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讀書|中文世界首部梵高心理傳記,直抵真誠而孤獨的靈魂

作者: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7-12

孤獨靈魂用日語怎麼說

讀書|中文世界首部梵高心理傳記,直抵真誠而孤獨的靈魂

▲《世間的陌生人:梵高心理傳記》

[美]艾伯特·J·盧賓 著

程應鑄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文森特·梵高,他的人格和他的非凡成就如同他筆下明豔而狂放的向日葵和星空,深深地吸引著人們。本書以精神分析法為特獨視角,以梵高遺留給世人的數百封書信和數百幅畫作為“自由聯想”的素材,運用大量的背景資料,對梵高的一生展開追蹤。作者艾伯特·J·盧賓是斯坦福大學榮休臨床精神病學教授,他大膽地以心理學的見解和藝術上的評斷繪製了這幅心理學傳記畫卷,讓我們得以越過梵高的內心痛苦,充分地領悟他作為一個畫家的凱旋。

讀書|中文世界首部梵高心理傳記,直抵真誠而孤獨的靈魂

▲梵高《自畫像》

試讀精選:

1876年秋,在一個晴朗的星期日,23歲的文森特·梵高走出他任教的那所英語寄宿學校,去位於倫敦偏僻郊外的里士滿鎮,在那裡,他將給一個衛理公會的小教堂上佈道課。當他站在講經臺前面,他感到自己就像一個迷失的靈魂,從掩埋他的黑暗洞穴裡飄浮出來。

這個佈道的內容存留在文森特的書信集裡,反覆闡述了一個極為普通的信念,它並不是一個具有卓越說教技巧的範例,然而,他的言辭來自他的痛苦生活,並充滿了強烈的感情。他不僅向宗教的集會佈道,還向他自己佈道,使用的語言是和他繪畫中的強大表現力相一致的。

佈道所選擇的經文是《詩篇》第一百十九章第十九節:“我是在地上作寄居的,求你不要向我隱瞞你的命令。”然後,年輕的佈道者繼續說道:“那是一個古老的信念,也是一個極好的信仰,我們的生命歷程是一個進行朝聖的過程,我們在地球上是寄居者,雖則如此,然而我們並不孤獨,因為我們的父和我們同在。”聖歌的經文對孤獨和寂寞作了確認,但它們被立刻消除了;對於具有虔誠信仰的群體, “我”變成“我們”,而“我們是不孤獨的”。

讀書|中文世界首部梵高心理傳記,直抵真誠而孤獨的靈魂

▲梵高《麥田和絲柏》

哀傷的主題貫穿在整個佈道中,憂哀被視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的本性是憂哀的”。但是,悲哀儘管是痛苦的,它實質上是一種喬裝的賜福,是一種需要培養的品質。“憂傷勝於快樂,” 他斷言:“透過面帶愁容,內心變得更好,因此,一個人如若是憂傷的,他也總是快樂的。”

佈道直率地表露了文森特對痛苦、孤獨、死亡之存在的認可,但是,透過宗教信仰的媒介,他把它們提升為歡樂、領受、不朽的必由之路。在痛苦的催化下,悲哀得以引向快樂,孤獨得以變成團聚,死亡得以通往再生,塵世得以昇華為天國。

就像佈道所比喻的那樣,文森特是地球上的寄居者,早在荷蘭,在德倫特省偏僻的鄉村,他悲嘆命運使他“永遠像一個漂泊不定的流浪者,無論走到哪裡,既得不到休憩,也找不到食物,更沒有遮蔽之所”。後來,在阿爾勒,他把自己描述得像是一個旅人,在追尋著壓根兒不存在的目標。

讀書|中文世界首部梵高心理傳記,直抵真誠而孤獨的靈魂

▲梵高《星光燦爛》

他那痛苦的孤獨和作為一個被放逐者的感受,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憂鬱的反射,雖然有時候它們隱藏著;它們築起了一道欄柵,將他隔絕於人們的友誼之外。置身人群之中,他覺察到快樂的人們彼此間的那種親近感,這更加深了他的孤獨,並且驅使他進一步回到他的自我中去。他渴望與人親密無間,卻又尋求獨處: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者。當他投身一項工作遭到拒絕和失敗時,那種壓抑的自我懷疑和自我貶低又會加劇。他感到內疚,懷疑自身的價值,常常覺得在別人眼裡自己是個壞人和毫無價值的人;因此,人們和他親近倒成了帶有懲罰和羞辱的威脅。一個傳記作者寫道,他是憑藉自修來獲得能力的,這個事實使他能夠“順應他自身衝動的激勵,保持他與生俱有的原始活力和自身資源的豐富”;但首先,這是一種必然,源於他對孤獨的需要。

讀書|中文世界首部梵高心理傳記,直抵真誠而孤獨的靈魂

▲梵高《向日葵》

文森特的故事,是一場從未停歇過的、意在控制、修正、讚美或否定他那紮根至深的憂鬱感和孤獨感的奮鬥。

宗教和藝術只不過是他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的不同手段,與這種情緒的奮鬥不僅塑就了他的個性,而且也激發了他的創造衝動,以及最大限度地決定了他的作品內容和風格。

這個年輕人的佈道以及他以後大量的繪畫,都涉及那些同樣的主題,揭示了他的問題和他為解決它們所付出的努力。正如他自己寫的:“我嚴肅地對待工作,不會讓不能表現自己個性的作品勉強問世。”這些主題是一個敏感者對無時無處不在困擾著他的生與死的憂慮所做的意料中的反應。然而,各種力量的匯合,使得文森特受到強烈的推動,並且賦予這些憂慮以特有的表現語言。很少有藝術家像他這樣堅持不懈,並在技巧的創新上顯示如此的才能。

文森特繪畫生涯中的兩個重要的階段都遵循著他佈道中的兩個相對立的主題。第一階段的作品,畫於1880年至1885年間,地點是在荷蘭和比利時,其傾向是昏灰和陰鬱,強調的是憂鬱和孤獨。第二階段的作品,是1886年至1890年間在巴黎、普羅旺斯、奧維爾創作的,其傾向是明亮、多彩和歡樂。有人試圖以他和法國印象派畫家的交遊,以及南方陽光的影響來解釋其風格從沉鬱到明麗的轉變,其實,這種轉變是他自己內心所向往的,這種嚮往引導他去找到它們。

作者:艾伯特·J·盧賓

編輯: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