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唯物唯心都是錯,顛覆常識的感知模式讓你茅塞頓開!

作者:由 思想者王建平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2-02

顛覆感什麼含義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28)

《什麼是感知模式?》

人們總是無法理解感知模式是什麼,至多將感知理解為一種認識方法。人們對感知模式的錯解是從感知行為開始的,感知被作為人的基本行為,感知被認為是人與事物發生關聯的過程。這些理解其實也沒有錯,但卻不是感知的根本意義,感知的本質是一種模式,是主體與客體關聯互動的方式。感知論告訴人,人無法不感知,生命其實就是在感知。如果人不再感知了,那就是已經死亡,死亡後的人是被感知體,是一堆有多種成分的物質。但人活著,人的軀體是物質,但軀體的功能是感知,感知就是人的生命,在感知就是有生命。生命的實質是什麼?就是人在履行感知模式,人在感知著一切。

唯物唯心都是錯,顛覆常識的感知模式讓你茅塞頓開!

感知既是行為,更是本質。人們認可感知行為,卻不懂得感知本質。感知是存在的方式,這本來並不費解,但人們往往不明白方式指什麼。感知方式指的是存在的基本模式,就是說一切事物的呈現是以感知的方式存在的,人必經透過感知過程才知道事物的存在,而事物表達的方式就只有感知的方式。事物表現出來的形、聲、色、嗅、識讓人感知到了,事實就存在了,事實就是被感知到的事物。這裡,人們的疑問立即產生,那些看不見的細菌、分子、粒子,那些聽不見的超聲波、那些分不清楚的顏色、那些嗅不到的氣味、那些不能憑直觀讓人感受到的事物是怎麼存在的?難道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人能夠感覺到的?從唯物主義的理論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只能認識到極為有限的一部分,世界上的大部分事物都是我們認識不到的,難道我們沒有認識它們,它們就不存在了嗎?這個道理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卻沒道理,那些被我們已經認識到的事物,無論是直觀認識到的,還是透過工具,或經過計算等多種方法認識到的,仍然是感知模式下產物,仍然有形、聲、色、嗅、識的表徵,我們至今沒有發現一種脫離感知表徵的物質存在。如果理論上假設有這種物質存在,那將跟人毫無關係,叫做非感知存在。因為,物質必然有感知表徵,即能被人感知才能存在,否則,不能稱為存在。我們用感知到物質的感知表徵去假設沒被感知到的事物的存在是人的主觀意識,是一種無意義的想象。我們只能擁有感知到或能夠感知到的一切,我們不能妄想那些永遠感知不到的一切。那一切與我們無關,因為它們在感知模式以外,屬於別種模式的存在,感知論把它們歸納為非感知存在。

唯物唯心都是錯,顛覆常識的感知模式讓你茅塞頓開!

人類只能在感知模式下生存,感知到的為存在,未感知到和永遠不能感知到的為不存在。其實這個邏輯一點也不復雜,感知論指出:事物的存在是因為感知而存在的,不是它們先存在後被感知的,人們一直將這個關係弄反,以至於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我們習慣於做這樣的思維:是先有存在還是先有感知?結果造成唯物觀先有存在,唯心觀先有感知,在這極簡單的邏輯問題上爭執了數千年。這種爭執源於人從未建立過整體思維,在這種分離式認識的基礎上爭執先後是荒謬的,感知論指出,感知運動中的感知體與被感知體沒有先後,也不會分離,將二者分開進行單獨的認識本身就是錯誤的,唯物與唯心都錯得離譜,所以永遠不會有輸贏的結論。

唯物唯心都是錯,顛覆常識的感知模式讓你茅塞頓開!

感知模式就是整體性存在,感知與被感知彼此絕不可分離開來,存在就好比化合物一樣,將水分成氫與氧就不再是水了,如果我們追究水的合成中氫與氧誰先誰後,誰決定誰?有意義嗎?所以,可以這樣說,存在就是感知體與被感知體的一種“化合”結果,兩者互動得出了事實世界,而我們非要找出是感知在前還是被感知在前豈不荒唐嗎?(接下)

注: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