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越劇的誕生,推動著戲劇特色的形成

作者:由 小雅山歌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1-05-06

越劇是哪裡的劇種

本文乃作者魅姐說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女越劇的誕生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是一個充滿著機遇與挑戰、夢想與失落的十里洋場,而我們的故事開始的時候,卻是一個涼意襲人的清晨。1923年的某一天,一條破舊的小船從碼頭緩緩拔錯啟航,一個衣衫破舊的男子,正蹲在船頭,望著船舷下的江水發呆。這個身材矮小的男子名叫金榮水,是個紹興文戲男班藝人,此次回鄉帶著一個特殊的使命一受 當時在

“大世界”

經營戲班的王金水重託,去嵊縣招收一批幼年女子學習紹興文戲。來自髦兒戲的靈感20世紀初的上海,被稱為十里洋場的上海灘經濟、文化畸形繁榮。

越劇的誕生,推動著戲劇特色的形成

越劇

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在這個五光十色的大都市中,你方唱罷我登場,在給市民帶來前所未有的娛樂同時,也令身處其間的藝人們時刻感受著緊迫的煎熬。登陸上海的紹興文戲男班藝人此刻也深切感受到了這種煎迫。就在這個時候,一次偶然的看戲經歷使王金水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大膽的靈感。他看的是一出

“髦兒戲”

,所謂

“髦兒戲”

,指的是全部由少女組成的戲班或演出的戲。早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陸續出現了髦兒戲班,演員主要以唱京劇為主。1923年, 上海新世界大舞臺招聘了一副由十一二歲小女核組成的京劇戲班。

越劇的誕生,推動著戲劇特色的形成

髦兒戲

這些女孩子少年老成的表演,猶如一股清新之風,令熟悉了傳統京劇的老觀眾感到耳日一新,因而大受觀眾歡迎。獨自徘徊在人去樓空的劇場,王金水的腦中猶如靈光一現一紹興 文戲的男班藝人年齡偏大,扮相無法盡如人意,演出的劇目又始終只有這麼幾個,這樣下去,劇場的生意只會越來越差。紹興文戲,有沒有可能也學髦兒戲的樣子,採用女子進行演出呢?主意既定,王金水找到了金榮水,拜託他回家招募一批家事貧窮,容貌姣好,且年齡適當的女子,先教習起來。就這樣,揹著簡單行囊的金榮水出發了決計想不到這次寂寞旅行將會發生的巨大意義。

越劇的誕生,推動著戲劇特色的形成

京劇

在琴師王春榮的配合下,施銀花等大膽吸收京劇,紹馬興大班、武林班等劇種和民歌小調的營養,在男班的基礎上,改定基音,摸索出一種新的絲絃過門,並不斷改造原有的慢板、中板、快板。十字調和各種速度的清板,又增30加了器板,倒板、哭調等板式,實踐中逐漸摸索出適合女宮,走出了女子聲腔發展的第一步。1927年,施家岙女班再次來到上海,但才演了兩個月,就遭遇

“四一二”

事變。軍閥混戰,人心惶惶,還有誰有心情留戀舞臺上的溫柔與甜蜜。戲班不得不再一次告別上海這塊讓她們又愛又恨的地,但是,上海已經記住了這群年輕的女子,只要有機會, 她們依然會回來的。

越劇的誕生,推動著戲劇特色的形成

戲班

越劇女班的興起,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可以說,她是應時代面生的幸運兒。這時代背景,即包括辛亥革命之後,較為開放的社會環境,令一部分人開始接受女子登上社會舞臺,同時,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獨特的文化地位,也為各種不同文藝形式提供了相對寬鬆爭鳴的舞臺。好新奇的上海人,又使得女班這一

“新生事物”

有了實踐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浙東農村貧窮的經濟,令不少家庭難以為繼,使得

“唱戲”

成為不少人解決生計的不得不為之的道路。女班的成功,也使一些上層人士原來對於

“戲子”

的騎士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女班同樣受到青睞。

越劇的誕生,推動著戲劇特色的形成

戲子

1929 年,黃澤鎮魏鼎記布店魏老闆租了五頂轎子,把女班從嵊西迎到黃澤,為其高堂做壽戲。演出結束,又派轎子將她們送往華堂親戚家演出,沿途晉溪、後山,湖頭等村也相繼邀演。僅這一次,女班自西往東,行程七八十里,浩浩蕩蕩,其盛況至今仍為許多老人所樂道。趙瑞花、用杏花等名角出行,村民用轎子迎送,還常有幾個村子的人為了邀請女班而引起矛盾,乃至動手的事件發生。這一些,必將吸引不少貧窮的父母將女孩送往戲班學習,從而為越劇女班提供了豐富的演員儲備。在1929-1934年間,成立於嵊縣的女子科班有:新鳳舞臺,群英舞臺,高升舞臺。

越劇的誕生,推動著戲劇特色的形成

轎子

霓裳仙雲、鏡花舞臺、大華舞臺,越新舞臺、天蟾鳳舞臺。群芳舞臺,新群英舞臺、新新群英舞臺、鳳鳴舞臺、四季春科班,陽春舞臺、文明舞臺,天蟾舞臺。吉慶舞臺,小高升舞臺等等。女班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加速了男班的退出歷史舞臺,一方面也推動了紹興文戲劇種特色的形成。小歌班第一批藝人約二十餘人由一個叫小金黃的人帶領,先到寧波,在那裡乘輪船來到上海。5月13日,越劇的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小歌班首次在上海十六鋪碼頭的新舞臺演出。無論這些戲的反響如何,勇敢的藝人無疑給他們的劇種尋見到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從嵊縣到上海,對於越劇來說,有著太多的意味。

參考資料:《中國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