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古詩文常用典故(一)

作者:由 秋之燁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4-23

什麼叫用典故

古人寫詩詞文章常用典故。“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磊”是用典的共同特點。鑑賞時要將古人、古事與作者的現實情況進行對比,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

【班馬】

離群之馬。春秋時期,晉、魯、鄭伐齊,晉大夫邢伯聽到齊軍營中馬叫,便大膽推測,齊軍已經趁著夜色逃遁了。晉代杜預為“班馬”做出瞭解釋:由於天色太黑,失散掉隊的馬匹找不到馬群,就會用嘶鳴之聲呼喚同伴。後送別詩多用以抒發惜別之情。

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斑竹】

相傳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尋追舜帝。到君山後,聞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淚成血,落在竹子上形成斑點,故又名“淚竹”,或稱“湘妃竹”。後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思。

如: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劉禹錫《泰娘歌》)

【抱柱】

典出《莊子·盜蹠》。尾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等了很久不見女子來,這裡酒水上漲,淹沒橋樑,尾生為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裡。後用以比喻堅守信約。

如: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李白《長幹行》)

【北辰】

原指北極星。《爾雅·釋天》:“北極謂之北辰。”後用來喻指國君或受尊崇的人,也指帝都。

如: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王勃《滕王閣序》)

【碧血(化碧)】

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常與“丹心”連用,歌頌為國捐軀者的忠貞。語出《莊子·外物》,萇弘是周朝的賢臣,傳說他無罪被殺,三年後其血化為碧玉。後以“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如: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鄭元佑《張御史死節歌》)

【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

如: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王績《野望》)

古詩文常用典故(一)

攝影:姜曉

【嬋娟】

原指姿態美好,多用來形容女子。古人認為嫦娥居月中,故也稱月亮為嬋娟。

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東籬】

語出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多以“東籬”表現歸隱之後的田園生活或閒雅的情致。

如: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梨園】

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且在這裡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如: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白居易《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