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作者:由 紅塵若鏡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3-29

知行史話太史是個什麼職業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01

《紅塵論道》系列第6篇

對於王陽明(

王守仁,別號陽明

),但凡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朋友因都不陌生,他的“知行合一”理念至今都有極大的影響,同時又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甚至還傳入了日本和朝鮮等地,信徒極多。

比如最上面那句“

一生低首拜陽明

”,就出自日本大名鼎鼎的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他在當時可是有著“軍神”的美譽,卻對鄰國的王陽明大師佩服的五體投地,而且期限還是“一生”。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說句不少“明粉”們可能不太高興的話,明朝是我國文化比較專制的一個朝代,八股文的盛行和思想上的嚴格管制導致優秀文人和傳世佳作的數量都極少。

而但凡統一的盛世,文化一般也都有壯舉,比如漢有賈誼和司馬相如的漢賦,有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唐有大小“李杜”和白樂天王摩詰的唐詩,有韓愈柳宗元的文章,有顏筋柳骨的字;宋豪邁有蘇東坡辛棄疾,婉約有柳永,書法有蔡黃米蘇以及九流皇帝兼一流書法家宋徽宗的”瘦金體“,有另一位司馬公的《資治通鑑》。

至於再往前的春秋,更是有著“百家爭鳴”般的絢爛,孔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墨子,管子,韓非子。。。哪一個不是思想文化界的巨人?除了外來的佛教以外,至今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也大多來自那個時期。

但是明朝呢?真正能夠拿得出手和上面這些大家們比肩的,只有一個王陽明和他的“心學”大作《傳習錄》。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所以被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散文集之一的魏禧曾說過——“

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

而自從朝廷官方肯定過他的學術之後,後世對於陽明先生的研究也是絡繹不絕,哪怕如今在書攤上也不難看到諸如什麼“心學研究”,“傳習錄解讀”之類的書籍。

但是,研究“心學”的人很多,有成果的也不少,

但是太多人都只是瞭解了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或者換句話說,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其中“知”是基礎,“行”才是關鍵

,中國泱泱幾千年歷史,儒家士大夫中能夠立德或者立學的人雖然不太多,但也不會太少,可是同時還能“立功”的卻是寥若晨星。

畢竟儒家聖人的標準就是“立德,立學,立功”,三者合一,方可成聖

陽明先生的“心學”討論的人已經太多了,紅塵君今天就來談談他立下的功勞,俗話說“

百無一用是書生

”,王守仁卻告訴你——我這個書生不一般,“

一劍曾當百

萬”。

02

龍場悟道

陽明先生生於官宦之家,他老爹王華當年曾經高中狀元,也是一位超級牛人。

正因為這種強大的基因再加上王陽明自己的努力和志向,所以從小就有神童之名,別人都是擠破了頭想要中進士,但是別人對他的評價卻是不中狀元就是失敗。

這就像是咱們一般人高考能上個一本就激動萬分手舞足蹈了,但人家真正的學霸卻在為清華和北大的免試錄取通知書中選哪一張而犯難,這人比人絕對是要氣死人的。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但是和“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的書生們不同,王陽明自小就對兵法很感興趣,沒事兒乾的時候還喜歡自己拿道具來排兵佈陣,演練兵法,這也為他日後帶兵打仗奠定了基礎。

後來王陽明順利的中進士踏上了仕途,但是很快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危機。

原來當時大宦官劉瑾當權,橫行霸道,滿朝文武不是明哲保身就是賣身投靠,但是王陽明顯然不吃這一套,因此得罪了他,被怒打四十大板後發配貴州龍場。

當時的龍場十分荒涼,盜匪叢生,居民也多為少數民族,但就算這樣劉瑾都不肯放過他,還派人對他進行追殺。

這要換個別的文人很可能就九死一生了,但是王守仁卻冷靜的偽裝跳水自盡騙過了追兵,然後總算順利達到了龍場。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不過那裡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手下都已經心灰意冷,但是王陽明卻毫不在意,沒有地方住他索性就棲居山洞,然後親自種植糧食蔬菜,而且他還找人打了一副石棺,晚上就睡在其中,宣傳如不悟道,就不離此棺,頗有幾分釋迦摩尼菩提樹下成佛的味道。

終於有一天一聲長嘯衝出石棺,響徹山洞——“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也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從此王陽明領悟了“

吾心自有光明月

”,道又何須向外求?

03

江西剿匪

不久後劉瑾終於惡貫滿盈,被政敵設計給除去了,而王陽明馬上就得到了重用,尤其是兵部尚書王瓊對他十分賞識,推薦他為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這個官職比原來高的多也重要的多,但是任責任卻也非常艱鉅,和大家看到的風光無限,所到之處全是鮮花和美酒不同,王陽明所巡撫的地方盛產一種非常有前途的職業——盜匪。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當時謝志山佔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佔領浰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佔、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形勢十分艱難,之前的官員中勇猛的戰死,膽小的或是隱瞞或是逃避,一籌莫展。

當時大家並不認為王陽明這一介書生能有辦法,不管是盜匪還是官兵,不過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而且錯的離譜。

王陽明到任之後不動聲色,先仔細的分析了過去的情況,認為官兵內一定有對方的內奸,所以他索性親自挑選了一支民兵,日夜操練,然後又推行“十家牌法”,讓民眾互相監督,同時又暗中偵查地理情況和敵情。

當一切都準備就緒後,王陽明下令大軍明日出發,然後故意讓策反的“無間道”把情報送給了敵人,敵人被蒙在了鼓裡,完全無所適從。

這時候王陽明的大兵卻神不知鬼不覺的出動了,一連幾戰殺的盜匪們叫苦不迭,紛紛痛罵王陽明太陰險卑鄙狡詐無恥了,哪裡有半分讀書人的樣子?

但是這毫無意義,經過連番大戰後,猖獗幾十年的盜匪被徹底肅清,當地軍民們都把王陽明奉若神明——戰神。

04

平定寧王

此外,王陽明還有一件封神之戰,就是平定寧王之亂。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看過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一定對裡面那個傻啦吧唧隨時都要發飆的寧王不陌生,沒錯,這其實是有原型的,就是寧王朱宸濠,他在1519年舉兵叛亂。

這訊息讓朝廷上下措手不及,一片慌亂,但是王陽明的“伯樂”兵部尚書王瓊卻自信的說——“有王伯安(王陽明)在江西,定能破賊!”

王陽明果然沒有辜負朝廷的厚望,當時他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所以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讓寧王先嚇了一跳。。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然後又再次玩了一出“反間計”,寫信給朱宸濠的謀士,讓他們勸寧王:“迅速離開南昌、去攻南京,配合我偷襲南昌。”,寧王果然中計,以為手下通敵而按兵不動,不聽他們的計策。

但是等他十幾日後恍然大悟之後,王陽明已經準備好了大軍對敵,而且他又陰險的兵分兩路,“以正合以奇勝”,正面把寧王大軍勾引出來,真正的精兵卻趁機偷襲後路,奪下了寧王的老巢南昌。

此時寧王腹背受敵,眾叛親離,仰天長嘆道:“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

於是乎,僅僅一個多月時間,一場本可能動搖大明朝根本的叛亂,就這麼被一個書生談笑間灰飛煙滅了——不過不是周瑜,而是王陽明。

05

紅塵說

以上就是陽明先生人生最具代表意義的三件事——龍場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寧王之亂。

其實王陽明的生平事蹟還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舉了,後世往往談他的心學,但卻對他這些牛氣哄哄的“戰功”知之甚少。

其實在紅塵君看來,這才是陽明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中國歷史上優秀的文人太多了,但是能夠帶兵打仗而且還是打勝仗的並不多,也就諸葛亮,曾國藩,左宗棠聊聊數人而已,而在這裡面單論用兵,恐怕又要以王陽明為首。(

大家不要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標準,魯迅先生早就給出了定論——那裡面的孔明多智而近妖,完全是美化過度了的。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而說到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功業的文人,同樣也是屈指而數,但王陽明卻絕對是其中的一個。

只不過“知行合一”,太多的朋友都只是高談闊論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這無疑是一件極大的遺憾,就像是鳥巢禪師點化白居易的那番話——“

道理三歲小孩都懂,但八十歲都做不到

”,豈非一語中的?

畢竟做遠比說難得多,無論學佛,學道,學儒或者學其他什麼,都是如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紅塵若鏡