄了。而這個kela王村的得名,竟然源於一種工作。

中國古代的匠人,其技藝大多是家族式傳承,人們也就會以一種“職業+姓氏”的稱呼來指代他,比如我們把姓丁的廚師叫“庖丁”,把擅長彩塑泥人的張明山叫“泥人張”。

鄭州也不缺少這樣的匠人,而且有不少村莊都是以匠人命名的。本期的趣解鄭州老地名,我們就去走訪一下鄭州的“匠人”村莊。

這個小區真奇怪,門口為啥塑個牛?

在鄭州市高新區杜蘭街上的水雲苑小區南門口,立有一座水牛的雕塑,漆黑的身軀,俯首弓背,奮力前行。有外地人路過,總會不免好奇:人們通常都會在門口立上獅子、老虎的石雕,這個小區門口為什麼要立一隻牛?而且也不是一對,只是一隻?

“這不是一頭普通的牛,是我們水牛張村第一代老祖使喚過的水牛。我們這個小區也不是普通的居民小區,是我們水泥張村村民的回遷安置房。”5月26日,水牛張村前任村支部書記張國安告訴大河報記者,水牛張村的村名,就與這頭水牛有關。

水牛張村,屬鄭州市高新區溝趙辦事處管轄。張國安介紹說,水牛張村始於明朝初年,有姓張的叔侄二人,牽著一頭水牛,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鄭州,就在現在的水牛張村落戶,用這頭水牛墾荒屯田。後來世代繁衍,形成了村落,外人就稱這個村子為“水牛張”,一直沿用至今。

在水牛張村張氏祠堂內,有一座民國十八年刻立的《張氏宗祠營建碑記》碑,碑文中也記載:水牛張張氏家族於明朝初年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至此。

“當時叔侄倆遷過來的時候,官府安排地方落戶,倆人誰也不知道誰去哪兒,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叔侄倆去打水的時候,在一口井邊碰上了,才知道倆人落戶的地方隔著沒多遠,一個歸東門,一個歸西門,後來成為我們張氏的兩支,直到現在,東門一支的輩分要普遍比西門高一輩。”

2015年,水牛張村經過城中村改造後,2000多口人整體搬入了水雲苑小區,東西兩門的人都住在了一起。除了在小區南門口立了一座水牛雕塑外,在小區西門口,也另外立了一個水牛張的村牌,作為對村莊記憶的傳承。

歷經百年的張氏祠堂,族譜被糊進牆裡儲存下來

水牛張村有自己的家族祠堂——“張氏祠堂”,在2009年被列入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原地保護在溝趙辦事處門前的雙湖廣場上。祠堂只存一座正房,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頂上一根椽子上有“民國十四年”字樣。屋內居中供奉著張氏始祖牌位,兩側牆壁上分別嵌有四面石碑,上面刻著家譜世系圖。

“這是我們東門一支老‘十八家’的家譜世系圖,現在在圖上的,我知道的只剩一個人了,今年得有95歲。”張國安介紹說,這些石碑之所以被嵌在牆體裡面,是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破四舊”風潮掀起後,村裡一位老人為了保護族譜免遭破壞,就用土將這些石碑全部糊進牆裡,後來也漸漸忘記了。後來有村民到祠堂清掃牆面時無意間發現,這些糊在牆裡的族譜石碑才得以“重見天日”。現在這些石碑已經是鄭州市區內發現的儲存最全、最完好的家族宗譜碑刻。

一人致富,帶動全村,蜜蜂張村幾百年前就有了“產業”

以“職業+姓氏”命名的村莊,在鄭州市還有不少,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恐怕是火車站附近的蜜蜂張村了。

蜜蜂張村位於中原路以北、北閘口以南、京廣北路以東、京廣鐵路以西的區域。因為街道辦事處的駐地就在村裡,所以街道辦事處也叫蜜蜂張。

那麼,“蜜蜂張”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村裡流傳的說法,蜜蜂張村大約形成於清朝年間,最早有劉、王、楊三姓共8家遷徙於此,形成村落後被稱為“老八家”。後來,有一個叫張廣德的養蜂能手,從開封輾轉來到這裡居住,飼養蜜蜂,生意紅火。其他村民見狀後,紛紛向他學習養蜂技術,使該村成為一個養蜂專業村,因為張廣德名氣最大,外人遂稱這裡為“蜜蜂張”。後來張廣德的後裔全部從村裡搬走,但是村名被沿用至今。

蜜蜂張村處在鄭州火車站這片繁華區域,原來的村莊很早就進行了升級改造,現在已無法窺見它原來的村貌了。

不是“旮旯”,不是“坷垃”,鄭州“kela王”村你聽說過嗎

在鄭州市中原西路與秦嶺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個村子名叫“kela王”村,“ke”為左“九”右“田”,“la”為上“九”下“田”,這兩個字在現在的字典中是查不到的,電腦和手機的輸入法也打不出來。

kela兩字,字形類似於“旮旯”,字音又與“坷垃”相同,向來就有不少人懷疑:kela二字,是不是“旮旯”的誤寫,或者是“坷垃”的誤用呢?

“從我們村子建成到現在,一直用的就是kela這倆字,不是旮旯,也不是坷垃。”kela王村前任村支部書記宋寶成告訴記者,關於kela這個名字的來源,村裡沒有留下文字記載,根據村中老人的口傳,流傳最多的一個說法是:最早村裡有一戶姓王的人定居,他擅長做蠟刻,能在蠟上刻字雕花,手藝高超,後來形成村落後,外人就把村子成為“刻蠟王”,但是,這個刻蠟後來怎麼演變成了kela,就說不清楚了,包括刻蠟的手藝,也沒有流傳下來。

在鄭州市地名辦提供的資料上,說法又有一些出入。該份資料上敘述的是,據傳,早在明朝初期,kela王村一帶只有寥寥幾戶人家,來這裡定居最早的一戶姓王,還有幾戶曹姓、閻姓等。王姓人家的屋後有一顆大槐樹,由於年代長久,樹身乾枯,樹洞裡有一窩蜜蜂,冬季蜜蜂冬眠,蜂窩外露出一層造蜂巢的蜂蠟。附近的孩子們在此玩耍時,常常結夥到樹上刻蠟,每次去時總說:“去王家刻蠟吧”!久而久之,“刻蠟王”的名字便在這一片叫開了。

kela二字已作為“地名專用字”上報

kela王村也在前幾年進行了城中村改造,現在村裡行文和用章,用的都是“旮旯王”這個名字。宋寶成說,這是在1980年代第一次地名普查時,上級要求改的。當時村裡很多老人不同意,說這不是他們的村名。

鄭州市地名辦的工作人員解釋說,當時停用kela王的名字,一是這個名字沒有歷史文獻的佐證,二是使用的範圍也太小眾。

不過,kela這兩個字,並非生造的漢字,也非別字,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漢字。記者在一本1980年出版的《現代漢語小詞典》裡,就查到了這兩個字,釋義也只有一個:kela王,同“坷垃”,地名,在河南鄭州。但此再版的字典裡,就查不到這兩個字了。

在2014年開始的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過程中,省內專家重新對鄭州市的一些地名專用字進行審音定字,除了我們前一期報道過的“mar”(門裡一個外字)字之外,kela兩個字也被作為“地名專用字”上報,等待批覆。

記者在專家論證表上看到,專家的論證內容中指出:kela王為鄭州一個村的專用地名,根據清乾隆四十七年巧月(公元1782年7月)該村所立的“建修道房”碑記,碑文記載“州西有kela王莊”,從那時算起,這樣的寫法也已延續200多年了,群眾也早已習慣。

但是,1981年版《現代漢語詞典》註釋:kela二字音同“坷垃”,kela王,地名,在河南鄭州。針對此事,中原區地名辦公室於1986年專門向中國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寫過報告,不同意《現代漢語詞典》上的寫法,請求沿用碑文上的“kela王”字形寫法,得到同意批覆。走訪該村村幹部,也是相同意見。

在“論證結果”一欄寫道:經論證,一致同意“kela”為地名專用字、專讀音。這也就是說,如果報告得到民政部和國家語委的同意批覆,那麼kela二字就可以重回字典,我們也能在電腦和手機上打出這兩個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