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作者:由 社會有度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12-29

馬鞍山有幾個電廠

馬鞍山的生態美,美在她的歷史。

擁古昭關,襟護城河,攬太白樓,挽雨山湖;煙波浩渺的石臼湖畔、山川聚寶的李白墓園、遙相輝映的姑孰三塔,繪盡了馬鞍山獨特的歷史風貌和歲月滄桑。

馬鞍山的生態美,美在她的新景。

“採石風景”是她的底色,“楊樹林”是她的嫁衣,“薛家窪”是她的粉綴,“濱江溼地”是她的新裝,她用源遠流長的歷史沉澱和濱江新綠支撐起馬鞍山兒女的自豪與榮光。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炙熱土地上,廣大幹部群眾紛紛成為見證者、參與者和奉獻者,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看這座城市悄然發生的蝶變。

天藍得令人心動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陽光燦爛,天氣晴好,朋友圈裡也開啟了一場“馬鞍山藍”的攝影大比拼。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畢業後在外地成家立業,每年回故鄉的機會很少,但次次回來都能看到新變化,特別是近兩年,馬鞍山的天空愈發藍了,四處綠色盎然,我帶著孩子到處打卡發朋友圈,朋友們的點贊也特別多。”她說。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常住馬鞍山的攝影愛好者陶建則顯得淡定許多,近年來,馬鞍山藍天白雲的日子明顯變多,“經常隨手一拍,就是一張藍天白雲下美景圖。”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就是幸福。在朋友圈裡,“馬鞍山藍”由“稀客”變“常客”的背後,是馬鞍山上下同心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不懈努力。

為從源頭控制汙染物排放量,馬鞍山市先後完成電廠、水泥廠等重點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持續開展控煤、控氣、控車等;修訂完善重汙染天氣預案;施工工地採取防塵措施;煙花爆竹禁放進入常態化,全年秸稈禁燒“零火點”…加上大氣網格化監測平臺、雷達掃描、大氣監測無人機等多種“黑科技”治汙神器,一張全天候汙染防治網正在馬鞍山上空織起。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2020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8。3%,較2019年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空氣質量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水清得讓人神怡

最美人間四月天,行走在馬鞍山的大地上,如同穿梭在一幅幅風景畫中:遠處青山蜿蜒連綿,蒼翠欲滴;公路兩旁植被葳蕤繁茂,屋舍儼然;大江大河全流域清澈,水清岸綠。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採石河作為長江馬鞍山段的上游支流,其水質不僅影響著周邊居民,也直接關聯長江,“水面波光粼粼,河邊綠柳成蔭”,楊冬梅是佳山鄉前莊村的村民,親眼見證採石河(佳山段)一天天變好,她感慨良多,“多虧了整治工程,小時候的採石河又回來了。”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馬鞍山市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以來,長江東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髒亂差”蝶變為“靚淨美”,大段江灘原始風貌得以完好儲存。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陳家村居民吳道喜是住在長江邊的老人了,從小生長在村裡的他,如今是長江水源地附近的一名巡查員,他說,幾年時間裡,水源口附近環境改善很多,有不少遊客來玩。“從十二亭橋到乙字河,我們每天都有人巡查,保護長江也是保護我們自己家的環境。”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自馬鞍山市全面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改水改廁、農村垃圾治理、“五清一改”溝塘清淤等村莊清潔行動,讓村落由裡到外翻新,迎來“高顏值”。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於長江東岸附近的九華村。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以前,我孫子一聽要來農村爺爺家玩就直搖頭,說廁所又髒又臭,現在家裡改水改廁,村子也變得漂亮又幹淨,孫子主動要來我這兒玩!”73歲的九華村村民潘克勤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豎起了大拇指。

如今的九華村,一條條曲折蜿蜒的道路乾淨整潔,一幢幢農家院落錯落有致,家家戶戶白牆黛瓦,與整片長江生態融為一體,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的瑰麗圖卷。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山綠得使人沉醉

這個春天,馬鞍山濱江春意盎然。在濱江溼地小九華片區相思潭邊,一條嶄新的登山步道已基本建成,各種指示牌、提示牌也安裝完成。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聽說步道已經放行,趁著清明假期天氣放晴,在馬鞍山中心醫院工作的周楠楠帶著兩個女兒來到相思潭邊,嚐鮮新步道,登上相思臺。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家裡的老房子就在不遠處的採石老街,那時候沿江不近江,近水不親水,沒想到現在這裡成為生態客廳、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周楠楠高興地說,自相思臺再往上可到望夫石,今天她想試試,沿著已經修建好的步道翻越整座小九華山,體驗叢林穿越的樂趣。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周楠楠告訴記者,兩個孩子正在生長髮育期,多看看綠色對視力好,只要週末天氣允許,她都會帶著孩子來到戶外,看看綠,養養眼。

城中,佳山雨山環山步道鬱鬱蔥蔥、市政廣場櫻花在風中搖曳身姿、秀山停車場地上游園的彩虹步道色彩亮麗…近郊,翠螺山、雞籠山、大青山、太湖山…每一處綠色山景都留下他們一家歡快的步伐。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

今年植樹節,聽說馬鞍山可以開展“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周楠楠特意在網上進行了義務植樹捐款,“透過網上捐款的方式認養馬鞍山的古樹,還獲得了《全民義務植樹盡責證書》。”她說。

“去年,馬鞍山市首個‘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濱江文化公園建成的時候,我還帶孩子一起參加了網際網路+義務植樹活動。”種下一棵樹,留下一片綠,讓孩子更多地瞭解馬鞍山的生態蝶變,在行動中增強綠化家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傳說中的山,那是誰的馬鞍,坐落江之岸邊,笑看千年風雲在變幻。”周楠楠不禁輕聲哼唱起來。一曲《詩的城》,道出“山”與馬鞍山這座城市的因緣際會。它猶如母親堅實的脊樑,馱起千年歷史的厚重,極目遠眺,鬱鬱蔥蔥。它正等待我們走近,去一探這座城市的芳華與秋實。

換個角度,認識馬鞍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