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傳統相聲《扒馬褂》何以經久不衰?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1-06-19

玄天玄地是什麼意思

根據《新鐫笑林廣記》中的《圓謊》改編的《扒馬褂》,是傳統相聲諷刺藝術的精品,笑話原文為移植改編提供了極高的藝術起點,極佳的審美結構和極廣的表演空間。

這也許是傳統相聲《扒馬褂》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也就是說,相聲的創作和表演其實是對相聲演員對“雜學問”的要求,在“雜學問”中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體現美,更要總結美。創作是越來越難,除了“網路快”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資訊“雜”的“亂”,解決此等問題的方法是要有好的“樑子”。

傳統相聲《扒馬褂》整體來說都是甲是幫閒者,他借了丙的馬褂穿,只好編瞎話替他圓謊。乙是相聲藝人,什麼事都愛刨根問底。丙是闊少爺,信口開河,玄天玄地。

《新鐫笑林廣記》中的《圓謊》原文是這樣的:

有人慣會說謊,其僕每代為圓之。一日,對人說:“我家一井,昨被大風吹往隔壁人家去了。”眾以為從古所無,僕圓之曰:“確有其事。我家的井,貼近鄰家籬笆,昨晚風大,把籬笆吹過井這邊來,卻像井吹在鄰家去了。”一日,又對人說:“有人射下二雁頭上頂碗粉湯。”眾又驚詫之,僕圓曰:“此事亦有。我主人在天井內吃粉湯,忽有一雁墜下,雁頭正跌在碗內,豈不是雁頭頂著粉湯。”一日,又對人說:“寒家有頂漫天帳,把天地遮的嚴嚴的,一點空隙也沒有。”僕乃攢眉曰:“主人脫煞扯這漫天謊,叫我如何遮掩的來。”

傳統相聲《扒馬褂》何以經久不衰?

《圓謊》移植改編的《扒馬褂》 有某一型別人物,有矛盾衝突,臺詞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情節內 容富於演員表演,事件當事人的表演動作受規定情景制約,按照戲劇三要素人物、衝突和語言分析,《扒馬褂》有很強的戲劇性。

丙說一場大風把一口井給刮到大牆外頭去了。乙不信,甲說丙家是籬笆牆,一場大風把籬笆刮到井這邊來,井就到了牆外邊。這則內容應該肯定的說是出自清代《新鐫笑林廣記》,笑話的原名叫《圓謊》。大意是一場大風把籬笆吹到井這邊,他家的井好像被移到鄰居那家院中了。相聲中只是把井到隔壁家變成了刮到大牆外頭。

《扒馬褂》現存的有郭榮啟、趙佩茹、馬三立與劉寶瑞、郭啟儒、馬季表演的兩種錄音版本。郭、趙、馬演出本中用的是“騾子掉茶碗裡淹死”,而沒有”大風把井刮到牆外頭”這個情節;劉、郭、馬用的是“大風把一口井刮到牆外頭”,而沒用“騾子掉茶碗裡淹死”這段,相聲的結尾也不一樣——郭、趙、馬用的是“馬褂給你啦”的結局也有獨到之處。其它的結構則大同小異,這反映了相聲藝術家們不同的藝術創作。

在郭榮啟、趙佩茹、馬三立演出本中,頭一次,丙說他家的騾子掉茶碗裡淹死了,乙不信,甲說確有此事,是丙將一頭大騾子換了一隻蟈蟈。蹦到茶碗裡連淹帶燙死了。這個“包袱”讓我想到了明代《續金陵瑣記》,原名叫《雞食黑驢》,大意是有人用一頭黑驢換了一隻“促織”(蟋蟀),結果掉在地上被雞給吃了。相聲中是把黑驢換成騾子,蟋蟀換成蟈蟈,被雞所吃變成了掉茶碗裡送命。此種情況應該不是“巧合”而是“借鑑”。

原笑話《雞食黑驢》:

一鄉先生子,好鬥促織,聞三牌樓有一促織,鬥必擅揚,遂往求之,其人云:“若能以所騎黑驢相易,方可不顧銀也! 因愛之甚,乃曰:“古人尚以妾換馬,何惜一驢乎!”相易歸家,方持盒而玩, 忽跳於地被雞食之,乃頓足大怒曰:“一匹黑驢被雞食之,可恨!可恨! 聞者莫不大笑。

以上兩個演本中都有丙說從窗戶飛來一隻烤鴨,落到餐桌上,乙更不信,甲說那天是烤鴨店小夥計扛條扁擔給客人去送烤鴨,半路上與人打架,一搶扁擔,烤鴨“飛進”了窗戶這段。我查了多種古代笑話集,沒有找到出處。不過在網上我搜到曲藝研究員耿瑛在一篇文章中說:“陳琢之先生說此事出自元代雜劇《降桑椹蔡順孝母》,劇中蔡府的家童興兒,領銀子去買酒菜,他偷著剋落了銀子,為了遮掩此事,就向主人謊報說:‘我買了一隻肥鵝,煮了二三個時辰,不想家裡跟馬的小褚兒走將來,把那鍋蓋一揭開,那鵝忒兒稜稜就飛出去了’。”原來是元人雜劇中興兒胡編的煮熟的肥鵝飛上天,到相聲裡變成了北京的土產烤鴨從天而降。”由此可見相聲作者的奇想也是有源頭的。

節目最後,丙越說越玄,最後說他見到一隻大蛐蛐,腦袋有八仙桌子大,眼睛像電燈泡,鬚子像電線杆子,身子有一丈多長。甲再也沒法替他圓謊,脫下馬褂還給他,讓他自己胡吹去吧。這個結尾發人深省,說明假的就是假的,終究掩飾不住!

傳統相聲《扒馬褂》何以經久不衰?

之後的相聲演員表演過的《扒馬褂》:

1侯耀文,石富寬,師勝傑展演的《新扒馬褂》頗有意思,將傳統的事新說,將“馬褂”改成了“轎車”。

2常寶霆 蘇文茂 馬志存《 扒馬褂》

3李金斗,趙世忠,趙振鐸

4李金斗,李立山,李伯祥

5郭德綱 于謙 燒餅《扒馬褂》等等。

作為經典中的經典,這段傳統相聲成了相聲界培養新人,被師父捧成“角兒”的利器,當年相聲前輩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在捧他們共同的大徒弟馬季先生時也用了《扒馬褂》的套路,在德雲社,郭德綱更是用了“扒馬褂”的方式捧起了岳雲鵬、燒餅、郭麒麟等等。

傳統相聲《扒馬褂》何以經久不衰?

小嶽嶽在捧他的徒弟時也不例外。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