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最美好的佛像,會用無聲的語言同你交流

作者: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1-12-19

佛首是什麼意思

原創:花落成蝕

今年,犍陀羅藝術在中國著實火了起來,各種講座一個接著一個,前往巴基斯坦的民間旅行團也漸漸多了起來。在帝都北京,展出不少高質量犍陀羅佛像的展覽,今年我知道的就有兩場。一場是年初國博的《平民情懷: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一個是正在嘉德藝術中心展覽的《見相非相:犍陀羅佛像藝術特展》。

平山鬱夫展我之前寫過一篇,也簡略介紹了犍陀羅佛教藝術的源流,戳上圖可回顧。這個展覽其實並不是專門的犍陀羅展,而是絲路文物展,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文物來自犍陀羅。但其中有一尊彌勒菩薩像極美。臺北故宮研究員張文玲老師曾考證,梵文裡“菩薩()”一詞,除了有常見的覺悟之解,還有剛猛的意味。平山鬱夫展上那一尊肌肉虯結的彌勒菩薩,就頗有仁慈又剛猛的感覺。

平山鬱夫展上的菩薩像特別亮眼,佛祖像比較一般。正在展出的見相非相展則與之相反,菩薩像比較一般,佛祖像特別好。

最美好的佛像,會用無聲的語言同你交流

這批犍陀羅佛像中的大部分,來自於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的館藏。看起來,在有錢之後,中國的大小機構也加入了世界博物館行業對犍陀羅佛像的追捧。

如何區分犍陀羅佛像中的佛祖和菩薩?菩薩不止一位,他們是尚未成佛的大覺者,雖斷煩惱結,自在生死,能救度眾生,但不是佛形象就會不一樣。大體上說,犍陀羅的菩薩像更多著王者服飾,帶寶冠,著珠飾;而佛陀則純然是出家人裝飾,梳高髻,著寬袍,無有珠寶。(當然會有反例,例如彌勒菩薩因未來成佛會有佛的形態,年輕時尚未成佛的釋迦牟尼像也會被雕刻成類似菩薩的王者形態。)

最美好的佛像,會用無聲的語言同你交流

見相非相展中,有三尊佛祖坐像,我覺得特別好看。這三尊像也都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就是上兩張圖中的這三尊。

這三尊佛祖坐像中最好看的一尊石材就與眾不同。它通體黑亮,石質細膩,這種材質在犍陀羅佛像中不是很多。其體表還殘留著一些金箔的痕跡,在燈光下閃現微光。

最美好的佛像,會用無聲的語言同你交流

這尊佛祖面容祥和,面部相對犍陀羅常見佛面略微細長。檔次較低的犍陀羅佛像,有時候會出現“崩正臉”的狀況,就是因為臉雕得太寬,從側面看很好看,正面看顯得呆。再往下看,工匠賦予了這尊佛祖像漂亮的肌肉線條,和自然的衣紋,尤其這衣紋,繁複又不重複,是一種輕薄的袍子裹在身上的感覺,看著非常舒服。佛像的底座上,則是彌勒菩薩在為信眾說法,這體現了後者的超然地位,能讓我們看出彌勒信仰在犍陀羅時代的流行。

佛祖雙手捏在胸前,這種姿勢,是一種特殊的手印,名為“轉法輪印”。此印象徵佛祖說法。但這雙手雕刻得有些失真,是整尊像中罕有的瑕疵。

最美好的佛像,會用無聲的語言同你交流

這尊佛祖坐像的側邊,有一尊佛首,是整個展覽中我最喜歡的作品。我為啥喜歡它呢?且看這張臉,鼻樑筆直,唇如刀刻,眉眼低垂,為大慈悲之態。但卻不太看得出來寶相莊嚴,反而有一種疲憊之感。

《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段:“庾公嘗入佛圖,見臥佛,曰:‘此子疲於津樑。’於時以為名言。”啥意思呢?東晉成帝時的權臣庾亮曾經去過一座佛寺,看到了一尊臥佛。於是說:“這位先生因為普度眾生累了啊。”一時間成為了名言。

他見到臥佛時的感受,大概就是這尊佛首給我們的感覺吧。

最美好的佛像,會用無聲的語言同你交流

這尊佛首非常耐看,還因為它不太對稱。且看上圖,你們看這鼻子和嘴。其實,真實的人臉就有些微的不對稱,但一般宗教題材的造像都力求完美,所以會盡可能的對稱。不知雕刻這尊佛首的工匠是如何想的,沒有雕出完美的對稱來。

這種不對稱導致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從左右兩側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它的右臉線條柔和不少,左臉線條凌厲,後來還碰破了一塊像有一塊疤痕,於是有一點兇兇的感覺。在佛像上獲得這樣的觀感,也是挺神奇的。

最美好的佛像,會用無聲的語言同你交流

這就是優秀藝術作品的魅力。你的每一眼,都會獲得新的感受,會有新的收穫。這樣的作品,彷彿在與你交流。

見相非相展的布展很有意思。除了佛像之外,還用了燈光和佈景來體現禪意。在有些角落上,可以拍出很有意思的照片,例如這樣:

最美好的佛像,會用無聲的語言同你交流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花蝕的人間觀察(公眾號ID:NatureTemple)

我是花蝕,曾經是研究鳥類叫聲的,現在是個獨立撰稿人、半吊子生態攝影師、狂熱的神廟迷和金屬黨。出版過幾本書,愛寫點自己關心的東西,關注啦你就知道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