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作者:由 貴金屬那些事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4-22

水圍村房價多少錢一平

DOFFICE於深圳設計了首個由城中村握手樓改造而成的人才保障房社群 - 深圳福田水圍檸盟人才公寓。在沒有任何先例和規範指引的情況下,經歷了3年的探索、反覆協調和修改,專案即將於近日落成。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福田水圍檸盟人擦公寓鳥瞰 ©王曉勇

城中村

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觸發了深圳經濟特區與本土村落的二元發展軌跡,村落很快被現代城市包圍,形成 “城中村”。城中村為低收入人群和創業者提供了較低的城市門檻,為深圳城市化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中的安全衛生和社會問題,也成為難以根治的詬病。過去10年間,城中村改造意味著大規模的拆遷,徹底推倒重建,成為千城一面的高階商住綜合體。深圳城中村由80年代初的300多個,迅速消減到如今的200多個,正在逐步走向消失。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水圍村 ©DOFFICE

專案背景

攀升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導致大量產業人才的流失,人才保障性住房計劃因應而生,但受土地資源以及舊區拆改難度的限制,城市中心區難以在短時間內為外來人口提供足夠的廉價保障性住房,因此本專案成為了深圳市首個利用城中村“握手樓”改造為人才保障房社群的試點。

改造片區位於深圳中心區的水圍村,規劃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35棟統建農民樓,其中的29棟改造為504間人才公寓。改造設計保持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建築結構及城中村特色的空間尺度;並透過提升消防、市政配套設施及電梯,成為符合現代標準的宜居空間。

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將農民房進行內部升級裝修成為504間人才公寓,更在於如何將住在這504間公寓裡的900名青年聯絡在一起,建立一個社群,而這個社群,又將會對水圍村帶來怎樣的影響?

規劃策略

專案的35棟樓為村委股份公司統一規劃,宅基地基本一致,坐北朝南,南北巷道4米寬,東西巷道2。5米寬。樓宇的1至2層為商業、3層以上為住宅。如何組織這35棟長相一樣的握手樓,如何組織傳統商業街巷與公寓流線,如何避免迷宮般的佈局,成為接手該專案的第一個問題。我們透過等級劃分,將巷道分為商業街和小橫巷。並將所有住戶入口歸納為9個庭院,形成商業及住戶流線互不干擾的格局。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五層平面圖 - 電梯連廊串聯全部握手樓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剖面圖 - 立體的街區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西立面圖 - 展示社群生活的剖面

電梯院子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我們在握手樓之間區域性的“一線天”巷道里,架設了7座電梯和鋼結構連廊,每座電梯首層均設有電梯院子,成為公寓入口,因此社群並沒有一個主入口,也不是封閉的社群,而是一個開放的社群,與村裡的商街、古井遺蹟、市集脈脈相連。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握手樓部分“一線天”里加入了電梯和連廊

©IVY Photography

空中連廊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空中連廊和室內連廊相互串聯,這個三維的交通流線系統連結了所有樓棟、屋頂花園、電梯庭院和青年之家,形成四通八達的網路,同時也成為居民休憩、交流的公共空間,並營造出立體的生活街區。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握手樓“一線天”裡新加的連廊

©DOFFICE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可作為公共活動空間的連廊

©IVY Photography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走廊內鄰里相互問候

©DOFFICE

相對於常規新建的保障房,本專案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社群裡35棟樓的業權是分散的,當中部分樓棟不參與改造,甚至還有零星的原居民家庭夾在人才公寓中。為避免流線系統變得盤根錯節般複雜,我們採用了7種色彩代表了7部電梯、電梯院子及關聯的樓棟和樓梯間,這些色彩也成為最簡單明瞭的視覺引導系統,方便住戶在迷宮般的街巷中認清方向。

屋頂花園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社群另一個標誌性的公共空間是專案的第五立面,即屋頂花園。29個屋頂根據各自所在的色系形成色彩繽紛的屋頂空間,這些屋頂包含了洗衣房、菜園和休憩花園。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開闊的屋頂公共空間©IVY Photography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城市屋頂農場

©DOFFICE

青年之家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位於5層的青年之家是社群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該空間透過鋼結構連線兩棟握手樓,以環狀串聯的形式佈置了7種不同的功能,包括閱讀室、茶室、多功能廳、社群廚房、社群餐廳、健身房及天井庭院。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青年之家平面圖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青年之家多功能活動廳 ©王曉勇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社群廚房 ©王曉勇

戶型改造

握手樓雖長相類同,但卻是由不同業主建設,因此每棟樓、甚至每層的戶型都不同,透過設計簡化及調整,竟可歸納出18種不同戶型,面積由15-55平米不等,分為多種風格和佈局,切合不同住戶需求。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18種戶型平面

視角|深圳首個城中村人才保障房的誕生

▲ 公寓室內 ©DDOFFICE

結語

深圳的城中村,均有600年以上的歷史,所以深圳並不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城市。深圳的根在城中村,並承載著時代的集體記憶。我們希望透過改造措施,保留城市的肌理、文脈和集體記憶,為老村注入新的生命力、新的價值;並探討透過舊建築和新文化的結合,創造一個平臺,引發新舊社群居民自身的參與與交融,活化老社群。

同時,我們也希望透過本專案,思考城中村下一個時代使命,希望能給城中村“握手樓”一次再生的機會,“不推倒重來”的改造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嚴肅而有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