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作者:由 答案在這兒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2-06

天宮叫什麼名字

根據此前《央視新聞》披露的訊息來看,

我們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運載火箭的組合體已被轉移到了發射區,正在按計劃進行發射前的功能檢測、聯合測試等工作

,這意味著繼神州十四號之後,神十五也即將出徵。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不過因為神州十四號的航天 員還沒有返航,因此在此次載人航天發射成功之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將首次出現6名航天員。且根據安排來看,

這6名航天員會同時在“天宮”駐留5到10天,實現太空在軌輪換機制。

新的成就自然會讓國人感到自豪,但是也不免會讓人產生新的思慮,既

天宮空間站的容載量是否合適。

要知道,太空中另一個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曾出現過同時容納13人的情況,而天宮作為未來太空中可能唯一存在的空間站,為什麼不能容納比其更多的人呢?難道是因為我們的技術比他們落後嗎?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中國的“天宮空間站”

要知道這個問題,先讓我們一起對這兩個空間站進行簡要的瞭解,看看它們之間有何差異。

首先來看天宮空間站,它是由

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

三部分組成,執行在高度為340千米到450千米的軌道上。

根據資料來看,天宮空間站的總質量在

60噸到180噸

左右,整體是“

T字型

”的。而該空間站的設計壽命約為

十年

,可以讓3名航天員實現長期在軌生活。當換乘的時候,能臨時容納6名航天員一起工作。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當然,在天宮工作不僅僅是搭建空間站,還有一些太空實驗,而夢天實驗艙和問天實驗艙都是專門用來進行實驗研究的場地,這之中會為航天員提供大量的專業裝置。

相較於早早進入太空的國家空間站,天宮空間站的正式入駐太空的時間比較晚,畢竟2021年4月末,天和核心艙才正式進入太空。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垂垂老矣的“巨無霸”國際空間站

其次再來看看已經在太空中工作已久的

“國際空間站”

,它是

目前在軌執行的最大平臺

從名字就能看出,這個空間站是由多個國家共同建造和使用的,當然主力還是

美國和俄羅斯。

作為一個“巨無霸”,這傢伙的重量可達

400多噸

,與天宮空間站有著巨大的差異。此外,國際空間站也是

邊住邊修

的,最初它也只能容納

3人

,只不過在後續的擴建當中,可容載人數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單以體型來說,天宮空間站在國際空間站面前顯得十分迷你,同時,載量也遠不及它。

那麼,為什麼我們明明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卻只建了這麼“小”的一個空間站呢?

為什麼天宮的“容載量”這麼小?

在這背後自然有多個原因,但絕對沒有“科技落後”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說說。

首先,

中國天宮空間站的歸屬和國際空間站不同。

天宮是咱們獨立建造的,所以一般來說,

只為中國服務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在這種情況下,它的容載量沒必要弄得那麼大,只要足夠使用就夠了。不像國際空間站,經常出現“爭席位”的情況。

比如說,當空間站在 2010年實質完工後,美國的太空梭又全部停飛,運輸要靠俄羅斯的宇宙飛船,NASA的工作受到限制,大多時候在空間站上只有大約兩名美國宇航員。

其次,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考慮與國家空間站不同。

國際空間站主要考慮的是

容量

,畢竟要讓十幾個國家的宇航員都上去體驗太空生活、進行實驗,就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地盤。而中國就沒有這樣的煩惱,所以我們更多時間考慮的是,

怎麼提高航天員的駐留適居性。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要知道,如今航天員的出差之旅動輒就是半年起步,在這種情況下,為其提供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根據資料來看,天宮空間站中的工作生活區域大約有

50立方米

,其中不但有基本生活設施,還有在軌鍛鍊裝置等。

反觀國際空間站,大家的實驗區域和生活區域似乎擠在了一起,每天睡覺的時候也是窩在狹小的空間當中。這很難不讓人懷疑,長期生活在這裡的航天員,精神會不會出現某些問題。

因此,從天宮在這方面所做的創新,以及設施的建立和空間的拓展方面,

都能看出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而非“落後”。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最後就是

空間站的個頭越大,就越“燒錢”

的問題。

就從國際空間站開始建造時計算,NASA已經投資了1000億到1500億美元來維修保養空間站。而中國的天宮相對“迷你”,在這方面的花費就沒有那麼多。

不得不說,咱們的“節儉品質”確實是刻在骨子裡的。

實際上,天宮只是咱們夢想的開始,並不是結束,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在如今,就將其建成國際空間站的規模,畢竟在航天科技方面,我們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去摸索。因此,

天宮的“相對迷你”其實是符合我國航天事業和國情發展的最好選擇。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對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曾這樣說,“什麼才是更好、更強大的空間站?簡單比較沒有意義,也沒有標準答案。基於當代的科學技術,滿足自身需求、契合自身能力……就是我們中國人自主設計、正在建設的空間站。”

在未來,我們還會在一代天宮的基礎上,創造出效能更加優越的二代天宮。屆時,規模方面肯定會進行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

別看如今國際空間站的容載量領先,但它已垂垂老矣

。按理來說,它本該早幾年前就退役,可是卻強撐到了現在。

“天宮”能在軌6人,國際空間站卻曾在軌13人,因此我們落後了?

目前美國認為國際空間站可以撐到2024年,不過他們更希望它能撐到2028年,為人們建造新的空間站爭取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