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在戰國時代寶劍是身份與氣節的象徵,屈原在《楚辭》裡有所反映

作者:由 文藏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9-20

崔嵬高聳是什麼意思

屈原是我們歷代詩人的開山鼻祖,也是戰國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他被二度流放江南時,完成了《楚辭九章涉江》。開頭的第三、四句便說:“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意思是說: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頭上戴著高聳的帽子。

在戰國時代寶劍是身份與氣節的象徵,屈原在《楚辭》裡有所反映

長沙出土戰國帛書上之人物佩劍御龍圖示意,引自韓少異《古代銅劍的長度及其意義》

接著又說:“被明月兮佩寶璐,登崑崙兮食玉英。”披著明月,佩著寶玉,登上崑崙山,餐食著美玉的花朵,我和天地一樣的生命久長,我和日月發出等量的光芒。可見在戰國晚期,寶劍和寶玉已成為高尚志節的象徵。

在戰國時代寶劍是身份與氣節的象徵,屈原在《楚辭》裡有所反映

洛陽出土西漢畫像上之佩劍人物圖,引自韓少異《古代銅劍的長度及其意義》

也是在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史記孟嘗君列傳》有馮驩客孟嘗君的故事。孟嘗君是當時的五大公子之一,門下食客三千餘人。其中有一位叫馮驩,身上沒有分文,只攜帶一把劍投靠孟嘗君;並三番兩次彈劍而歌,刻意引起孟嘗君的重視。

《戰國策齊策六》記齊國童謠:“大冠若箕,修劍拄頤。”雖然是諷刺田單,但是可以看出他們怎麼佩劍。可見當時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無事生產的活動分子,總要有一把劍護身,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在戰國時代寶劍是身份與氣節的象徵,屈原在《楚辭》裡有所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玉劍具

陶希聖在《辯士與遊俠》開始便說:“中國社會各階級中的知識分子與活動分子,有一種特色是共通的:這便是‘遊閒’。遊閒的具體意義就是‘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兩種遊閒分子的歷史,是從戰國時代開端的。戰國時代也就是兩種遊閒分子最活躍最鮮明的時代。”所以才會有屈原(士人)和馮驩(遊俠,即無產者活動分子)出現。

陶希聖由此展開他們怎麼從戰國以前的貴族與農奴轉變而來,更早以前的貴族與農奴,則是從古代的僧侶與奴隸轉變而來。

在戰國時代寶劍是身份與氣節的象徵,屈原在《楚辭》裡有所反映

《越絕書》 網路圖片

在相傳為子貢、或伍子胥所作,其實是戰國後人編著的《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上,記載幾段有關寶劍的傳說。其中說到越王勾踐請齊國人薛燭,共同欣賞歐冶子鑄造的五把寶劍,其中三把長劍、兩把短劍,分別稱之為: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和巨闕。

在戰國時代寶劍是身份與氣節的象徵,屈原在《楚辭》裡有所反映

玉柄鐵劍

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寶劍者,金錫和銅而不離”,而且“手振拂揚,其華捽如芙蓉始出;觀其釽,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越絕書》的記載,雖然歷年來被認為只是傳說,但是透過近年來考古發現,以及科學的驗證,我們已經可以從傳世,品和江陵望山一號楚墓等出土的多把越王勾踐劍,以及江陵藤店一號楚墓等出土的多把越王州句(勾踐曾孫)劍,從它們的冶金技術與劍身的花紋,得到了互證。

內容整編自:吳興文 《寶劍·玉劍·天下劍》《紫禁城》2010年9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