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江西省這個縣向三個維度要空間做大“蛋糕”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3-28

解空間維數怎麼算

原創 莫志超 操海鵬 農民日報

冬日的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寒風凜凜,站在田畈街鎮街頭,記者正愁沒有合適的交通工具進村採訪,目光忽然被共享電單車吸引。用微信一掃碼,就能騎著小車在村間穿梭。

一個距離縣城40多公里遠的鄉鎮為什麼會有共享電單車?記者不禁產生疑問。

“田畈街人口多,不僅有8萬常住人口,更有5萬流動人口。”田畈街鎮黨委書記程麗君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交通節點的區位加上龐大的人口,讓田畈街看上去不像一個鄉鎮,反倒像一座小縣城。

不只是田畈街,整個鄱陽縣在發展中都必須考慮“人多”的問題。作為江西省人口第一大縣,鄱陽“十三五”期間累計減貧56017戶175418人,這個數量甚至超過省內一些人口較少縣的總人口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於鄱陽來說,關鍵就是要做大‘蛋糕’、提高‘人均’。”鄱陽縣委副書記艾暉表示。

向土地要空間——

先給村莊來個規劃

想要做大“蛋糕”,首先要有土地。儘管縣域面積高居全省第二位,但分到160多萬人的頭上,實則沒有多少。如何在符合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儘可能挖掘用地潛力?

“在村裡生活了大半輩子,現在才知道土地上還有這麼多學問。”說這話的是田畈街鎮松林村黨支部書記方少鋒。別看他對村情瞭如指掌,但要說起每塊土地的性質、對應的具體政策等,他才意識到自己是個“門外漢”。

變化就發生在2021年,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鄱陽縣明確提出“先規劃、後建設”的發展要求;恰好此時,一支專業的幫扶隊伍來到了鄱陽——江西省自然資源廳掛點松林村。需求和技術就這樣牽上了線。

依託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幫扶隊請來江西省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研究院的專家,對松林村來了個“大起底”。

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江西省這個縣向三個維度要空間做大“蛋糕”

“禁養區面積達到613。11公頃,幾乎全域禁養”“公益林幾乎覆蓋了村域南部範圍”“幹秋河北側大部分用地為雙退圩堤(退人退田)的範圍,區內禁止新建”……《松林村村莊規劃》(初步方案)中,一條條細緻的梳理把發展短板擺了出來。“必須在多重空間的約束下尋求發展路徑。”松林村第一書記、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副局長鄒益申表示。

而這份一下子管到2035年的規劃也給出了“藥方”:確保村域範圍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最佳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更新村莊建設用地供給……松林村的產業發展思路一下子打開了。

目前,松林村已經完工的150畝大棚蔬菜基地,預計年可產蔬菜100萬斤,增加務工性收入近100萬元,村集體經濟也將增收20萬元左右。

在向土地要空間的過程中,鄱陽縣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建高標準農田20萬畝;進一步提出“城鎮群”的發展概念,構建“一主一副多節點”的城鎮體系,形成鄉村立體效應。“一主”即主城區,“一副”是指縣域副中心田畈街鎮,“多節點”則是以油墩街鎮、謝家灘鎮、凰崗鎮等為節點,建設新型城鎮網路。

向時間要空間——

再做一道“算術題”

產業用地解決了,鄱陽人又把目光瞄向了另一條軸線——時間。

“以往我們這裡基本只種一季稻,確實賺不到什麼錢。”石門街鎮黨委書記項漪告訴記者,由於夏季過水等原因,鎮裡的土地利用率並不高。能否利用好“冬閒田”,決定著石門街等鄉鎮能不能進一步挖掘發展潛力。

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江西省這個縣向三個維度要空間做大“蛋糕”

“在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和不破壞耕地的前提下,高標準農田也可以種植油、棉、糖、菜等高效經濟作物。但是,種植非糧作物的農戶要確保在一季後能夠恢復糧食生產。”在江西省冬春農田水利暨高標準農田建設會議上,省領導關於政策的解讀給鄱陽“吃下了定心丸”。

臘月的鄱北大地,一排排雪裡蕻長勢頗旺,這是石門街鎮2021年開始以“五精”打造千畝蔬菜產業基地的具體體現。“我們精細研究對接政策、精挑細選產業品種、精打細算控制成本、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精心謀劃受益機制。算來算去,最終選定雪裡蕻為‘冬閒田’的主要種植品種。”項漪說。

當地農田的空窗期是10月中下旬至來年3月中下旬,而雪裡蕻生長相對粗放,成活率和產量都較高,對技術的要求比較低。於是,石門街鎮一方面爭取到每畝100元的補助資金,另一方面提前聯絡浙江的企業訂單收購。

“初步估計,僅這一季雪裡蕻就將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過10萬元。”項漪對“冬閒田”的豐收很有信心。同時,石門街鎮還堅持“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由黨員幹部帶頭、村集體共同參與,穩控種植和市場風險。

增加發展用地這一“橫”和延伸種植時間這一“縱”,勾勒出鄱陽在過去“人口多、人均少”的縣情下想方設法做大產業的結構網。目前,鄱陽縣已形成糧食和水產品兩個“百億元級”主導產業以及蔬菜、有機茶、馬家柚、中藥材、油茶、稻蝦6個“萬字號”(畝)特色產業,“鄱陽農業產業以萬計”逐漸成為共識。

2021年,鄱陽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0。8億斤,連續12年保持在20億斤以上;實施農業產業專案671個,龍頭企業發展到158家。“穩糧”和“提質”兩不耽誤、齊頭並進。

向市場要空間——

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要想真正提高“人均”,從客觀上拓展空間還只是基礎性工作,更為關鍵的是提升產業附加值,讓“蛋糕”自己能發起來。於是,鄱陽人又把眼光瞄向了市場,尋找更多“金鳳凰”。

在遊城鄉高坊村,原先的荒山上已經種滿了馬家柚,連片8000畝的規模讓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柚海”。“馬家柚雖然是上饒的知名產業,但鄱陽過去並沒有沾上光。引進後,如今的單體規模在全省都算大的。”遊城鄉黨委副書記方東告訴記者,鄱陽種馬家柚的基礎較弱,但同時也意味著潛力更大。

從大名鼎鼎的福建平和來到基地擔任技術員的張文平也這麼認為:“2018年剛來的時候,發現這裡的柚子樹都沒有鬆土,鬆土在我們那兒是基本操作。”種了30多年平和蜜柚的張文平從剪枝、打藥等環節開始手把手教。

但同時,張文平也發現了這個“新產業”的優勢:“基地一開始就留足了株距,比我們那裡寬不少,這樣短期還看不出效果,等到豐產期,產量和品質會有大提升。”如今,這個以馬家柚為核心的“柚海莊園”現代化田園綜合體已撬動社會資本10億元。

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江西省這個縣向三個維度要空間做大“蛋糕”

當馬家柚還處在生長期時,鄱陽的小辣椒則已經走完了從引進再到輸出的過程。與馬家柚類似,2004年,當時還是高家嶺鎮龍嶺村一名普通村幹部的張成明帶領大夥兒從上饒市內的餘干縣引進了著名的“餘干辣椒”。

“經過10多年的最佳化、提純,我們漸漸研發出了屬於自己的‘龍嶺小辣椒’。”張成明介紹,“龍嶺小辣椒”的特點是皮薄、肉脆、味辣而香,特別適合鮮食。最終,青出於藍的“龍嶺小辣椒”又賣回了餘干市場。

有了辣椒這個產業支撐,龍嶺村進一步摸索出了“五金”利益聯結共贏機制:成立鄱陽縣牽牽蔬菜專業合作社,農民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得租金;10戶脫貧戶每戶入股1萬元,戶均年分紅2000元股金;對符合條件的脫貧戶提供10萬元產業幫扶貸款,籌措本金;吸納40餘名脫貧戶參與辣椒採摘,年人均增加8000多元薪金;對獨立發展產業的脫貧戶,核實後每戶最高得到1。5萬元獎補資金。

正因為行之有效的帶動機制,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7000元增加至2020年的2萬元。2021年,龍嶺村獲得了400萬元銜接資金,用於進一步壯大產業。如今,成本20萬元/畝的新大棚拔地而起,這裡也將成為鄱中區域的辣椒種苗繁育中心,充分帶動周邊鎮村的產業發展。

202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鄱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5%。“人口多”的鄱陽縣正同時向“人均多”的目標穩步邁進。

作者:操海鵬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莫志超

原標題:向三個維度要空間做大“蛋糕”——看江西省鄱陽縣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

圖片:新華社

原標題:《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江西省這個縣向三個維度要空間做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